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长城随想》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最为完美的典范

2020-10-21 02:51    

长城随想,气度轩昂,意境深邃,京韵铿锵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创作背景及美学分析

向阳光

一、创作背景

万里长城,古往今来,多少炎黄子孙为之引吭高歌,多少诗人画客为之洒墨挥毫,多少海外赤子为之梦魂萦绕。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华民族智慧血汗的结晶,是文明古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象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旺盛不衰的生命力。它犹如一条钢铁巨龙,蜿蜒起伏雄踞于世界的东方。长城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赞歌,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

当人们登临长城时,放眼大好河山,心潮激荡,回顾光辉历史,浮想联翩。它作为中华民族团结和力量的象征,在今天显得格外雄伟壮丽,并为世界亿万人民所瞩目。长城,雄伟的古迹,厚重的历史,回首家园,见苍茫大野,绵延万里而去。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上,与长城对话,我们真切地感受着历史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粗犷、沉重和苍凉,也感受着祖先们对这片土地的忠诚和对未来的信仰。

将这一气魄宏伟的题材谱写成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刘文金多年来的夙愿。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是作曲大师刘文金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完成的一部大型民族器乐协奏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自问世以来,便以其非凡的民族气质和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中国二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是他继《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等优秀民族器乐作品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被我国音乐界誉为“自刘天华以来二胡作品的又一里程碑”。

关于这部音乐作品的创作动机,刘文金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有这样的叙述:“我之所以想到用音乐作品来抒发对长城的感受,那是1978 年7月初,我随中国艺术团访问演出之际,在纽约联合国大厦的一个休息厅里,墙上悬挂着中国政府赠送的一幅巨大的‘万里长城’彩色壁毯,几乎覆盖了大厅正面的整个墙壁,气势恢宏,光彩夺目。我站在壁毯前久久凝视着,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似乎注入了我的每一根血管。当时,我和闵惠芬不谋而合地想到,要用我国民族器乐形式来抒发人们对于古老长城的感受,讴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明的前程。为了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作品的内容,我又重新登临长城,重新感受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从设想到成稿历经了三、四年,整个创作过程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自我教育过程……”演奏家闵惠芬也曾多次与作曲家登临长城,切磋曲意,从而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乐曲的内容。

1982年,由闵惠芬和上海民族乐团首演。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协奏曲是一种外来的音乐形式,作者遵循“将外国的作曲理论技术,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统方法,在创作实践中更好地有机地溶合在一起,以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这样一种创作思想谱写出的这部新作,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民族气派。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意境深邃,气度轩昂。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关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遥望篇》。第一乐章,乐队奏出宽广雄伟的歌颂长城主题,以独奏二胡深沉庄重的叙述性旋律,倾诉作者面对巍峨长城浮想联翩、心潮起伏的爱恋之情;第二乐章,乐队音乐悲壮而有战斗性,与二胡刚柔相济的音调旋律结合,表现中华儿女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为保卫长城而浴血奋战的情景;第三乐章,在乐队模仿古钟回荡、山川悲鸣的音乐背景衬托之下,二胡主题由肃穆含蓄的基调逐步发展为豪迈激越,气动山河;第四乐章,二胡变化再现第一乐章主题材料,接以舞蹈性的旋律,尾声变化再现了激越宽广的长城主题。作为二胡作品中题材重大、音乐情感深邃的一首乐曲,它纵横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奋斗历史,饱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神韵。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它将二胡这件古老的乐器,赋予交响乐般的宏伟气魄,表现如此伟大的主题。

乐曲通过不同侧面描绘了人们漫步长城时所激起的复杂思绪,抒发了人们登临长城时所激发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作者通过对伟大建筑长城的描写,借景抒情,以独特的艺术格调,讴歌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畅想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饱含沧桑、浮想联翩的“关山行”,铁骑驰骋、奋勇杀敌的“烽火操”,怀念战士、如泣如诉的“忠魂祭”,高瞻远瞩、展望未来的“遥望篇”。每个乐章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具特色,而这四个乐章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以真挚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诗人歌手的风度气质,来抒发对古老长城的感受、讴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历史。二胡以c1—g1 定弦。

