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南怀瑾老师:用这个方法温养自己,抗衰抗老的秘诀就在你手上

2020-10-20 17:59    

“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所谓养性炼己,拿佛家来讲是所谓“明心见性”,求生命的根本。像唐宋以后的参禅,参“生从哪里来,死向哪里去”等等。道家不来这一套,认为我们的性命、生死都是合一的,要先从现实着手,就是从现在这个身心转化开始。理论上非常简单,所以修道打坐,开始一句话——“内以养己”,重要在这个“养”字。中国文化有一个名称叫“养生之道”,这个“道”叫养生,也叫摄生。“摄”就是归纳,收摄,同西方文化的卫生不同。道家认为,现有的这个生命就是永恒,并不要另外求一个永恒的生命,只要把现有的生命保养住就可以了。

所有的工夫、做法、修持,就是一个“养”字,“养” 字之难就在这里。本文告诉我们“内以养己”,“养己”的境界有四个字——“安静虚无”。这个谁都会,一看文字都懂!真讲“安静虚无”的实际工夫就难了,就是《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求安求静的步骤,一直到达明道为止。所以严格地讲静和安,它有工夫上的层次,修养到达最高的境界——虚无,就是佛学所讲的空。讲到“养己”,现有的生命是本来生命的投影,从现有的生命上,找回本来的生命,就是“安静虚无”。

“原本隐明”,就是刚才讲的“摄生之道”,在佛学的方法叫做“都摄六根”,就是把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等隔离开,返求诸己,内省自己,这个就是“原本”,也就是不向外放射。譬如我们学打坐,眼睛闭起来,耳朵不向外听,在佛学叫“观音法门”,返观自性等等;拿《参同契》来说就是“原本隐明”,不向外放射,回到自己本来的那个安静的状态。

“内照形躯”就难了,这是道家修养工夫的境界,在我们原始的文化里头,“内照形躯”是“内视之道”;在佛学就是“观照”、“返观”,表达不同而已。“内视”并不一定是指身体以内,而是无内外中间之“内”。不过我们没有到达这个境界以前,姑且拿这个身体来做一个标准,先把外用的精神收回,转向“内照形躯”,就是这个身体。这就产生了后世道家的守丹田、转河车、修气脉、打通任督二脉等等的方法,原理就来自“内照形躯”。据我个人所了解的,各家的修法,最厉害也最有效果的是佛家的“白骨观”和“不净观”,实际上这就是“内照形躯”。当然普通观不起来,如果观起来也同道家一样,眼睛一闭静下来,身体内部气脉的位置,气血的流行,五脏六腑的情况,一目了然,都看得非常清楚。道家《黄庭经》就讲到这部分,但是,“内照形躯” 不是用这个肉眼看,而是属于自性的功能。

以上这四句话,就是“炼己”工夫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从明朝以后,道家讲“百日筑基”,其实有些人不到一百天 就可以建立这个基础,甚至六七天就可以达到。但有人修道一辈子都做不到,只会闭着眼睛打坐,像禅宗祖师骂人黑漆桶一团,闭着眼睛黑黑的,什么都不知道,茫茫然一片无明。不管佛家道家,或者显教密宗,随便哪一种修炼的方法做到了,“炼己”的四句话也一定做到了。尤其最重要的是“内照形躯”,假定一个人修养的工夫够,能够安静下来,一闭眼,内部的情形能看得见的话,就可以祛病延年。至少用自己的精神意志治疗自己的身体,就非常容易了。虽不能说长生不死,但是慢一点衰老,多活一段时间,是绝对可以做到的。

下面他就这四句话的原则,再说明一些方法。“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兑上缺(

),兑卦所代表的东西很多,在人体上兑代表口,“闭塞其兑”就是要闭嘴。不过以道家来讲,人身上的口很多,凡是开窍有洞的都是口,最大的是吃饭的这个口。人身有九窍,头部七个洞,身体下部两个洞,都是口。为什么闭嘴巴重要?修道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 一个人爱说话,经常用嘴巴,一定会短命。所以我上课太多,有时候一连七八个钟头都在讲话,这就是在求早死。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开了,而是精气神漏了,因为讲话时精神、意志、脑力、血液都在放射,都在消耗。一句话讲出来,生命全体的机能都要动,所以消耗得很厉害,也就是开口神气散的道理。所以修道第一要“闭塞其兑”,所有开口的地方都要封锁,不向外漏。

