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育儿 >正文

娃“撒出去容易拽回来难”?试试这招有奇效!

2018-04-11 01:41    

“世界那么大,我想带你去看看。”

宝宝在怀里的时候,说这句话,绝对是种享受,怀里的孩子咿呀学语,听你满舌生花,世界再美,也敌不过你美。

等她大点之后,说这句话,绝对是场战争,丫只要撒出去,管你苦口婆心,全世界都比你有趣。

最近天气比较晴朗,大概是知道离雾霾不远了,小区里遛娃的明显增多了。

我也忍不住争分夺秒的带CC去户外多吸几口新鲜空气。

每天傍晚天一擦黑,各种赶鸭子上架“逼”回家的模式就开启了,十八般武艺耍的好不精彩,快来围观有没有你家?

A宝:不回家

A宝奶奶:宝贝回家吧,回家奶奶给你吃糖。

A宝还小,禁不住糖的诱惑,乖乖跟奶奶走了。

B宝:不回家

B宝妈妈:快点回!再不走妈妈就走喽,你自己玩吧!

这显然不是妈妈第一次做这种威胁了,B宝完全不买账,任妈妈走出50米、100米,她依然自顾自的玩,就知道你一定会回来。

C宝:不回家

C宝爸爸:“走不走?你听见我说话了么?再不走你就别回了!回去也不许你进门!”

爸爸气势压人,C宝权衡再三,辨不出此话真假,不敢直接抵抗,只好妥协,不甘心的走了。

D宝:不回家

D宝妈妈:”乖乖,出门前你答应妈妈今天会乖乖回家啊,你如果一直说话不算数,那妈妈以后也要说话不算数了。“

“你不能体谅体谅妈妈么?如果每次带你出来玩,回去都这么难,妈妈以后就不带你出来玩喽?”

任凭妈妈碎碎念,D宝一声不吭,不附和、不反抗,就是执着的打着自己的滑梯。

E宝:不回家

E宝爸爸: “说了多少遍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再不走我揍你啊!”

最后他是被爸爸强行扛走的。

F宝:不用回家了

F宝奶奶:“每回下去就疯跑,出去就摔跤,我都担心死了。看也看不住,每次撒出去都拽不回,还不够费劲的,我干脆不带他下去。”

时间长了,F宝在家也就闷惯了,在家玩玩玩具,看看电视也挺好,也不再吵闹着出门了。

以上有木有你家?

木有是更好哦。

户外玩耍的好处,不用多说。

除了“晒太阳”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之外,还能让宝宝呼吸到新鲜空气,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游戏活动,锻炼宝宝社交。

总是待在家中的宝宝,无论怎么活动,他的运动量及身体能量消耗都很难与户外的活动相比。

为了怕带回来麻烦,把孩子闷在家里,很显然是不对的。

但是带出去拽不回,确实是件麻烦事,若是天天如此,势必会打击父母带孩子出去的欲望。

所以,干货来了!

如何让疯起来的孩子心甘情愿的屁颠屁颠跟你回家?

除了虚应付、假承诺、来硬的,我们当然有更科学方法。

“一句话”让结束的过程可视化

什么意思呢?

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我们通常会说“再玩一会儿就回家”。

那么,“一会儿”是多久?全凭家长的感觉!

感觉“一会儿”到了,孩子就得回家。

对于叛逆期要自己掌控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公平。

有时候不回家,并不是真的没玩够,只是对家长专制的反抗。

所以,如果把结束的过程变得“可视化”,就会非常公平。

有同学忍不住抢答了,“我知道!"可视化"就是明确时间,告诉孩子“再玩5分钟就回家哦。”

原则上,可以这么理解可视化。

但是很遗憾,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还是不够具体。

宝宝对时间的感知没有大人那么准确,玩的时候也不会看表,所以“再玩五分钟”对孩子来说不是一种明确的可量化标准。

即便是对于大人也不行啊,一个专心玩游戏的大人也不可能在五分钟后完全没有依恋地退出游戏。

所以,最好的“可视” 的方法,就是清楚的告诉孩子一句话:“再玩3次就离开。”、“再玩5个运动器械就回家。”