二、美学分析

第一乐章:关山行

这个乐章为徐缓的广板,是一个庄严、雄伟、深邃的乐章,由序奏、五个乐段和尾声构成。乐曲在大提琴等低音乐器的陪衬下奏出,其中有模拟我国古老民族乐器的钟、罄之声,把长城雄伟的英姿和中华民族器宇轩昂的气魄描绘得淋漓尽致。“关山行”:在旷远的钟声和朦胧的三连音渐强的背景中,乐队奏出长城的主题,宽广雄伟,贯穿全曲。然后由二胡演奏出深沉而庄重的叙述性旋律,倾诉作者面对巍峨长城浮想联翩、心潮起伏的爱恋之情。开始的一大段序奏,曲调由弱渐强地出现。它用富于“金声玉振”中国古老音色的编钟、磬、方响、云锣奏出旋律音,在倍大提琴、大提琴浑厚低音的烘托下,造成了万里长城在云雾缭绕之中若隐若现的奇伟形象。三连音的律动始终贯串,蕴含着一种巨大的力量。

紧接着,鼓角齐鸣,乐队全奏,奏出了一个宽广而富于民族色彩的主题音调:

1=C 4/4

03 23 |1.6 561 1 - |12 72 6.765 356 |

61 61 4.3 23 |535 6123 55 45 |2.1 612 2 - |

21 23 4 . 5 |3.2 1 . 7 67 |2 . 3 5 . 67 |

1 . 2 4 . 3 |2.3 56 1.7 676723 |5 ……

这个音乐主题气势宽广、雄浑刚健,彷佛云海散去,万里长城矗立在群山之颠。音乐主题表现人们登临长城时,心潮激荡,感叹万千。这一音乐主题兼有雄伟与抒情两重个性。前段以音型模进手法不断推动音乐发展,豪放而激昂;后段用舒展的附点节奏表现了细腻、优美的情感。它在全曲中多次出现,不断深化。在震荡人心的鼓声衬托下,以磅礴的气势热情赞颂了古老的长城,并为独奏二胡的进入创造了庄重、深邃的气氛。

独奏二胡奏出雄浑豪壮的万里长城主题音调,其主题音乐优美、庄重、富于歌唱性,它仿佛是一位诗人或歌手在为古老而雄伟的长城深情地咏叹着:

1=C 4/6

(1 5弦)

1 - - 12 102 3.5 |5 - - 51 35 6.1 |1 - - 12 12 6.1 |5.635 103 235 3 - - |317 656 2.3 4 - 445 |

3.2 1 - - ……

二胡在乐队全奏后单独出现,气势贯通,坚定地拉出了模仿古琴演奏手法的深沉旋律,在这段凝重而深远的基调中,音与音有着“板”的韵律感、京剧的行弦与润腔感、古琴“绰、注”的余韵感,使乐曲更富有了古朴高雅的格调。装饰音指滑音在这段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充分地发挥了二胡中的“板、眼”特点,使乐曲有从容、深沉之感。不仅富有鲜明的对比效果,而且使独奏主题的音韵更加深切、动人,令人深思和神往。这段音乐连绵不断地展开和更新,又糅进古琴和京剧的某些韵味,更富于民族气质。它由庄重到流畅,由富于幻想到充满生气,但却始终贯串着内在、朴实、真挚的赞美之情。

二胡采用庄重的慢板,充分发挥了二胡内弦的那种深沉、浑厚的音色特点,运用回忆、思索、叙事的音调,讲述了两千多年来人们曾看见过的丰功伟绩和中华民族所经受的辛酸和蹂躏。

这一乐章的旋律也好似深沉的吟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彷佛看到北国塞外青山无垠,群峰叠翠,犹如蜿蜒起伏的长城一样,连绵不断。作者在乐曲中采用转调手法写下了一支令人陶醉的旋律:

2/4 323 |4.7 234|3 - |30 0 |0 023 |4547 2342 |3 - |

30 0 |0 054 |33 054 |33 023 |472 323 |3 3 56 |

735 656 |6 6 56 |7.2 6.7 |5.6 4.3 |2.3 4.5 |5 . 6 |……

这段音乐是这一乐章中最柔最美的地方,它洋溢着对长城发自内心的挚爱和亲昵的感情。音乐经过几次迂回,感情层层推进,以乐队气势磅礴的全奏引向高潮,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无比自豪之情。该乐曲的发展多次运用“合尾式”的传统方法,派生了几种不同节奏的新的音调,集中地表现了人们登临长城时的那种激动和赞叹情绪。

