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中国 >正文

子弟兵:建设美丽中国,书写“绿色答卷”

2020-10-19 18:44    

习主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习主席的重要讲话,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全军和武警部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部队积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抓好部队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工作,以实际行动投身美丽中国建设,书写了精彩的“绿色答卷”。

在今年“6·5”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记者深入军委机关业务部门和部队营区,围绕如何深入推进生态建设的话题进行采访调查,发回一组军营生态建设观察,敬请关注。

世界环境日特别策划(上)

绿色答卷篇

河北省军区组织官兵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胡 强摄

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工程建设、环境安全监管等工作成效显著

军队生态建设坚持以保证军事环境安全、保护官兵身心健康、提升部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突出军事功能的同时推进绿色军营、生态营区建设,着力实现军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美丽中国:子弟兵为您增绿添美

第81集团军蓝军旅

荒芜营区变身生态绿州

大漠绿洲留住“草原狼”

■何志斌 赵丹峰 解放军报记者 武元晋

6月的朱日和,绿意盎然。

走进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营区,道路两旁的树木愈见茂密,随处可见的沙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营区的生机勃勃与远处的土黄色形成鲜明对比。

“营区里的绿色,是官兵们播种下的希望。”旅领导介绍说,几年前的寒冬,部队从繁华市区移防到千里之外的北疆大漠朱日和,映入官兵眼帘的除了积雪就是大片的土黄色。 

绿色代表着生机和活力,越是荒凉的地方越要播种绿色。为此,该旅将营区绿化工作作为固本培元、凝心聚力、拴心留人的一项基础工程。他们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易种易养、以人为本、环保生态”的原则,着力创建和谐军营、生态营区,为官兵战备训练生活营造良好环境。

针对驻地干旱少雨、冰冻期较长、土质碱性大等特点,他们研究论证后,重点选择榆树、山桃等10余个树种进行栽种,并采取深挖坑、广填土、用滴灌等方法,在每年春季集中开展绿化工作。

全旅全员参与,对每个场地、每棵苗木实行定人、定位、定质量的管理责任制,做好浇水、施肥、除虫、修剪等养护工作,提高苗木成活率。在日常生活中,营连定期组织随机教育,引导官兵精心呵护树木。

在一茬茬官兵的接续努力下,该旅营区由原来的荒芜之地变为生态家园,共栽种各类苗木10万余株,成活率达80%以上,基本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成为大漠深处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草一木绿成荫,一花一叶总关情。在这荒凉的大漠之中,该旅官兵对生态建设格外重视,对绿色怀有特殊的情愫。在总结旅队精神时,官兵把大漠中顽强生长的榆树作为精神象征,提炼出扎根奉献的“老榆树精神”。旅里每年举办“蓝军印象”摄影展,专门设了自然风光摄影专项评比,引导官兵抓拍营区周边美景,热爱生态环境。

走进该旅营区,记者看到最多的植物是沙葱。沙葱长得又细又小很不起眼,但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命力极强。官兵介绍说,只要用小锹挖个坑,把沙葱塞进去、再浇点水,它就能活。这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赢得了扎根大漠官兵的喜爱。合成四营副教导员孙振宇专门写了一首《沙葱的约定》,诗中写道:

矮小的沙葱/就是我们草原上的胡杨/只在最短的时间里生长/开花/顶着风沙/用力地璀璨……

养护的是绿色生态,扎根的是兵心斗志。在一棵棵苗木野草茁壮生长的同时,该旅官兵扎根大漠百炼成钢,充分发挥专业蓝军旅“磨刀石”作用,被驻训战友誉为“草原狼”。

72集团军某旅

“战友河”重现河畅水清

绿水青山掩映“野营村”

■黄远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曾 涛

皖东腹地,群峦之间,一弯河水蜿蜒曲折,清澈见底。几条小鱼跃出水面,荡起阵阵涟漪。

河道两旁的山坡上,第72集团军某旅野营驻训部队的百余顶帐篷隐匿在青山绿水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

穿营而过的这条河叫大湾河,每年都为远道而来的驻训部队提供方便干净的生活用水,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战友河”。

