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教科书级别的过度解读之《天龙八部》:带头大哥就是杨家将

2020-10-20 19:55    

一家之脑洞,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天龙八部是金庸笔下最为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巨著。金庸作品到中后期之后,写作游刃有余,其中伏笔和呼应之处也越来越多,明线故事以主角视角推进,暗线则多通过回忆叙述和时间线等细节进行充实,以使情节合情合理。天龙八部中人物和武学门目众多,作为武功实力最高的时期之一,其中隐藏的暗线则更是繁多异常。只文章中有所揭示的雁门关假传消息之人、带头大哥身份、抢在萧峰之前诛杀证人的大恶人等便已扑朔迷离,遑论扫地僧、逍遥子等绝世高手的身份。本文便首先就带头大哥的身份来探秘一番。

在天龙故事之中,似乎已经明明白白的说出来,带头大哥便是玄慈方丈。支持的理由有如下几点:1.萧远山指认,2.玄慈自己承认,3.其他细节的佐证。

在少林寺,萧峰向萧远山问,“那个带领中原武人在雁门关外埋伏的首恶,爹爹可探明白了没有?”。萧远山道:“嘿嘿,岂有不探查明白之理?此人害得我家破人亡,我若将他一掌打死,岂不是便宜他了。叶二娘,且慢!”他见叶二娘扶着虚竹,正一步步走远,当即喝住,说道:“跟你生下这孩子的是谁,你若不说,我可要说出来了。我在少林寺中隐伏三十年,甚么事能逃得过我的眼去?你们在紫云洞中相会,他叫乔婆婆来给你接生,种种事情,要我一五一十的当众说出来么?”就此引出了叶二娘和玄慈之事。需要注意的是,萧远山并未直接提及带头大哥就是玄慈。萧峰两次急问,萧远山都岔开话头不直接回答,本就奇怪。这带头大哥是大仇人,何不在众人面前大喝,带头杀我妻儿的便是少林寺玄慈?他逼问叶二娘,也只是在问跟你生下孩子的人是谁。

玄慈承认了虚竹是自己儿子,连带着便把带头大哥的黑锅揽了过来,玄慈缓缓摇头,向萧远山道:“萧老施主,雁门关外一役,老衲铸成大错。众家兄弟为老衲包涵此事,又一一送命。老衲今日再死,实在已经晚了。”实际上玄慈并未说自己是带头大哥,他的这句话里实际上连他参与过雁门关外一战的意思都没有,只说自己铸成大错,错在何处,便是后文所说听信慕容博的挑拨之言了。含混不清之处便在于玄慈说“众家兄弟为老衲包涵此事,又一一送命”,实有带头大哥的意思在内。不过紧接着,玄慈指认慕容博,让萧氏父子的仇恨和观众的视线转移到了首恶慕容博的身上,当然他自己随后便也受罚而死以谢罪。但值得怀疑的是,玄慈一番谢罪和慕容博的对话中,竟然全集中在你为什么拿假消息骗我,倘若他真是带头大哥,这位得道高僧为何不为当年杀萧远山妻子一事而忏悔呢?此外还有一些细节可以佐证玄慈是带头大哥的,其一是萧远山说袭击他妻儿的有丐帮帮主,也有少林派高手。其二阿朱乔装见康敏时,康敏说这位带头大哥随口一句话便能调动数万人众,阿朱便说,武林之中,单是一句话便能调动数万人众的,以前有丐帮帮主,嗯,少林弟子遍天下,少林派掌门方丈一句话,那也能调动数万人众。然而细一分析,萧远山的说法,只说有少林派高手,可能是俗家高手并不一定是和尚。康敏的说法虽是为了陷害段正淳,但是她的这半句话很可能是部分的真话,即这位带头大哥可以调动数万人众很可能是真的。阿朱的推测便只说实在武林之中,而康敏指出段正淳,无疑是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即这位带头大哥不完全是武林人士,调动数万人众的力量很可能来自于他的世俗身份,并非是武林身份。\n\n上述分析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按作者的描写本意来看,带头大哥是玄慈的说法并非是一件实锤铁案,至少是有其他可能性的存在。事实上,原文中提及带头大哥的叙述中,种种迹象都说明这位带头大哥并不会是玄慈。

