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正文

医保压力向外转移,中医药、品牌仿制药将成为资本宠儿

2020-10-17 21:27    

编者按

2017年是医疗领域的政策大年,医保、医疗、医药领域众多政策落地实施,看似“眼花缭乱”实则“环环相扣”。将政策与政策之间的逻辑关系理顺,同是置于各国医改历史经验框架之下,我们似乎看见了更为完整的“图景”,前瞻2018年医药领域的投资走向似乎也不再是Mission Impossible。

全文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如果本文对您有任何启发,欢迎点击文末评论。

2017年最后一天,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首批17个目录公布,在新旧交接的时间节点落实这样一项政策,似乎预示着医药产业领域2018年一开头便不会平静。

此前,健康点专栏作者曾表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落地之后,药企面临诸多困境,并以美国仿制药企业低毛利状况作为佐证,判断“中国仿制药不可能挣得盆满钵满”。

而有人却不认可这一观点。他认为美国仿制药企8到10倍估值与中国仿制药企现阶段达到60倍的估值不具有可比性,并且强调“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未来将涉及中国百分之八九十以的制药工业企业,成为长期影响中国制药企业的导向政策,而“品牌仿制药”也将成为未来1、2年内不错的投资领域。

▵瑞银证券根据各国医改经验梳理的医改5个阶段

2018年1月9日瑞银证券举办的“中国医药行业展望”大中华区研讨会上,瑞银证券首席医药行业分析师赵冰指出,随着“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将过重的医疗负担从医保中转移出来,中国的医改将逐步过渡到“消费化”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需要通过较高的消费者品牌认知度来捕捉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零售药店、品牌仿制药以及中医药将变为“价值洼地”,存在相当大的成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预判是由瑞银证券跨国分析师团队总结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国医改经验的分析框架推断得到的。这一分析框架是否能很好反映当下中国医改现实?国外医改历史经验是否能很好预测当下中国医改的转型方向?2017年有哪些关键线索预示着中国医改将向“消费型”阶段转型?所谓的“医保压力向外转移”是否预示着医疗自付压力的上升?

在前瞻2018年医药投资风向之前,上述问题需要理清逻辑脉络。

◆◆ ◆

医保压力外转,个人支付比例将会上升?

“海外分析师观点认为中国医改现在处于消费化阶段,开始我还不太接受这个观点。但后来,在参与合作过程中,我发现‘消费化’的内在含义原来是,医保面临太重的支付压力会自然而然转移给消费者或者病人。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也觉得中国医改现在正在向消费化阶段转型。”赵冰讲到。

这种理解部分来源于对于医保的观察。2017年3月,瑞银证券曾经发表观点,认为当前医保支出增速高于筹资增速,为了维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控费将会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医保改革的核心。而回顾2017年落地的各项政策,无论是医保领域的医保支付标准改革、在多地试点的按临床路径支付(DRGs)方式改革,还是医疗领域的药品零加成、严格控制医院药占比、耗材占比等政策,似乎都在指向控制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并借此减轻沉重的医保负担。

赵冰分析,受中国医保覆盖面广、人口老龄化、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医保支付压力巨大,而与此同时,受中国GDP增速下滑等因素影响,医保资金拨款近几年也下滑厉害。在此背景之下,医保支出收入比从前两年的85%下滑到现在75%的水平,医保负担明显越来越重。而根据美国过往的医改经验,过重的医保负担会促使医改由“纯按服务付费阶段”向“消费化阶段”过渡,医保压力将向消费者或者病人端转移。由此判断,中国也可能循此道路。

这是否意味着2018年、2019年个人支付比例可能会上升,个人的医疗负担将会增加?