前些年,因为生态保护不善,大湾河河道渐渐淤塞,水质变差,部分污染严重的河段甚至直接断流,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也给驻训部队带来诸多不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着陪伴多年的‘战友河’变成这样,官兵们很心痛,决心采取实际行动保护这条河。”旅领导介绍说,为了让大湾河恢复往日的河畅水清,他们与当地“河长”积极沟通,主动组织官兵利用训练间隙开展河道清理整治,打响了一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攻坚战。

烈日当空,连长侯鹏带着全连官兵不顾河中漂浮物和腐烂水藻散发出的刺鼻气味,穿梭于河流中展开清理。他们手持铁锹、脸盆和自制工具打捞河道中的垃圾,泥水裹着汗水湿透了全身。

堵塞的河道旁,几辆挖掘机马达轰鸣、交替作业。上士刘钦志发挥专业特长,操纵机械清理淤泥、拓宽河道。在官兵们的共同努力下,被堵断的河流重新畅通。

水岸同管,方能标本兼治。为避免雨水冲刷泥沙再次淤塞河道,该旅发动官兵在河流上游裸露的黄土地上植树种草,并定期浇水施肥。考虑到部队每年几乎有半年时间在此驻训,他们组织官兵认真学习驻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结合部队实际制订下发《保护驻地生态环境八条禁令》,明确规定:不得在河水中清洗贮存油类、污染物的容器和装备,不得向河中扔垃圾、倒污水。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走进该旅野营驻训点,记者所到之处皆干净整洁、空气清新,完全不见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踪影。原来,他们根据地势选定合适场地建造了垃圾填埋池,并对底部进行防渗防漏处理,组织人员每天对营区内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打造绿色“野营村”,不给绿水青山增添负担。

保护生态环境,共筑绿色长城。在官兵们的不懈努力下,大湾河河水愈发清澈,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得以重现。在大湾河畔生活了30多年的村民刘家亮对驻训官兵的付出感受颇深:“战士们帮我们建设美丽家园,悉心照料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让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重新回到我们身旁。”

文昌航天发射场

火箭转运轨道拐弯让绿

椰林碧海环抱“通天道”

■王玉磊 解放军报记者 韩阜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仅要把任务完成好,还要把环境保护好。”世界环境日前夕,文昌航天发射场着眼提升综合测发能力开展了一场演训。记者注意到,保护场区生态环境作为一条硬性规定被写入训练要求中。

“文昌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滨海发射场,在筹划建设之初,各级就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刚性要求。”指挥员胡旭东带着记者来到发射场转运轨道前介绍说,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圆满首秀。当时,火箭就是经过这条“通天大道”,“走”到发射塔架前的。

“这条‘通天道’既绿色环保又安稳可靠,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航天人的生态环保理念。”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建设指挥部主任周凤广告诉记者,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发射场两个发射塔架最终设计为共用一段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转运时要拐4个60度的大弯。按常规设计两段直的轨道,既安全稳妥又简单可靠,但却会对沿途的原生椰林、湿地和滩涂等造成破坏,所以必须采取新设计方案保护生态。新一代火箭是重量级的“大个子”,转运过程对轨道的要求极高,设计一条能让火箭“拐弯”的轨道并不容易。设计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研发新型施工技术,成功为发射场“拯救”了一大片绿色。

走到发射塔近处,记者对一个大罐子产生了兴趣。“这是我们设置的残液收集罐。”发射场燃料加注指挥员曹国斌介绍说,加注完毕后,管路残液通过自流或者氮气吹扫方式进入残液收集罐,保证了管路清洁环保,积液也可进入加注罐再次利用。

“每一次火箭问鼎苍穹,都是‘绿色远征’。”胡旭东告诉记者,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使用的是液氧煤油燃料,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的是液氧液氢煤油燃料,燃烧只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火箭测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独立环节都充分考虑到生态环保要求。

近年来,新材料、智能化等技术迅猛发展。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以来,一直紧跟技术前沿,坚持用生态环保的理念创新实践,营造出多项“两全其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液氢贮箱置换流程得到改进,减少了氦气损耗;任务残留的液氢、液氧通过高空排放方式处理,实现对生态环境“零影响”;使用冷冻水为厂房空调提供冷源,既节约电能又减少了氟利昂排放……

碧海蓝天,海风习习。记者站在发射塔架上极目远眺,发射场区与椰林草地、海岸沙滩交相辉映,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壮美。

