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揭秘:《水浒传》中晁盖的原型居然是他

2020-10-14 17:24    

《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我们大家想必都知道,历史上却有其人,施耐庵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历史上的宋江武装只有36人,但战斗力极强,转战于河北、山东、苏北一带,采取的是游击战术,后被张叔夜设计剿灭,宋江最终不得不投降。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历史上是否也有晁盖这个人物呢?不要着急,我们一步步来解开谜题。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点,虽说有关宋江的史料着实不少,但唯独找不到他们啸聚梁山泊的记录,相反,倒是有他们横行太行山的记载。南宋末年有一位姓龚的画家替这三十六人画像题诗,前后五次说到“大行(即太行山)”,却一句水泊梁山都没提,可见早期的宋江一伙是山贼,而非水寇。

然而到了《水浒传》中,宋江一伙就从三十六人的小团队,一步步成长为了十万之众,单头目就有一百零八位。战术上也一改以往打游击的作风,变成了据守水泊梁山的模式。

有朋友说了,小说而已,何必当真。其实不然,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施耐庵能够将史料和传说整合成如此,实属不易;另外,曹雪芹在撰写同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时,也还要依仗他那丰厚的个人体验和取之不尽的家族素材呢。

所以说,《水浒传》啸聚水泊梁山这般史诗级的场景,肯定有另外的历史原型。是什么呢?答案就是钟相、杨幺等率众在洞庭湖地区进行的农民大起义(以下简称洞庭湖起义)。

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以大江大湖为依托、修筑水寨抗拒官兵的造反样式。这场起义的爆发,紧随宋江起义之后,其领袖人物钟相和宋江并世而生,大概还要比宋江大上三四十岁。

说实话,《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虽号称“四下方圆八百里”,可明显是夸张了。梁山泊本是黄河的泄水湖,面积最大时方圆也没超过五百里,之后黄河改道,面积更是缩减不到八十里,入清后则完全干涸。至于书中山势巍峨的梁山,实际中也不过是个小山包而已,根本无险可守。

所以说书中描绘的这般史诗级场景,只可能是发生在南宋初年的洞庭湖中。起义初期,湖中就有水寨七十多座,各寨互为犄角,声气相通,唯杨幺马首是瞻。其中夏诚大寨最为雄壮,“三面临大江,背倚峻山。官军陆攻则入湖,水攻则登岸”,这才是真正的水浒寨气象!

而且洞庭湖义军一度号称有四十万,这应该是把家眷也给算进去了,真正的战士据史料记载就是十万,“聚众至十万”(《十朝纲要》),“有众八万,号十万”(《杨幺事迹》)。而梁山上有多少兵马呢?大聚义后,燕青随宋江进京城谋求招安,曾向宿太尉禀告说:“梁山泊十万人之众,皆感大恩!”这个数字,和洞庭湖义军人数刚好吻合。

看到这里,晁盖的历史原型就要呼之欲出了。

我们知道,晁盖在《水浒传》中涂有“天王”的虚名,却没啥出众的本领。之前不过是搞了一票半路抢劫,靠的还是吴用的妙计和众人的帮衬,上山后则全无作为。攻打祝家庄原本是他立威的好机会,可结果也被宋江抢了头功。好不容易争得攻打曾头市的指挥权,可刚出征就被人射了一箭,就此领了盒饭。

你要说历史上真有这号人吧,那为何史料上都不曾记载说宋江前面还有一位开山大哥?可是说是虚构的吧,却又不符合逻辑,宋江分明是山寨的一把手,可为何要安排这么一位窝囊的老兄,压在他头上呢?

然而看了洞庭湖起义的历史,相信你立马就能明白了。

这场起义从公元1130年开始,一直到1135年结束,持续了六年时间,先后出了钟相、杨幺两任领袖。作为开山者,钟相本是民间宗教教主,他以“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蛊惑民众,在荆湖地区布道二十年,威望极高。正是他在公元1130年揭竿而起,环湖六州十九县一齐响应,洞庭湖一夜之间成了义军的天下。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又缺乏军事才能,所以起义仅仅四十天,其天子冈大寨就被军贼流寇孔彦舟给打破了,他和他的妻子均同时遇害。接下来他的徒弟杨幺、杨华、黄诚、周伦、夏诚等人在洞庭湖筑水寨以自保,又和朝廷周旋对峙了六年之久。

钟相和杨幺关系可不就像是书中晁盖和宋江的关系吗?

钟相死后,杨幺仍打着他的旗号,拥立其幼子钟子仪为名义上的领袖,不正是宋江上位之后,仍供奉晁盖灵牌的样本吗?而宋江在功绩上远超晁盖,也正是对杨幺后来居上的真实写照。

看到这里,晁盖的历史原型大家知道是谁了吧?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