“意动火工寒”是讲意志凝定的境界。佛家要做到无念专一,意一动叫做散乱,意散乱就不会结丹。我常说佛家所讲的“定”,就是道家所讲的“凝神”。定是讲法则,凝是讲境象;道家这个凝结的“凝”,比佛家讲的“定”还确实一点。

“闭塞其兑”以后,就是下面四个字“筑固灵株”。“灵”就是后世所讲的性灵,也叫做灵性,自己精神的本源。“株”是形容词。内养灵性,像培养种子一样,慢慢使它发芽长成一株植物,就是新的生命开始。“灵株”是魏真人创造的名词,“筑固灵株”则包含了元神、元气、元精的凝结。

“三光陆沉,温养子珠”是方法。在自然界三光是日、月、星;在人体上的三光是眼睛、耳朵、心。“陆沉”本来是个形容词,“陆”代表大地,有一句话“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说一个人达到安静虚无的境界,也就是真达到空的境界。怎么样是个空?道家形容得很确实,所谓空,没有一个空的境界。虚空粉碎,连虚空都没有。大地平沉,大地就包括我们这个身体四大,平沉是没有身体的感觉,这个才是真达到虚无的境界。“三光陆沉”就是六根都安静下去,这个是方法。不管佛家道家、显教密宗,大家学静坐的谁能够真做到“三光陆沉”?都是瞎吹,自己骗自己,瞎子摸象,好像是个修道的样子,坐给别人看看而已。真讲工夫,一样都没有做到。

真正做到“三光陆沉”,一念不生,这时要“温养子珠”。“温养”就是保养。我们先天生命的根本,现在不谈,因为生命的本来你还不知道。我们现在这个生命,是先天本来生命的分化,由现在的生命,自己可以养回来,见到原来的生命。在这两个过程当中,由“三光陆沉”,到达“安静虚无”,接着“温养子珠”。温养就是老母鸡抱蛋一样,要温暖保养它,不能有一点寒冷。怎么样才是温暖呢?刚才也讲过道家的名言,“意动火工寒”,这个意不能动,这就是温养。

现在世界上都流行讲中国的禅宗,现在叫禅学,多数是口头禅、野狐禅,嘴里吹的。真正的禅宗也讲实际工夫的,譬如黄龙晦堂禅师,他形容真正的参禅,“如灵猫捕鼠,四足踞地,目睛不瞬”。猫捉老鼠,那真是动都不动,像入定一样,全部精神盯住。

舒州投子大同禅师还有一种形容,“如鸡抱卵”,就像老母鸡抱蛋温养,也就是黄龙晦堂禅师形容灵猫捕鼠这个境界。规规矩矩说,我们大多数人学佛修道做工夫,都没有达到这个境界,都是在那里玩耍,自己玩弄自己。真正到达这样专一的境界,才是温养。然后自己生命里头那个功能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新的,还是原来的。不过因为我们平常不知道,没有修养,这个功能到死也出不来,所以感觉新奇,而形容它是“子珠”,由母体养出来的。事实上是母子相连的一个。这一节在逻辑上有两个特别的名称,一个是“灵株”,一个是“子珠”,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不同的名词罢了。

******

邵康节的诗,最重要的告诉我们,“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佛学来讲就是一念不生那个时候。一念不生还生不生呢?还要生的,如果永远一念不生,不过是小乘罗汉境界,叫做“有余依涅槃”,还没有对,还没有成佛,还要回转来修大乘才行。