这个乐章在主题旋律的写作上,充分运用音程的旋律进行手法,拓宽了音域,使二胡旋律的器乐性更为突出,它那凝重漫步的主题是以迂回上行的直线型旋律进行方式展开的。使旋律幅度扩展为十三度,极形象地表现出作曲家的思绪随长城的蜿蜒起伏向历史时空的延伸,从而引出对中华悠久文明历史的追溯和感慨;在音乐的展开手法上,将引子“长城坚强性格”的主题动机通过二度自由模进展开,在主题动机的三、四拍上的加花装饰或简化,引出了“赞颂长城精神”的对比主题音调。旋律变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使人有在长城上漫步时的畅快感。乐段中对站在长城上所充满的幻想和遐想的刻画,出现在属调上,在与乐队互问互答式的两次对话中,烘托出特定的氛围与民族自豪感相呼应。这种轻松跳动的旋律,很好地展现了对民族深远历史的回顾与热爱。

第二乐章:烽火操

该乐章为急促而强劲的快板,由引子、六个乐段和尾声组成。在旋律上,京剧音乐是核心素材,整个描写是以“烽火台”为线索。主题音调激烈而富有变化,恰似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烽火台”是我国古代边防报警的建筑,作曲家由此联想到历史上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斗的某些场面,并借以表现先辈们为民族解放在烽火连天的年代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

音乐在急促的节奏中开始,烘托出紧张的气氛,乐队中弹拨乐器所奏的节奏、打击乐器的重音衬托以及板鼓的催迫、渲染,描绘了边关将士们整装待发的气势和烽火告急的激烈场面。音乐以丰富而坚实的技法,用二胡长音颤动及其迂回音响的冲击,勾勒出狼烟四起的图景,把人们引入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在这里,曲作者运用长颤音表现紧张火急的气氛,恰到好处。乐队那悲壮而富有召唤力的音调和二胡刚柔相济的旋律结合,描绘了中华儿女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为保卫长城而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独奏二胡旋律,建立在这样一个短小的音型上:

1=bB 2/4

3 - |3 2345 |3 - |3

这一号角式的音型,好似三军进发的号令。在运用传统戏曲的拖腔手法和半音阶上行旋法的基础上,演奏中吸取了京胡某些技法,采用快弓技巧,不断展现富有生气的旋律乐句。在二胡“长城形象”的主题动机中,将鲜明特色的音型通过移调、高八度等手法,使情绪更为激动紧张,似乎是战鼓频催、号角震天,仿佛各路英雄在‘烽火台’会师,沿着长城蜿蜒前进。一段紧张的音型后,作者通过调性的转化和民间传统手法中的“句句双”,与乐队一问一答形成呼应,仿佛是队伍响亮口号的回声,使音乐隐含一种神秘的美感。

随后,二胡奏出大段落的半音阶旋律,好似描绘刀枪剑戟的拼搏刺杀和人们前仆后继的顽强战斗。中段插入稍慢的广板旋律,有着赞颂的色彩。接着,二胡进入富有特色的跳弓段落:

61 |444 444 |43 2356 |333 333 |32 5672 |666 666 |

61 4323 |555 555 |56 1761 |222 222 |23 5356 |777 777 |

75 6567 |2.2 22 |2 2 1 |2 . 3 |5 . 3 |1 . 2 |4 . 3 |

2.3 56 |1 . 7 |6.7 23 |5 - | ……

这段由音乐主题变形发展的旋律,饱含着乐观、自豪的情绪。紧接着将音调压缩并过渡到参差错落的三连音进行。

乐段结尾,曲作者运用西方的创作手法和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使表现力更加丰富。演奏技法上运用了颤弓,那跳动的音符似乎是战士们骑在马背上驰骋沙场的写照。曲作者采用了模糊调性的手法,产生在听觉上不一致的效果,展现出一种紧张残酷的决战场面。在乐曲尾声中,乐队运用了不和谐减七和弦来衬托,配上二胡断断续续进行的音调,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尸横遍野、冷月残照的凄惨景象,蕴含着对死去英烈的无限哀思。最后以庄严、坚定的号角式音型表达了一种悲壮的情思。

