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电影 >正文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讲的是什么?个人反抗机器的寓言

2020-10-19 02:16    

《肖申克的救赎》,一部在中国的豆瓣、美国的IMDb都排名第一的电影,故事紧凑流畅,又饱含深意。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它的主题是什么?

自由,希望,励志?都不是。

《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只有一个:反抗体制化。

体制化这个词出现在里德(Red)和狱友们聊天的时候。他的原话是:“这些围墙很古怪。最开始你恨它,后来你习惯它,很久以后,你变得非常依赖它。这就叫体制化。”

什么是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d)?

把人变成系统的一部分,就叫体制化。通过系统性的、全方位的压迫,将一个个体丧失主体性,变成系统的附庸,就是体制化。

对于个人来说,体制化是一次从内而外的、脱胎换骨的改造。这个过程往往充满了暴力和残酷,其结果是,个体失去个人意志,变成系统的努力,反过来捍卫这个系统。逃避体制化是不可能的。

里德说的话,代表了体制化的三个阶段:反抗,接受,维护。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就是一个体制化的机器。它是一座孤绝的城堡,一个王国,一台精密的机器。这里装满了形形色色的”无辜“的罪犯,一切都是为了把罪犯们体制化。

再也没有一个机构,比监狱更有象征意义的了。

电影里的重要人物老布(Brooks)在监狱了度过了50年,成功地体制化了,他最后爱上了监狱。当得到获得自由的消息时,老布精神崩溃,居然要绑架自己的狱友,再次犯罪,以便留在监狱里。

经过半个世纪的教化,老布已经成了监狱的一部分。当他重新回到社会(一个貌似自由的世界)中时,他变得手足无措,如同走进了一座原始森林。老布无法忍受这种折磨,选择上吊自尽。他的故事是体制化最大的讽刺。

里德也被体制化了。他出狱后,“不得到允许,就尿不出来。”

《肖申克的救赎》竟然把体制化的本质说得如此简单而透彻,因此,安迪的反抗才如此激动人心。

反抗体制化

电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救赎(Redemption)是什么意思?救赎的是什么?

看过整部影片后,观众们才会惊奇的发现,主人公安迪·杜弗伦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反抗体制化”,反抗这个机器,反抗监狱强加给他的一切。

一群囚犯在天台上,沐浴着早晨10点钟的温和阳光,喝着冰冷的啤酒(每人3瓶),感觉像是个自由的人,在修葺自家的屋顶。这是影片中最温馨的一幕。安迪帮监狱里最残暴的狱警哈德利逃税,这是他的回报。

里德在旁白中说:“他只是想再一次做回普通人,哪怕只有一小会儿。”

安迪对抗的不是监狱的恶劣环境,而是体制化本身。喝啤酒的时光,就是他对抗体制化的武器。不仅如此,安迪从此在监狱里有了后台,侮辱他的“三姐妹”受到了惩罚,他也有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反抗体制化”是艰难而痛苦的,需要坚定的意志。安迪做的第二件事是建立监狱图书馆。他需要官方的支持。他每周都给州议会写信,尽管从没有回音,却一直坚持了很多年。议会实在没办法,终于回了信,给了他一些书。从此,安迪继续写信,最后建立了全州最好的监狱图书馆。

图书馆不只是一个休息娱乐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给囚犯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世界的避难所。知识、娱乐给了安迪另一种武器。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个很特别的场景。安迪溜进了典狱长的办公室,在广播中播放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的一段二重唱。听到美好的声音,全监狱的囚犯都呆呆地站着听。

为了多听几分钟歌剧,安迪不听预警的劝告,这是监狱机器无法容忍的。他被关了2周禁闭,但安迪说,有莫扎特陪着他。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安迪照顾了一个小兄弟,一个叫汤米的生机勃勃的粗鲁小孩。他花了大量精力帮助汤米自学,参加考试。这同样是安迪抵抗体制化的一种努力。监狱并不鼓励知识,只鼓励服从。

安迪不接受体制化,而是坚定地反抗体制化。接着,他在最绝望的时刻,向这座罪恶的监狱发起了绝地反击。

挖墙的隐喻

一个电闪雷鸣之夜,安迪爬出了牢房,在无法想象的恶臭中爬行了500码。他穿过一条肮脏的河流,爬上岸时却洁净如初。有些鸟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羽毛太闪亮了。

安迪住在监狱牢房的边缘。他花了10多年,每天偷偷挖墙,挖开了通向自由的秘密通道。常年的劳作,他的那把小铁锤几乎磨光了。

挖墙是一个隐喻。就像把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挖出隧道一样,安迪在严密坚固的体制化机器中挖出了一条缝隙。这才是他的救赎之道。

很多观众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很“励志”。其实,“反抗体制化”才是影片的主题,也是影片长久不衰、拥有巨大感染力的地方。

《肖申克的救赎》的票房不佳,获得了7项奥斯卡提名,但因为在1994年遇到了超高水准的《低俗小说》和政治保守的《阿甘正传》等作品,最终一无所获。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观众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它也在影史上获得了自己独特的位置。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