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新闻 >正文

从1910年到2010年,盘点中国女性百年妆容

2020-10-19 12:04    

1910年代

柳眉,凤眼,长刘海两分,1900-1910年代被认为是现代时装的开端,关于“新女性”形象的讨论也在中国展开。但制作团队参考的造型可称不上现代。这位并不是无名之辈,而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谈恩美的外婆。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的畅销书《喜福会》, 描写了美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移民二代,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长辈之间的矛盾冲突,40周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版,后来还被拍成电影,从而影响了很多美国人对中国女性的理解。

1920-1930年代

描眉,画眼,烫发,抹口红,身穿改良旗袍或其他各式时装,足登丝袜和高跟鞋,是当时摩登女郎的经典形象。城市化最前沿的上海被认为是中国最时髦的城市。

制作团队眼中的“20年代”造型,其实来自1936年上海某品牌香烟广告。进入二、三十年代,城市化最前沿的上海被认为是中国最时髦的城市,“巴黎的新款,不消几个月就漂洋过海,出现上海百货公司的橱窗里。”

作为中产流行代表的《良友》画报创刊,每期以电影女明星、名媛名太等摩登女性作为封面女郎,所以如今流行的“名媛”这个称呼,其实是民国遗物。

左翼女作家丁玲还曾因其“文学天才”,被《良友画报》评选为标准女性之一,与胡蝶、阮玲玉等电影明星一起,成为当时人们眼中“摩登女郎”的代表。

而30年代后期,女装受国际时尚的影响更大,出现了西式连衣裙等及吸收更多西方元素的服饰,比如当时的著名杂志《良友画报》,就曾刊登许多女人穿着西式服装或改良式旗袍的图片,与一般的传统造型已经南辕北辙。

1940年代

“巴黎的新款上市,几个月后就漂洋过海,出现在上海的百货商店。”各大杂志也开辟了时装专栏,除了请著名画家画时装插图,欣赏月份牌美女,1941年,《上海日报》举办“电影皇后”评选,“金嗓子”周璇当选。

1950年代

先别管模特带的发箍……进入50年代,画风明显变了。新中国的劳动女性成为美的最高标准,1959年,黑龙江的农村姑娘梁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人们更熟悉的可能是她这张照片……

1960年代

参考照片中的姑娘叫杨美玲,1964年,虚岁只有16岁的她回到祖籍原平县参加工作,调到县食品公司屠宰场当屠宰工。年轻的美国摄制团队不觉得这有多美,骄矜的(伪)女权主义者可能会跳出来说这是“扼杀女性美”,但她们或许不会反对这句话:“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一样能办到”。(1965年5月27日《人民日报》通讯《毛主席刘主席畅游十三陵水库》,报道了毛泽东与青年的谈话)

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和男子汉比高低的女性:大庆有女子钻井队;大寨有铁姑娘队;天上有女飞行员;海疆有海岛女民兵……

1970年代

“70年代”的这张照片,其实出自1984年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一群年轻女工换下头套、白大褂,穿上色彩鲜艳、凸显身材的时装,引发一场风波。

那时候还不流行“锥子脸”倒是真的。

忍不住上图,《街上流行红裙子》女主演赵静

1980年代

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虽然流行,但在造型上一直落后香港明星好几个身位。随着港台音乐和影视进入内地,城市年轻人开始模仿港台明星的造型,寻找更有个性的穿着打扮,右下角梅艳芳的那张四眼照,在当时也是很潮。

在中国大陆,《庐山恋》让女主角张瑜的美红遍大江南北。

而这一时期,《人生》里的高加林,也在农村的劳动能手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的之间纠结不已。

1990年代

伴随校园民谣的兴起,校园女生也开始流行。这种天然的美如今看着可难得。

2000年代

国际章出现,造型和走位也更接轨国际潮流,虽然她这时期的造型一直被国内时尚圈儿吐槽,贵在刷脸频繁,成为西方人眼中国时尚的代表。

2010年代

经过10年韩剧浸淫,整容脸开始在中国成队出现,期间有某台湾女星说了句:“就是要白得跟日光灯一样!白得跟卫生纸一样!”然后,美图秀秀救了好多人。

来源 | 观察者网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