其一,在智光大师的描述中说:我们这批共是二十一人,带头的大哥年纪并不大,比我还小着好几岁,可是他武功卓绝,在武林中又地位尊崇,因此大伙儿推他带头,一齐奉他的号令行事。这批人中丐帮汪帮主,万胜刀王维义王老英雄,地绝剑黄山鹤云道长,都是当时武林中第一流的高手。那时老衲尚未出家,混迹于群雄之间,其实万分配不上,只不过报国杀敌,不敢后人,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罢了。这位仁兄,当时的武功就比老衲高得多,现今更加不必说了。\n\n按这段描述,其时智光还未出家,年纪应该并不大,带头大哥年纪比他还要小,但是却担得起武功卓绝、地位尊崇之誉。要知道,这二十一人之中有王老英雄、鹤云道长这两位前辈在,按理说应当推年纪最大的一位主持才对。论地位尊崇,天下第一大帮帮主也尚不能及他的地位。他的武功也是在第一流高手中最厉害。怎会有如此这般人物?这位人物会是玄慈么?显然不可能。玄慈和智光谁的年龄更大虽不好说,但当时少林方丈另有其人,若说少林寺的普通和尚怎可能比老英雄和丐帮帮主更有资格?另外少林功夫讲究扎实(参考鹿鼎记里韦小宝功夫速成班失败的惨痛经历),非几十年之功难以速进,二三十岁的年轻和尚恐怕很难当得起武功卓绝一说。而且少林僧人参与此事想必已是迫不得已,若非方丈之类耄宿高僧,恐不会出面来当指挥群雄之人。\n\n其二,同样在智光的回忆中:带头大哥掏些溪水来,化开了地下凝血,涂在石壁上,然后撕下白袍衣襟,将石壁的文字拓了下来。显然这位带头大哥是穿白袍的,与少林僧人服饰不符。若说当时玄慈尚未出家,或是俗家弟子,恐怕就更不可能力压群雄当这带头大哥了。其三是带头大哥给汪帮主书信:剑髯吾兄:数夕长谈,吾兄传位之意始终不改。然余连日详思,仍期期以为不可。乔君才艺超卓,立功甚伟,为人肝胆血性,不仅为贵帮中矫矫不群之人物,即遍视神州武林同道,亦鲜有能及。以此才具而继承吾兄之位,他日丐帮声威愈张,自意料中事耳。

然当日雁门关外血战,惊心动魄之状,余无日不萦于怀。此子非我族类,其父其母,死于我二人之手。他日此子不知其出身来历则已,否则不但丐帮将灭于其手,中原武林亦将遭逢莫大浩劫。当世才略武功能及此子者,实寥寥也。贵帮帮内大事,原非外人所能置喙,唯尔我交情非同寻常,此事复牵连过巨,祈三思之。这封信中也有几点与玄慈身份不符,雁门关大战是在公元1061年,而萧峰接任丐帮帮主是在1083年,这封信应该是写在这之前不久,也就是说那距离1093年少林寺对峙相距十年,那时玄慈总已在寺中,否则怎会十年便可当方丈。那么当时身为少林高僧的玄慈,给汪帮主去信,为何不自称老衲等佛门称呼,却自称“余”。另外出家人即便不慈悲为怀,也应淡泊是非,何苦一而再再而三劝说汪帮主不可传位,玄慈这位少林高僧也肯定不会以这种似乎与契丹有血海深仇的语气来写信。另一证人铁面判官单正也说,自己家中有带头大哥的几封信。想必这是位喜欢写信联络群雄的大哥,和四大皆空的僧人形象便不太相似了。

其四,萧峰自己根据其他人描述的推断:这个‘带头大哥’显是尚在人世,否则他们就不必为他隐瞒了,这个带头大哥能率领中土豪杰,自是个武功既高,声望又隆的人物。他信中语气,跟汪帮主交情大非寻常,他称汪帮主为兄,年纪比汪帮主小些,比我当然要大得多。这里稍岔开分析一下萧峰和汪帮主的时间线。萧峰1060年出生,1076年遇汪剑通并拜师,1081-1082年解三大难题、立七大功劳,1083年泰山大会连创丐帮强敌九人使丐帮威震天下,同年被立为丐帮帮主,1085年25岁生日时汪帮主赠扇,1091年退任帮主(文中说他当帮主八年)。汪帮主交待说是染病而死,恐怕1082年甚至更早就已身体有恙,赠扇后不久病逝。他的病恐怕和被契丹五大高手擒获被囚之事有关,此事应该在1080年前后。而他在1061年雁门关大战时就已经是帮主。另一线索是1091年萧峰退任时,徐长老出场,说他已87岁,是汪帮主的师伯,即他比上代帮主岁数还要大些。那么30年之前他57岁,上代帮主若在世也应该在50岁出头,汪帮主当时应该在35岁上下,之后又当了22年帮主,60岁左右去世,是较为合理的。也就是说他比年轻有为的汪帮主还小,比当时还未出家混迹群雄的年轻智光还要小,恐怕当时很可能不到30岁。这位不到而立之年的白衣少侠,和玄慈的出家人身份确实相抵。

