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郎溪记忆:建平城垣的兴建与拆毁

2020-10-21 02:37    

建县之初,县以聚而治,无城垣,仅立四门,以明县治范围。东门名朝阳门,西门名甘露门,南门名清澈门,北门名瞻天门。明初改东门为“仁育门”,西门为“义正门” ,南门为“熙和门”,北门为“光泽门”。

明崇祯初年,下旨全国郡邑建筑城墙。崇祯七年,解州人侯佐任县令。崇祯八年侯佐奉宪檄筑城。

摄影/陈家来

建平地势卑下,南滨于溪,受广德万山之水,地多泥淤沙碛,筑城不易,尤其高墉之处更难。县令侯佐照田派费,按丁出力,南趾滨河无坚土可取,故筑城每丈派田1221.81亩。东西北三处,地平土厚,筑城每丈派田407.28亩。崇祯九年完工。

1940年2月21日,小日本占领郎溪,大批平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016

县城垣周围计长780丈,趾宽2.5丈,上宽一丈,立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另于南门右设一水关,无楼(俗称小南门)。建平城东西北三门各立有城楼五间,南城门无城楼。因南门正对孔庙,古人认为黉宫秀气萃于离位(南面),不宜障其文峰,独阙城楼,故南门有城门无城楼。

康熙四年,大水溢城,城西南偶倾圮数丈。知县李景爃不忍摊派于民,独捐俸修复。以后数十年中,濒河一方,冲刷日圮,雉堞渐颓。康熙三十七年,知县茅成凤修复。雍正八年八月,暴风突至,城西北城墙刷倒七十余丈,同年修复。

小日本正在攻郎溪城(1940年2月21日)

民国二十年大水,城西濒河一方崩塌,商会利用城内毁坏已久的庙宇石料、石碑修复。

郎溪天主教堂(左一为西班牙传教士

民国二十六年,郎溪地区为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为便于游击战争,三战区电令郎溪拆毁城墙。同日,有难民救济会、绅士谢芳圃等呈称:惟本县城墙三面环水,易弥漫,建城防水,旧志载详。若将拆除,水涨时,城厢尽成泽国。且中部低洼,四周圩埂高于城墙,素于军事无关。特请免拆。

《工农兵饭店》

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十日,新任县长邱光远认为,前任曹县长树钧,姑息地方意旨,迄未奉行拆墙,以长此苟且偷安,殊非善策。乃发动民众一万余人,将城墙拆毁。事后,邱光远向皖南行署报告说:虽经雨雪交加之际,仍不辞辛劳,时竟三日告竣。历经数代之城墙,三日内竟成废墟。

《衙门口》 摄影/茆卫东018

民国三十二年四月,日伪自治会成立,为巩固城防,由进驻本县的(伪)暂编陆军独立第十五旅第一八九团,就 原有城墙基修复城墙。至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修复工程未及一半。同年五月一日,(日伪)郎溪县国民政府成立,江宁人吴士源当县长,经发动第一区民众加紧修筑,于六月底告竣。经修复的城墙,惟以泥土、碎砖为材料,较土墙尤过之,比原有则不及。解放后民众所见之城墙,皆是修复后之城墙。

抗战胜利后,民众陆续返回,一些无力的市民多傍城墙建屋。解放后,本已颓废不堪的城墙,历经土地改革丶大跃进,逐年被拆毁。新马路的兴建,又拆毁了东门一段城墙。南门滨河一方,虽未拆除,但年久失修,依附着物逐年增多,城墙也不是原有的模样了。

1947年县城巷道东西大街以南,自东而西有巷八条,分别是:小南巷、仓巷、王家巷、横巷、水巷、县巷、一人巷、学院巷。

东西大街以北有巷十七条,分别是:蒋家巷、汪家巷、小珠巷、太平巷、大同巷、油坊巷、花园巷(即今三郎巷)、伞巷(即今十字街至新华书店段)、四牌楼巷、寺巷、县府巷、火巷、三星巷、腊梅巷、当铺巷、石家巷、殷家巷。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