瑞银证券海外分析师团队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欧美国家在这一过渡阶段就把压力直接转移给了患者端。而赵冰则表示,中国在过渡阶段不会走和欧美国家完全一样的道路。他强调,2009年至今,医改“降低老百姓的医疗负担”的目标从未改变。而统计数据显示,医疗政府负担比例也从15%上升到了31%,政府的确在成为整个医药行业主要责任的承担者。由此 ,他认为近两年医改政策虽然核心在转移医保压力,但个人支付负担不会上升,而2018年、2019年个人支付比例也将维持不变。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个人支付比例维持不变的前提下,医保压力外转似乎陷入了“零和博弈”的困局中,新的突破口在哪里?赵冰认为,把握清楚2017年“三医联动”中医保、医疗、医药各项政策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新医改”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不合理需求过多,因此医保压力的外转核心也将主要围绕挤出不合理需求展开。

◆◆ ◆

挤出不合理需求占位,空白将催生机会点

▵瑞银证券梳理的2017年政策重点

“2017年是医药行业的政策大年,单个政策解读没有什么新意,但是把政策串起来思考会有很多不一样的体会,尤其是分析2017年新政策对行业影响的时候。2016、2017年医改的特点是闭环式改革。因此,要从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多角度理解政策对于产业的影响。”赵冰讲到。

对于医改进行“闭环式”的思考,通过“挤出不合理需求”来降低医保压力的政策逻辑也逐渐清晰:“挤出不合理需求”虽名为“挤出需求”,但不单单涉及医药需求侧政策,需要医疗服务定价、医保支付方式、医保目录、药品产业等方方面面相关政策与之配合。

以“三明医改”为例,赵冰认为三明的控费并不成功,不成功的一大原因就是政策与政策之间的配合不是很好。他表示,三明医改仅进行了医保支付改革,而没有药品领域的一次性评价作为支撑,改革最终结果是使得价格贵的原研药也在增加,个人的负担进一步加大。

而对2016年、2017年“医改”整体政策环境进行观察会发现,“医院、医保、医药”三个领域之间政策关联度明显加强:

医院层面通过药品零加成和控制药占比、耗材占比等手段挤出不合理的就医需求;医保层面则与之配合,进行医保支付标准及支付方式改革,试图在控费的同时挤出一批高价药及“安全无效药”;医药政策紧跟其后,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剔除一批安全无效药。与此同时,推进优先审评审批政策及MAH上市许可人制度,让有疗效、有临床需求的仿制药、新药加速上市填补空白。

这三个领域的政策无一例外都在试图控费减轻医保压力,这样的政策倾向落地到产业形成了相应的投资机会。

▵瑞银证券梳理的各个阶段投资机会

具体而言,赵冰认为,这些“联动”政策落地后,会使得三个医药细分领域成为机会点。

首先是零售药店。医院层面严格控费挤出不合理需求的同时,也挤出了部分合理需求。这部分被挤出的合理需求将转向自我诊疗,院外的自我诊疗很大程度依赖于药品,这为零售药店发展带来机会。实际上,近期医药零售行业确实风起云涌,此前健康点曾经对医药零售企业的并购活动进行过分析盘点。

赵冰分析,并购重组活动之后,医药零售行业将会有一定程度的集中,但是不会形成跨区域的药店寡头,而更有可能形成区域性的龙头企业。他同时强调,并购重组虽然是很好的扩张手段,但是医药零售企业之间的实力差异最终还是由单店、大店的经营状况决定。

其次是中医药。2017年中医药法、中医诊所备案制等多项政策落地,国家层面的支持力度较大。而赵冰同时强调,2009年政府大规模投资之前,中国老百姓降低就医成本主要靠的就是中医中药,因此从“减轻医保负担”的角度看,中医药也是不错的投资领域。

最后是仿制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首批17个目录公布以后,虽然一直有针对于一致性评价到底是短期政策还是长期政策的争论,但是赵冰仍然认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在未来的影响会非常长远,而仿制药的名单也将不单是当前的289个品种。

具体而言,他认为未来最有可能填补市场空白的是品牌仿制药。品牌仿制药将会由实力较强的仿制药企生产,这是由新药升级换代所需要的高昂研发投入决定的。由此,行业内会强者愈强,实力较强的几个仿制药企将成为仿制药名牌,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以日本为例,日本在步入制药工业强国以后,药品品牌由三、四万种一下子降到几百种,市场向龙头企业聚拢,未来中国的仿制药市场也可能延续这样的道路。

而瑞银证券团队所给出的这些判断和投资前瞻在中国是否有那么奏效?2018年还需要仔细的观察和求证。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