其五,原文中还有:事后我们有查究少林夺经这消息的来源,原来是出于一个妄人之口,此人存心戏弄那位带头大哥,要他千里奔波,好取笑他一番。慕容博放出消息契丹人要来少林夺经,若带头大哥便是少林和尚,他何必千里奔波,就守好老家即可。雁门关埋伏并不是慕容博安排的,他怎知少林和尚会千里奔波,再说他戏弄了一位三十岁的青年和尚他又有何可取笑之处呢。而且少林夺经的主战场在少林,各方势力都来增援生怕实力不足,少林和尚又怎么会千里奔袭去外面截击。萧远山说的少林派高手,多半只是参与其中的一位俗家弟子或者旁支,恐怕不会是少林寺正式员工。

其六,安排乔三槐夫妇照看萧峰一事,萧峰自己回想道,为什么爹爹妈妈都说,我跟着他们是委屈了我?父母穷,儿子自然也穷,有什么委屈不委屈的?只怕我的确不是他们亲生儿子,是旁人寄养在他们那里的。想必交托寄养之人身分甚高,因此爹爹妈妈待我十分客气,不但客气,简直是敬重。那寄养我的人是谁?多半便是汪帮主了。这处可说是作者的一着明笔了,寄养萧峰的自然是那位带头大哥,这才符合身份甚高的说法。若是丐帮帮主所托,无非照顾便了,怎会极为客气甚至敬重?想必这位带头大哥是对三槐夫妇说这孩子是他的门人或亲朋之子吧,这才引得只有粗茶淡饭的三槐夫妇认为自己委屈了萧峰。少林和尚是没法以门派理由寄养孩子的,亲朋理由则完全是靠个人声威,当年的玄慈恐怕也做不到。根据原文中的线索,几乎可以断定这位带头大哥并非是当年的玄慈。否则文中尽可以用一些模糊的语句描述带头大哥的行为,而不必留有和玄慈身份的明显矛盾之处。那么这位带头大哥到底会是谁呢?

我们可以看到,文中提到的带头大哥,实际上年纪不过三十,身着白衣,武功和声望俱高,并且对辽人有很深的敌意。他与群雄共同埋伏时,其他人不论年纪辈分都推举他来领头。这段推举带头大哥的剧情,其实很类似于碧血剑中的两处剧情。一是开篇侯朝宗和杨鹏举机缘巧合拜山宗时,那位三十岁左右的祖相公得到大家拥护敬重,俨然一位带头大哥。二是袁承志身负极高武功,在泰山大会被群雄推举为七省盟主,是一位大大的带头大哥。二人其时都不过二三十岁年纪,他们又是如何当上带头大哥的呢?祖仲寿是祖大寿的弟弟,祖大寿又是袁崇焕的心腹战友,而山宗之人多是袁崇焕辽东旧部,祖仲寿以这种身份成为带头大哥。而袁承志被推举为七省盟主,一是由于他有名师奇遇武功已经当世少有,二是因为他广结好友获得拥戴,三是因为他是袁督公之子。当时会上有一半人都与他相熟且大多数均曾受其之恩,余下之人一听说他是袁崇焕之子,便也共同拥戴,成为七省盟主。与之类似的,这位带头大哥想必很可能是家世身份极为显赫,一身武功都是家传,又或是某一大门派的名师的真传弟子。但考察文中涉及带头大哥的叙述,却使人感到疑点重重。

其一,雁门关与萧远山拼斗之时,带头大哥连声喝问:‘你是谁?你是谁?’那辽人并不答话。等到其余人皆被杀死,点中汪帮主和带头大哥的穴道。之后他走到带头大哥身前,大声喝骂。带头大哥毫不屈服,向他怒目而视,苦于被点了穴道,说不出半句话来。试问强敌在前,带头大哥为何很急切的追问萧远山的身份,而萧远山又何故不回答?他为何杀了其余19人,却留下汪帮主和带头大哥两条活口,只制住穴道却不伤他们。如果说他后悔不杀汉人,可是已经杀了19人,杀21人又有什么区别。他又为何只喝问带头大哥,却不是一同喝问他和汪帮主两人?莫非带头大哥和这萧远山动起手来都各自觉得对方与自己可能有渊源?

其二,此一役之后,那位赵钱孙为何要隐瞒姓名,他真名未表,用三个姓氏做名字是要遮盖原来的姓氏,他临阵吓晕之后又逃走,自是没有脸面,为何连姓名也不能再要。难道说光他一个姓便可使同姓之人蒙羞么?萧峰逼问谭婆和赵钱孙的时候,谭婆几乎要说,但是赵钱孙不顾一切阻止谭婆,说带头大哥对他有大恩。看来赵钱孙和带头大哥关系必是十分密切,甚至可能同宗同族或者是在其府上供职,才有同一姓氏。

