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金陵琴派:中国古琴史上的重要流派

2020-10-19 12:29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地域、习俗、语音、师承、传谱的不同,琴乐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流派。作为中国古琴艺术流派之一,金陵琴派以金陵(今南京)为主要分布区域。2009年,“古琴艺术·金陵琴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日,围绕金陵琴派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以及未来如何传承等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刘承华表示,古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的运作方式,还体现了当地文人的思想学识和人格情操。金陵琴派崛起于明代,对国内其他琴派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的琴学与琴艺也是金陵琴派传人蒋兴俦(日本尊称为东皋禅师)传入的。因此,梳理和研究其发展脉络,有利于拓展中国古琴史研究,进一步推进当代古琴艺术发展。

由繁荣兴盛至渐次式微

南京古琴的发展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有琴人在此留下足迹。汉末,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在南京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即《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琴曲;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也聚集了许多活跃的琴家;明代中后期,南京琴人初具规模;清及其后,南京又出现了韩畕、庄臻凤、吴官心、乔子衡、杨子镛、夏一峰、释空尘、黄勉之等一大批琴家,促进金陵琴事的繁荣兴盛。

金陵琴派作为古琴的琴派名称,最初出现在清乾隆年间王坦的《琴旨》中。此后,诸多文献都证实了金陵琴派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古琴流派,但由于资料匮乏与传承中断等原因,使得学界对金陵琴派的钩沉梳理乃至流派认定不是十分明晰。刘承华告诉记者,金陵琴派在明清时期声誉很高,历史上许多文献都提到金陵琴派,并给予高度评价。可惜的是,目前留存的文献都没有提及该琴派的代表人物及琴谱。

近年来,刘承华及其团队成员进行金陵琴派相关研究后,将明清时的金陵琴派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明中后期的谢琳、黄龙山、杨表正、杨抡、许太初等即史称“江派”琴人为代表,是为前期金陵琴派;后一阶段则以清初韩畕、庄臻凤、程雄、蒋兴俦、沈琯、吴官心等为代表,是为后期金陵琴派。由于两个阶段代表琴人传承的谱本有相同或相似的曲目,琴人之间也能发现一些师承关系,所以他们将两者定性为金陵琴派的前后时期。

数百年来,金陵琴派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前期,“江派”影响较大,但明代末期,由于虞山琴派反对滥制琴歌的风尚,“江派”逐渐衰落。到了清初,金陵琴派再次兴盛,并逐渐成为琴学的中心。到清代乾隆后期,金陵琴派日渐式微,甚少出现名家,此时金陵琴派的影响已很微弱。到了清末民初,金陵琴派再次崛起,但由于资料缺乏,此时金陵琴派与明清时期金陵琴派的渊源,已难以考证。

“所以现在的金陵琴派也被称为‘新金陵琴派’。”富平刘少椿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陶艺表示,“新金陵琴派”代表人物有夏一峰、刘少椿、王生香、程午加、张正吟、梅曰强、邓文权等。虽然他们都汇聚于南京,受到当地文化生态的影响,但大多师承于其他流派,不具有鲜明的整体风格,与明清时期的金陵琴派也有较大差异。

陶艺提出,金陵琴坛自古繁荣兴盛,人才辈出,但由于不具备形成琴派所必需的完整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琴谱等条件,再加上历史上金陵琴派在近代渐次式微、传承断代,因而严格意义上的金陵琴派实际上已难觅踪迹。他告诉记者,当代所指的“金陵琴派”,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认定的“金陵琴派”,实际上都是泛指广义上的金陵琴派,更多的是金陵琴人,而非狭义上以地域、音乐风格来区分的古琴流派之“金陵琴派”。

综合各地琴乐风格

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它所生长的“土壤”,这个“土壤”不仅指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包括由此而生发的人文环境。刘承华表示,人们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文化需求,不同的艺术形式则应运而生。加上古时交通条件的限制,不同的地域文化一般只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如江南文化只能孕育出江南的民歌小调,而产生不了陕北民歌。

谈及金陵琴派的艺术风格,刘承华表示,要归纳金陵琴派的艺术风格是较为困难的,很难从乐曲演奏上获得直观的印象,目前对金陵琴派艺术风格的认识多来自古代文献中琴家对该琴派的评论。

金陵琴派的艺术风格与金陵的文化环境直接相关。刘承华告诉记者,金陵处于东西南北的交汇点,是中国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文化大迁徙的枢纽或中心。金陵的东方有苏州的吴派、常熟的虞山派,这两个琴派的风格是安静含蓄;金陵的北方是形成于宋代的中州派,其风格是苍古而劲、高古端严、宽宏苍老;金陵的西方是四川的琴派,其风格也以古劲为特色;金陵的南方是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派,其风格是“绸缪”,即绵密连续、连贯流畅。金陵琴派则将这些相互对立的琴乐风格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古人有评价其为“锋芒而秀”,也有评价其苍古醇穆、刚柔并蓄、参须有节、抑扬有纪的。

在研究中推进古琴艺术发展

随着交通的便利、网络科技的发展,现代文化交流的渠道逐渐增多,各地琴派的痕迹越来越少,各地琴人也多会演奏其他琴派的乐曲。“这是古琴艺术发展到当代的必然趋势。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金陵琴派作为金陵文化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历史,应当把它梳理清楚,这不仅是学界的历史责任,也会进一步提升这一历史资源的影响力。”刘承华说。

刘承华表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琴派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但作为古琴艺术本身,金陵琴派更需要进一步向前发展。所以,相关研究者一方面要努力整理金陵琴派的曲谱,还原其历史脉络,厘清其代表琴人及艺术风格,使得人们对历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认知,从而对当代琴艺的发展发挥借鉴作用;另一方面,研究者还需要不局限于某个派别,进一步探寻古琴艺术应当如何发展。

刘承华认为,就古琴传承和发展而言,应该有一批代表地方琴艺的领军人物,他们在思想、美学、演奏方面具有顶尖水平。同时,政府应大力重视,为琴人提供机遇或搭建平台,使出色的琴人能够脱颖而出。

“古琴艺术的发扬光大,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琴人文化修养的提升。”陶艺认为,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重视古琴艺术、古琴史研究或古琴弹奏技艺等与古琴直接相关的内容,还应注重保护与古琴发展相关的历史遗存,挖掘和整理已故琴人的琴谱手稿,将其转化为音像留存,进一步提升琴人的文化修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吴楠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