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新闻 >正文

《前任3》|具有感染力的烂片背后

2020-10-18 13:24    

沉默的岁月~

似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文章了~这半学期经过一些学习,自己的想法有了很多的改变,不再觉得创造出一篇10w+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了。真正的学习不在微信公众号,不在知乎,也不在豆瓣。而在专著和论文之中。。。那里有真正深邃的思想。希望大家多看书,当有了真的好的想法,95向前冲也继续会大家分享和交流~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注,新年快乐啊

《前任3:再见前任》是"前任"系列的第三部电影作品。在2017年末票房飙升超过同期所有作品成为了"爆款"电影。但在豆瓣上它的评分却是标准的烂片。有人说,最受欢迎的大众文化反映了普罗大众最根深蒂固的潜意识。

电影《前任3》中,相恋多年的孟云和林佳在一次吵架后分手。分手后的两人看似过着各自的生活,却都因为心系对方又要故作洒脱而相互暗自较劲。当两人想要重归于好时却发现早已回不去了,两人遗憾的擦身而过,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就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推动故事发展的细节却让人看出消费主义影响的消费社会下的诸多“规则”。

消费主义是指推崇消费至上,把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最高价值。在影片中,男主和女主对人生的追求目标是企图在充满商品的消费社会中站到更高的位置,而他们爱情的最好的期待,就是以后我们有钱了可以买全价的电影票。

受消费主义的影响,人们把高消费和超前消费视为正当的、善的,从道德上给以肯定评价。在现实生活中,消费主义呈现出消费无节制性。在男主孟云决定和同伴一起去放纵以后,租赁了他暂时无力支付的兰博基尼轿车。为了能够尽情消费,他们往往不再受当前支付能力的严格限制,内心崇尚或实践着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以及炫耀性消费。

消费主义,这个概念是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观点中继承而来的。

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发生的拜物教,标明并不是商品、货币自身具有统摄一切的功能,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使它一切都处于他们的奴役之下,而且这种奴役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

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主要论述的是商品、货币问题,今天拜物教已经延伸到一切生活领域,而不只是经济生活领域。

拜物教已经将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特权和差异作为符号价值,变成了自己的崇拜对象。

在电影《前任3》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主义的潜意识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物化的女性

在影片一开头,男女主人公以抱怨的形式阐述两人分手的原因,男主孟云说:现在的社会,男女不平等,主要是对于男人来说不平等,女人不工作可以做家庭主妇,男人如果做家庭主夫,就是“小白脸”。男人不得不和其他男人争夺资源,女人也是男人争夺的资源。现在早就不是面包与爱情的时代了,而是多数人的面包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的时代。

女主林佳抱怨说:女人太不容易了,美好的青春只有几年,要在这几年选一个相爱一生的人,多难。男人越老越吃香,女人越老越彷徨。说到底,还是男权社会。

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人们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同时,大众传媒也通过传递消费信息、符号、代码和拟象等行为施加影响,潜藏在消费背后的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甚至权力也正是透过这种形式,控制着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人们生活在商品世界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没有关系,商品及其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能指。一切社会行为均可以通过物化的形式来表达,可以按照交换原则进行“消费”。

从男权女权的角度来说,男权社会正是通过豢养女性而取得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女性一方面受到歧视,但另一方面,取得了不用工作可以依附家庭的特权。在女权抗争的进程中,男权的强势依然没有退去,但女权的呼声已经漫上来。

现状是,男性觉得自己成为吃亏的一方,既需要尊重女性强调男女平等,也需要承担男权社会下所谓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而女性觉得自己一方面依然受制于男权社会的歧视,另一方面需要为自己的独立生活买单。

恰好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维护男权社会的延续。

在台词看来,女主具有非常强烈的男权社会的观点。

这种观点首先体现在一开篇,她认为女人的青春只有几年,需要在这几年去选择。但实际上,这样的观点迎合了男权中将女性物化的观点。

在消费社会的价值观中,一切的东西都可以购买和出卖,一切东西都是一种价值理应对等的交换。而女性如果处于青春年华,对于男性来说就会处于一个好的价码。这种价值观否定了女性作为自然人的存在,否定了知识阅历等更多的可能性赋予女性的价值,而肯定了消费社会中男女发展不会均衡的现状。