其三,安排玄苦大师做萧峰的师父一事。原文如下:这位少林僧人,乃是受了我们带头大哥的重托,请他从小教诲你,使你不致走入歧途。为了此事,我和带头大哥、汪帮主三人曾起过一场争执。我说由你平平稳稳务农为生,不要学武,再卷入江湖恩仇之中。带头大哥却说我们对不起你父母,须当将你培养成为一位英雄人物。带头大哥为何要如此安排,就算对不起他父母,好生养护萧峰便可,为什么一定要他成为一位英雄?莫非带头大哥认为他本就是英雄后人,所以才应将他培养成英雄人物?这些疑点之下,似乎这带头大哥和萧远山甚至有些许渊源,对方的路数想必在对战中也都清楚,才能互相为对方均有留手,即便在已经有了重大误会之下也没有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其中的缘由自然应该是与萧远山的汉人师父有关。萧远山绝笔中写道:余受业恩师乃南朝汉人,余在师前曾立誓不杀汉人,岂知今日一杀十余,既愧且痛,死后亦无面目以见恩师矣。他的汉人师父为何能在辽国身居高位,收契丹教头为徒。如果是降辽之人,为什么又要他立誓不能杀一个汉人,力争化解宋辽争斗。看萧远山的武功路数,全与马战相结合:他有时从马背上飞纵而下,有时又跃回马背,兔起鹘落,行如鬼魅,还会足尖打穴手法。说明他的师父必然是一位马战高手。联系到北宋历史,这位武艺高强的马上英雄,精忠报国但无奈兵败降辽,一定嘱咐弟子不得杀汉人,又让弟子娶汉族女子为妻,为宋辽和平可谓殚精竭虑。那么这位汉人师父极有可能与辽国驸马、杨老令公的四儿子杨四郎有关。

杨家将金沙滩大战时是986年,其时四郎大约20出头,即四郎生于965年左右。而萧峰1060年出生,萧远山大概1030年出生。如果杨四郎活了80多岁,应当教了15岁的萧远山学武数年。若是四郎之子,四郎探母时大儿子尚在怀中,即大约生于1000年,1050年前后教授萧远山武艺,六十岁左右过世,也能说通。不过从武学水平和爱国情怀上来看,萧远山师父是四郎杨延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么带头大哥的身份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如果他是杨家将后人,那么一个姓为人所知便是堕了杨家将的威名。他武功得自家传,又是英雄之后,自然可以称得上武功卓绝、声望又隆,实际上并非是本人的声望,乃是家族的声望。杨家满门多被辽人阴谋所害,所以他对辽人之恨可谓切齿,所以萧峰既是契丹之后,才写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话来。而对战之中萧远山武功路数隐隐与杨家功夫有相似之处,使带头大哥大为震惊,所以一再追问你是谁。萧远山也当然识得他武功和自己师父所授有相似之处,故不伤他性命。点中穴道之后便又向他大骂,可能是自述武功渊源,责问带头大哥身为杨家之后却要挑起战端杀害无辜之罪。

那么这位带头大哥可能是谁呢。金沙滩战后四郎被俘五郎出家,只有六郎得存。杨延昭有子杨文广,生于999年卒于1074年,在1022年有杨文广征南的故事。他的儿子中最出名的是杨怀玉,杨怀玉征西夏的故事是在1065年,所以他生于1030-1035年间是较为合理的。1061年的雁门关大战参与者就有可能是他。他四年后远征西夏而获胜,自然声名卓著。在天龙八部中萧峰在杏子林交还帮主之位前,就有丐帮弟子传来西夏军情的剧情安排,不能不说是一种暗示了。想来丐帮弟子探得军情之后绝难上报朝廷,很可能便是传递给杨家以调动兵马抵御。是以武林中人在三十年后也不敢再去抹黑这位带头大哥的声望。况且当年带头大哥只是受奸人挑拨,并非他本人之过,所以他的身份即便是对受害者萧远山父子也不那么重要,因此他们后来的注意力都在挑拨之人慕容博的身上了。

事实上金庸老爷子对于杨家名号极为看重,多部作品中都有杨姓的重要人物,天龙八部与杨家将的故事年代最近,杨家人却只是暗写。射雕中的杨铁心和杨康则直接写出是杨再兴后人,杨再兴则是杨家将后人,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也是如此。倚天屠龙记中也有杨逍,碧血剑中开头中引出故事的便是镖头杨鹏举,这名字自然是化杨家将和岳飞之名了,由此也颇可见金庸的英雄情结。

杨家是英雄之后,金庸当然也塑造了神雕大侠杨过、明教教主杨逍这样的大英雄,但他也没有落入杨家后人个个是英雄的窠臼之中,他塑造了杨康这样一个典型的反派形象,杨鹏举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那么倚天中的杨逍和射雕、神雕中的杨逍又有什么关系?明教前教主阳顶天名为顶天立地,阳杨同音,会不会也与杨家有关联呢?射雕三部曲中,倚天屠龙记发生时间最晚,与神雕时间相隔又久,它与前两部曲中的人物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