用孩子可以理解的量化概念来制定标准,让孩子对“结束”心里有数,而不是猝不及防。

其实这个方法也很适合控制宝宝看电视。

有的妈妈结束宝宝电视时间的时机,也是完全看心情,“觉得”宝宝看够了,就强制关机。

但如果能给宝宝一个缓冲,也是用他可视化的“几集”的方式来约定,宝宝就会配合很多哦。

让孩子带着满足感结束

也许你已经很着急,但是在最后的时间里,尽量保持你的平静,赶走你的吝啬。

最好能大方送出肯定和鼓励:

“嗯,这个玩得很好,还剩两个,妈妈很期待你的表现!”

“最后一个了,你想从哪边下?是要坐着还是趴着滑下来?”

就这样,结束的过程在一个又一个肯定中,变成了孩子的“表演”时间,得到的肯定足够多了,TA就会带着全身心的满足回家。

“一句话”勾起孩子回家的欲望

有的孩子在外面疯得厉害,让他回家就跟受难一样,确实是因为,家里实在没他感兴趣的玩物。

作为父母,要学会在家里创造更有意思的玩具或游戏吸引孩子,让回家也变成一种欲望。

一般来讲孩子刚出来的时候都很疯,但玩够几遍新鲜感褪去之后,他们也会有审美疲劳。

如果家里有能引诱她回去的“点”,那么Happy ending,就非常顺其自然。

吸引孩子的书:

C妈的老套路,培养孩子阅读,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C妈觉得,书中还有迷魂汤。

有的时候想让CC回家也很简单,一句“你想回家听妈妈讲《小猪小象》么?”保准两眼放光,转身就走,当然也得掐准时机,选在她的兴趣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

吸引孩子的游戏/玩具:

有段时间CC特别喜欢玩“丢手绢”,每次看她在外面玩的没太大意思的时候,我就建议”回家玩丢手绢吧。”她都会欣然同意。

每个孩子感兴趣的“点”都不同,相信你一定知道什么东西最能打动你的孩子。

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为什么不建议用糖或是冰淇淋利诱孩子?

准确的说,这些可以用,但是应该作为孩子完成了某件事的奖励,而不是作为不许孩子做某件事的交换筹码。

试着感受一下这两句话:

“只要你不继续玩滑梯了现在跟妈妈回家,妈妈就给你买一个冰淇淋。”

以及,“你遵守了跟妈妈的约定,按时结束了滑梯时间,是个说话算话的好孩子,妈妈愿意给你买一个冰淇淋。”

很明显,前者是威逼利诱——选择一样的前提是不情愿的放弃另一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变得狡黠世故,如果你只是虚假的应付,他还学会了说话不算话。

后者是真正奖励——真正教孩子学习自控,学会取舍,帮她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哪种环境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不言而喻。

规则透明之后的赏罚分明

如果确定规则是正确的、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那就要做到赏罚分明,当宝宝做得好的时候,别忘了鼓励,当他试图破坏规则的时候,也不要迁就。

做好的约定一结束,立刻、马上带回家,让Ending来得干巴利落脆一点。

初期你坚持的住原则,后期会越来省事。

大家都知道我家女汉子,出去就控制不住的主儿:一撒出去就忘了亲妈是谁。恨不得长在外面,特别“热爱”大自然。

我总想问一句,“儿啊,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老妈子么?”

但我们却很少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而是一小段旅程结束后心甘情愿的回归,以上的方法都是C妈根据“延迟满足”法则,结合CC的实际情况总结而成。

没有套路,只有真诚,既然选择了带人家出去“找乐子”,为何不给人家一个Happy ending?

愿今天这篇小文,能给你的育儿之路带来些许启发。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