军民合力建设美丽中国

——访军委后勤保障部军事设施建设局负责人

■解放军报记者 孙兴维 郭 晨 通讯员 肖俊宏

记者:请介绍一下军队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

负责人:近年来,全军各部队认真贯彻习主席有关指示要求,积极参加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抓好部队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工作。各部队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保证军事环境安全、保护官兵身心健康、提升部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官兵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提升,狠抓军事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监督管理,狠抓军事污染治理和生态工程建设。特别是营区建设,在突出军事功能的同时推进绿色军营、生态营区建设,加大植树造林、环境修复力度,实现军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哪些主要成绩?

负责人:一是环境污染治理效果明显。先后完成驻环渤海等重点地区军队单位各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任务,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军队整体建设项目带动和专项污染治理,完成400多个营区环境整治任务。研究制定军队生活、医疗污水处理运行管理标准,近700座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运行管理标准化。

二是生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军事区域三荒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海防林建设和植被恢复等建设任务100余万亩,建成百余个千亩以上林木资源的防火基础设施;支持地方三北防护林、长江两岸等大型生态造林工程,共造林绿化20多万亩;新创建生态营区64个,绿色营区290个,为部队战备训练提供了必要的生态保障。

三是环境安全监管日趋完善。先后制定颁布5个法规性文件,基本形成了由环保、绿化、环评、放射性污染防治等4个《条例》组成的军事环境法规体系;抽组建立核与辐射环境监测中心,对军队放射源与射线装置开展调查;组织全军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多次军队环境应急监测演习演练活动,对700多项军事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法检查。

记者: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我军优良传统,近年来做了哪些工作?

负责人:2012年以来,全军共出动兵力160余万人次、动用机械车辆7.2万余台次,种植乔灌木1200余万株,种草和恢复植被720余万平方米,造林绿化面积达20余万亩。驻三北地区部队,积极参加“三北”防护林建设,连续7年在内蒙古商都、集宁等生态脆弱区域,大规模、成建制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军地携手共植树绿化7.2万余亩。驻京部队积极参与首都地区平原造林、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防治等大型环境治理活动,植树造林3万多亩、240余万株。2017年各部队共植树绿化3万余亩。

记者:全军部队在贯彻国家生态环境专项治理任务中有哪些举措?

负责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专项治理重大部署,安排专项补助经费,军委后勤保障部下发军队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安排部署具体实施任务。以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环境保护部名义联合印发《关于军队单位落实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意见》,部署生活垃圾分类的目标范围、制度要求和保障措施,重点在驻城区部队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处置工作。

记者:驻京部队在助力首都蓝天工程建设中做了哪些工作?

负责人:从2017年3月开始,军委后勤保障部认真贯彻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会议精神,下达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部队“清煤降氮”改造任务,要求驻北京、天津、石家庄等7个城市行政区域内部队营区,基本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其他城市建成区及县城全面淘汰燃煤锅炉;驻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行政区域内部队营区,基本淘汰散煤。日前,驻京部队810台降氮改造锅炉已全部通过北京市环保部门验收,排放全部达到或优于规定的排放标准。此外,驻京部队还在垃圾集中处理、汽车尾气治理、水污染治理、造林绿化、林草保护和土壤修复等方面努力走在全军前列。

记者:下一步推进我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哪些具体举措?

负责人:贯彻“营房要有营房的样子”决策部署,按照“去除营区非军事化功能”的指示精神,找准生态建设助力战斗力提升的契合点,努力实现军事效益最大化。全面宣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组织专家赴有代表性的部队营区、大型设施、训练场地等不同类型单位开展专题调研,重点摸清部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基本底数、矛盾问题和薄弱环节,切实找准军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攻方向,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

制定军队生态环境保护三年规划,主要明确2020年前军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时间节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部署抓好驻京部队污水治理、锅炉“清煤降氮”、典型区域土壤污染治理、军队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新老营区建设改造环保绿化设施建设等工作。

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军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战备训练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具体来讲,一是要抓好驻京部队水污染治理,二是指导军队单位落实生活垃圾分类,三是整合修订新的军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四是联合实施重点区域环境监测,五是逐步推开环保设施社会化管理,为练兵备战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保障。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