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古代没电没网没天网,通缉令还很抽象,捕快是怎么抓到犯人的?

2020-10-19 12:26    

古代没电没网没天网,抓捕罪犯依靠最多的就是通缉令。但是通缉令的肖像毕竟是人工手画的,由于画工的水平有限,加上一个肖像画上个成千上百次,难免不会出现走样的情况。

如果罪犯的肖像特征不是特别明显(比如脸上一块x型的疤),再加上一张大众脸的话,那岂不是很容易逃脱官府的追捕?

你这么想就错了,古代官府“抓逃犯”是很有学问的,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三点:

1、古代“身份”制度趋于完善

在西游记中,唐三藏每到一个国家就要互换“通关文牒”,这就是最早的身份证明,当然,这是国家外交层次上的。

战国时期,商鞅为秦国进行变法后,为了增强对于人口的管理,就发明了一个“照身贴”,也就是大致登记住址,姓名,人属于哪个郡县,大致的外貌特征等信息,这也就是最早的“身份证”。后来,这一措施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延伸。

所以,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只要确认姓名,关于其的通缉令很快就会生成,其信息就会被各地的衙门,捕快所得知。

2、连坐政策

连坐政策也叫做“保甲”,也是商鞅发明的。如果一人包庇罪犯,全家同罪,一家包庇罪犯,全村同罪;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罪犯是藏不住的。所以,古代“大义灭亲”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小国寡民”的思想下,古代人口流动非常小,所以一旦出现了行踪不明的陌生人,为了担心遭受到“连坐”,古人一般都会叫捕快来巡查,若是陌生人的外貌特征和通缉令上还非常相似,那么基本上就被坐实了。

3、“举报有奖”

与其说担心被连坐,不妨说用“举报罪犯”来发财。所谓奖赏分明,包庇罪犯同罪,反之举报罪犯就该嘉奖。宋朝时期,明文规定“举报凡有杀人重罪者,赏钱五万”;明朝的风气更严重,“立下举报之功者,犯人全部财产悉数归属举报人。”

在“连坐”以及“奖励”双重机制的作用下,这也是为什么即使通缉令上的画像画得“四不像”,同样能够抓到人的原因。就算到如今,利用身份证以及给予奖金的方式,仍在沿用。

当然,古代也容易出现“撞脸”的情况,如果你的脸不小心和通缉令上的“很像”,同时你被很多人举报的话,那么你很可能面对的就是“屈打成招”,不过这也是极少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