一阳初动之时,理论到这里都讲了,“此时当温养潜龙,勿可轻用”,这句话是根据《易经》的乾卦来的。第一爻的爻辞,“潜龙勿用”。我讲《易经》的时候,叫同学们要注意不要搞错,“勿用”不是不用哦!这个“勿”字是活的,没有说不可以用,也没有说不能用;勿用是可以用,最好不要用,叫做勿用。所以“潜龙勿用”不是绝对否定的。诸葛亮在卧龙岗,那是“潜龙勿用”,他躲在那里,你说他要用吗? 没有用;不用吗?也在用。当一个人大学毕业或博士学位拿到了,要不要出来做事,还不知道,要不要出来竞选也不知道,那个价值还是无比呢!就是“潜龙勿用”。如果竞选议员选上了,已经到了第二爻了,这个价值已经定了。女士嫁了人,她是某太太,未嫁以前的她,价值无比,算不定会嫁给皇帝,所以那是“潜龙勿用”,还不能定。

拿修道来讲,《易经》的道理,工夫做到阴阳凝结,得了大定,这一步新的生命在将开动未开动之间,要把握住。这要真智慧,要懂得理论,才晓得如何做工夫。“此时当温养潜龙”,要培养它,要好好保护,“勿可轻用”,最好不要用,阳气动,念头不要跟着动。人有时念动气就动,气动了念会动,阳气来你非要动不可。等于一个人,身体的阳能发动那是好事,普通形容为“大有春意”。这个人青春年少,阳气经常发动,不配合男女的欲念,好像生命永远在增加;配合了欲念一用,阳就完了。

所以这个时候“勿可轻用,直到阳光透出地上,方才大明中天”。就这两句话,他把工夫口诀也告诉你了。这个时候知道这个阳能发动,阴极阳生,定极了一念不生的时候,再转过来所谓光明境相也来了。你知道了这个光明,念头也动了,这个时候气脉真正通了,百脉皆通。你十万八千毛孔一时都通了,从海底一直到头顶都打通了,乾坤大交的境界快要来了。“透出地上,方才大明中天”,阴极阳生,阳光来了,阳境界来了,所以打坐修道,那个道快要找你了,你又吓死了,赶快吃镇定剂,看病去了。哎哟!我好像一点力气都没有呀!哎哟!我好像念头都起不来了!起不来不是更好吗?你求到无念,真到念不来也怕,真正定下去又怕死,活起来又觉得烦恼,那又何必求道呢?世界上这样的人很多,都是理不通,所以不能修道。

******

斋戒、沐浴、清净,万缘放下,什么都不理,这也就是温养了,就好像婴儿刚刚生下来,放在温室里保养。这个时候阳气一来,只宜温养之,这就叫做子午温养,像培养幼苗、婴儿一样。怎么培养?不增不减,顺其自然。 孟子讲“养吾浩然之气”,不可揠苗助长,不能帮助它,帮助就不是温养了。一个乡下人种稻子,天天看,看不出稻子长高,他就用手拔一下,长高了,稻子也死了,这就叫揠苗助长。许多人做工夫都在“揠苗助长”,刚刚有一点对了,一下子发光了,以为得了道,然后要加工,又吃补药又练气功,这样那样都加上去,结果发光变成发暗了。所以这个时候不能揠苗,不能帮助,只是看住,这是温养。换句话说,就是佛经所讲的“照见”,观自在菩萨那个“照”,“观”就已经在温养中了。

******

我们的生命有没有活力?是不是有青春的气息?生理上有没有欲念?有没有阳气发动的现象? 假使都没有就完全衰老了。衰老了就是命将绝矣,在《易经》属于游魂之卦,就是魂游墟墓之间。那么要如何返老还童?如何培养自己?老年的人或者年轻身体衰弱的人,抗衰抗老只有一个秘诀,就是“静”,养静。什么思想也没有,但不是昏睡,心境很清明,头脑很清楚,等于动物的冬眠。养多少时间不一定,看年龄关系,至少一个周期七天。七天下来,等到青春的气息恢复了,阳气发动啦!千万不要动欲念啊!有了男女关系的欲念一配合就完了!

所以道家讲性命双修,就等于佛家的心性念头。这个作用要分辨得清楚,没有一点杂念,没有一点恶念,也没有一点邪念,没有一点不正之念,这个时候等到一阳来复,正子时位置到了,阳气就恢复了。只要你这样一次能够把握得住,还不要说每次,一次能够把握得住,祛病延年之药就在你手上,就有把握。

《我说参同契》

******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