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生态|儒家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

2020-10-21 02:36    

所谓“生态智慧”,是指理解复杂多变的生态关系并在其中健康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主体素质,使之具有生存实践的价值。中国传统哲学堪称一种人文生态学,深深关切人的精神生活的生态平衡、自足、快乐,关切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整体的和谐,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最大的特色,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基本内涵,也是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思想来源。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其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体现了人与万物一体的血脉关系。

“天人合一”首先强调天人和谐。儒家认为宇宙万物是矛盾变化的统一体,只有把相异的或者对立的方面按其内部的规律统一起来,相反相成,相辅相济,融合涵化,才能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兼容对立的两极,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因此,“和”乃天道,“和”是天、地、人关系的协调与统一,是人、自然、社会的相辅相生、相互依存;同时,“和”还是多样的统一性,是在承认事物差异的基础上,互相聚合、靠拢。儒家文明自觉地将人的存在和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认为人对天地万物承担有道德责任,所以,它不把人置于自然的对立面,而是注重二者的和谐。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人类的生活乐趣在于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整体和谐应该成为生活目标;孟子认为,人类的一切生活资源都源于自然,人类是依靠自然界所提供的资源生活的;荀子则希望达到“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王制》)的和谐状态。可见,儒家讲究的是真正的天人和谐。

“天人合一”也强调敬畏生命。孔子倡言“畏天命”,即敬畏自然规律,并把它列为君子“三畏”之首。在孔子看来,自然界是最高大的,因此他心存敬畏,这也体现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意识。孟子指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尽心》),他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止一次地引用《尚书》中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孙丑上》)这句话来说明,他认为,只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自然界就会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荀子认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荀子·王制》),主张天人各有其责,人必须遵从自然规律,但也可以掌握自然规律使天地万物为人类发挥好的作用,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还强调节制欲望。孔子主张生活俭朴、节用资源,讲究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君子人格,不追求外在的奢侈与气派,他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礼记·祭义》中记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在孔子和曾子看来,树木要依照时节砍伐,禽兽要依照时节宰杀,乱砍滥伐乱捕杀,就是不孝。

总之,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将伦理原则扩展向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反映了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成为了整个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重要传统。

(文章来源:浙江省浙派教育生态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培植著《好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