在男主的台词中,“女性也是男性争夺的资源”,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地位。

但当女性也以商品的属性自居,那么就难以逃离被挑选购买和替换的命运。

以消费筹码划分的阶层

在保罗•福塞尔的《格调》中,人们的社会阶级划分标准还在于社会品位和生活方式。但在消费主义深深影响下,一切的标准都由消费的筹码代替。

影片中两人分手其实由非常多的错过促成,似乎也很值得惋惜。

大概五年前,男女主来到某市同居,同时男主创业,女主全力支持男主,当好贤内助,男主事业一步步走上轨道,到故事正式开始的时候,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和至少百万以上的年收入,而且还在不断地做大。

表面看来,双方的匹配度似乎相当,兴趣品味和生活方式也没有较大差异。但实际上,男主经过多年打拼,混到了中产的顶层,甚至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富豪阶层,女主顶多勉强算是中产,工作一般,没有自己的事业。

而在不断地阶级差异分化之中,男主为事业打拼忙碌劳累,精神上逐渐趋于向更高的地位认同。从影片中女主与闺蜜的对话来看,他们为小事情吵架已经非常多次。

一方面所呈现的是,男主不肯总是做先道歉的那个人,是消费筹码给予他对自己的认同,有了对家庭中更高地位的要求。

另一方面,男女主同居五年,早已经跨过了各种阻拦婚姻的门槛,但依然没有结婚。这是一种男人的微妙心理。

虽然他已经具备足够多的消费筹码,但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拥有的消费筹码永远不是绝对的。作为景观的广告和被物包围的官能使得每一个人的欲望不断膨胀,但物的总量总是相对有限的。

男主在开篇时也说到:现在早就不是面包与爱情的时代了,而是多数人的面包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的时代。

鲍德里亚认为,被消费的东西,永远不是物品,而是关系本身。

于是在男主心中,女主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消费筹码,也会阻碍自己和这个消费社会产生更多的消费关系。

渡过这一段暧昧不明的时期后,双方身边都出现了新的追求者。他们的阶层差异表现得非常明显,女主身边是默默暗恋自己的老同学,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显然低于男主一大截。

男主身边出现的是大公司老板的外甥女,年龄至少要小一轮,年轻漂亮,生活优裕。对他来说可以选择的类似阶层的女孩子还有很多。

可怕的是,表面上看来,男女主都不愿意分手,但男主潜意识中内心是希望分手的。女主也多次无意通过朋友表现出对这份感情的挽留,但男主始终不再主动去亲自问女友的决定。

最后男主按照当初约定的玩笑话,打扮成至尊宝,跑街上大叫“我爱你”。这个表面看起来很情圣的姿态也不是要挽回女主,而是一种确认分手的形式。作为外在因素的女主的老同学在剧中起到一个阻碍的作用,但其实最大的阻碍还是来自于男主受消费主义影响的意识。

最值得追求的价值

在影片中,传达出对一个人爱的表达的方式一定和金钱挂钩这样的观点。

女主的闺蜜的台词中有一句:给女人花钱的男人不一定爱她,但不花钱的男人一定不爱她。男主也表达出对富二代的小女孩的羡慕。这也体现着消费主义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对自己的存在的理解和认同,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意义。

在这个消费社会中,人们鱼加关注欲望的发泄、快感地追求、身材的苗条、面庞的美丽、物质的享受。

虽然人们的消费行为是对各种差异性符号系统的消费,是各种标榜个性的独特消费,是纷繁芜杂的“混乱领域”,但其表达个性差异的符号差异却被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生产体系垄断和集中了。

“他们之所以可以共存,恰恰是因为差异并不是真正的差异,它们并没有给一个人贴上独特的标签,相反它们只是标明了他对某种编码的服从、他对某种变幻的价值等级的归类。”

因此,无论消费者怎样在消费中进行自我区分,“实际上都是向某种范例趋同,都是通过对某种抽象范例、某种时尚组合形象的参照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并因而放弃了那只会偶尔出现在与他人及世界的具体对立关系中的一切真实的差别和独特性。”

在铺天盖地的广告“景观”里,消费主义向人们传递一种标准。

它是一种进行消费规训的价值体系,也是一中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模式。人们抛弃了独立思考的原则而加入到消费社会中虚假的人生指南中,丧失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丰满关系,成为全面的商品拜物教的信徒。它传递出关于时尚、健康、美丽的概念,让人们不断通过消费去满足这些标准。

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资本的包装与男权福利的精美结合,变成了最好的礼物。而只有“低矮的天空”被打破,我们才能知道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更多可能。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