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正文

这家地道的磁器口麻花,比你前男友还渣!

2020-10-18 01:49    

如果没有下酒的椒盐花生,

某个凉风习习的午后,

丰子恺或许画不出凤凰山下的市井烟火。

如果没有鲜辣淋漓的毛血旺,

某个薄暮四起的傍晚,

郭沫若估计很难跟雅客文人吃得宾主尽欢。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食物,是滋味,是风韵,更是历史;

时过境迁,无数老店退守深巷,不复昔日荣光。

斗转星移,仍有些讲究的美食匠人,

肩上一根扁担,挑起山城岁月,齿间满溢香酥,连起三代传承。

用一颗小小麻花,紧紧缠绕起重庆的丰厚过往。

01

许多认真不被外人理解

才显得他们的「执着」特别酷

从跟着家里长辈学习炸麻花开始,到如今那个永远排着长龙的店铺。陈建平麻花,已经陪着这座千年古镇,走过了几十个年头。

如今的磁器口,做麻花的店家很多,纯手工制作却已渐渐被抛弃。

从选料、和面、擀面、制作麻花雏形,到油炸…手工做麻花是个机械重复的工作,多数人已经不愿再吃这个苦。

毕竟,为一颗麻花下了多少功夫,普通食客并不会真正关心,但一向温和沉默的陈建平,对传统手艺和食材安全却有着近乎倔强的执着: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地方出产的小麦、大米、油都不一样,做出来的麻花自然也不同。

陈建平麻花,想不想来一颗?

老陈说,做麻花,最为重要的是面粉,他只选在高原微碱性土壤上种植的老麦种,虽产量不高,但品质纯净、高蛋白、筋度、密度特别好,才能让做出来的麻花格外酥脆。

再加上颗粒饱满的芝麻,香而不腻的优质食用油、上等糯米、冰糖…与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好,接下来,才轮到师傅出场:

和面的大缸里,双手持续不断地来回抓揉,而陈建平麻花好吃的秘诀,都藏在一个很花力气的动作里——捣。

揉好的面团

师傅隔三差五,便用拳头摁压面团,让面团更加紧实,这个和面时司空见惯的动作,实则锋芒暗藏,最终麻花呈现的口感是否酥脆、咬头是否劲道、成色是否均匀,都取决于“捣”所花的功夫。

接着才是压胚子、切块,再用手工均匀地搓成长条状,越有经验的手艺人,做出的麻花就越好吃;

因为手掌搓揉的速度与力度决定了面身的形状和韧性——双手按住,一搓,呈八字型;再一拧,麻花的雏形就有了。

最后一道工序是油炸,火候的掌控尤为重要:

油太热,麻花下锅直接炸糊;油不够热,又会粘黏成团,酥香的口感也将溃败为毫不干脆的绵软。

油温、时间,这其中的毫秒之差,便是陈建平麻花不可外传的家族秘法。

开店至今,陈建平麻花依旧坚持每天新鲜出锅、当日售完。

除了保证最好的味觉体验,也想让你吃出这颗小小的麻花里,传承百年的情感与温度。

02

掉在地上捡不起来的

才是地道的磁器口麻花

说来有趣,这条不长的石板路上,号称自己才是“正宗”陈麻花的店少说也有十家,统统只看得到硕大的“陈”迎风招摇,名字却只能蛰伏一旁做个注脚;

陈建平麻花-大方打出自己的名字

只有他家,不愿借着“陈”姓之便,玩些故弄玄虚的小把戏,「陈建平」三个大字,在牌匾上扬眉吐气。

毕竟,响当当地亮出名号来,才是对自己家传手艺与滋味最大的自信和尊重不是吗?

装麻花的动作,阿姨每天不知要重复几万次

正因为祖祖辈辈都是磁器口人,老陈才敢说,自己家的麻花绝对吃得出当年石板路边、堆在筐里叫卖的麻花的那种酥、脆、香、甜。

四字之中,又以“酥”字最为绝妙:

看似硬邦邦的棕黄色小麻花,却能在你上下牙轻磕的瞬间应声而断,脆脆地碎裂在舌尖上,在口中发出一阵阵“咔嚓咔嚓”的欢鸣。

排着长龙买麻花,是陈建平麻花门口的常态

这才是向来作为北方美食的麻花,能在西南一隅、以美食著称的重庆城声名鹊起的真正原因吧!

下次再去磁器口买麻花吃,别只会问正不正宗;

记得先砸一个在地上!碎到捡不起来?那就对了。

陈建平麻花的新口味,你吃过吗?

除去最传统的香甜、椒盐口味,现在的陈建平麻花,早就有了绿豆、椰奶、黑芝麻、巧克力等等新味道;更为健康,少油少糖的燕麦、蜂蜜系列也成了店里的当家花旦。

扁担上是麻花,也是山城故事

古镇里熙熙攘攘,石板路依旧静默蜿蜒。

延续传承、却又打破传统,才是这颗麻花的初心和小小理想。

下次再来磁器口,请留步。

用舌尖探寻百年风光,咬一口陈建平麻花的脆生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