这个乐章总的来说:二胡跳弓的运用,极具变化的各种调式音阶、全音阶的运用、传统京剧锣鼓节奏“马腿”渐次压缩的运用,最后不协和和弦的分解进行,技巧复杂,音域宽广、节奏铿锵、情绪激烈,宛如金戈铁甲纵横,千军万马酣战。二胡所奏减七和弦分解式琶音冲到高音的顶峰之后,急遽下降,渐趋乎静,而后连接尾声,二胡与乐队的弱奏,彷佛看到一幅月光惨照战场的景象。最后二胡突慢突强地奏出气冲霄汉、壮怀激烈地乐句,显示了中华儿女的高风亮节。二胡的主题音调在不同高度的移位中出现。在整个第二乐章中,音乐不单单是描写战争的场面,而是通过对各种战斗场面的描绘,寓意着保卫祖国领土的正义感和自豪感,对战场上千变万化的情景,作者采用了强弱快慢的对比,抑扬顿挫的变化,体现出为民族生存而战的英雄们的果敢和对正义战争持有的必胜信心。

第三乐章:忠魂祭

本乐章为柔板、散板、中板,由序奏、华彩和再现性乐段组成。曲作者曾评说该乐章:“音乐肃穆而内敛,表现了人们在静默中联想到‘青山处处埋忠骨,长城内外皆英魂’的哀痛心情,从音乐的基调中可以看出是对死去的千千万万无名将士的祭祀慰念。”《忠魂祭》在乐队模仿古钟回荡、山川悲鸣的音乐背景衬托之下,二胡主题由肃穆含蓄、如泣如诉的基调逐步发展为豪迈激越、铿锵有力。这一乐章的音乐富有浓郁的抒情特色,它追思千年,浮想联翩,又有深刻的哲理性,表达了对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牺牲的无数先烈们的赞扬和深沉怀念。

序奏一开始便形成肃穆而深情的气氛。乐队在箜篌、扬琴固定音型的伴奏下,由笙、大提琴、新笛等乐器慢速地交替奏出了具有肃穆、悼念性的乐句,让人沉浸在古老悠远的遐思中。曲作者大胆地运用小二度“撞击”的方法,把钟管、弦乐、管乐等多种乐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和声的手段,造成了古钟余音袅袅回荡,古朴庄重的音响效果,更增强了悼念意境的奇妙效果,将人们的思绪引向了遥远的过去……

独奏二胡以内弦泛音进入,运用泛音点描的虚实相生的音色变化,有着特殊的意味,犹如古钟撞击之后的袅袅余音,极其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各位英烈前拜祭时燃香的缕缕青烟,在微风的吹送下,传递给了英烈的在天之灵,富有十分悠远的意境,并且运用二胡善于表达极其深沉而抒情音调的特点,大量运用了“滑”、“揉”等技巧,使微微颤动的透明音色与钟声协调呼应。当旋律展开之后,作者运用宫羽调式交替手法引出了一段委婉深情的旋律:

6 6 6 . 0 |6 6 6 . 0 |

接用内弦‐‐‐‐‐‐

66 66 6 . 7 |356 75 6 .(76 |56 7675 6 - ) |53 3 23 3 |723 42 3 .(43 |23 4342 3 .)5 |434 323 21 1012 |

37 706 6 - |…… |52 35 63 56 |7.7 72 356 765 |

‐‐‐‐‐‐内弦止

6 - - ' ……

这段内弦上的旋律,音乐含义深刻。犹如断肠之声,有着缠绵感人的艺术魅力。尤其精彩的是,在二胡主旋律出现时,作者创造性地将中阮、大阮的滚奏及中胡、大提琴的碎弓,采用对位的织体组合在一起,因而模仿出人声合唱时的“哼鸣”效果作为背景衬托。其手法新颖、组合巧妙、色彩奇特,这段音乐动人心弦,达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随后,音乐律动不断迂回向高音区推进,使缅怀英雄的感情更加深化。它与前面的那种深厚、遥想和如泣如诉的音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对先烈们的崇敬与赞颂。这是一个深沉、内涵、动情而激越的自由段落,像是人们对英雄的赞叹中所总结出的誓言。音乐的伸展与排比的句法很富有民族气质。在慢板旋律结束处以中胡、大提琴等低音乐器为背景,二胡在颤弓旋律上进行,意韵绵绵的音调显示出暗淡荒凉的情景,作者运用调性上连续两次向属音转调(大二度转调)的方法,使之在进入F调的华彩乐段之前就已经埋藏了隐伏的基调。

华彩乐段为散板音乐,作曲家把西方音乐中的炫技性创作手法融入到中国戏曲音乐的散板音乐中,二胡的技法表现主要是通过连接的经过句得以发挥,而各种主题音调又被炫技性的经过句有机地串联起来。在这里,音乐的力度、速度、音区及节奏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变化,再加上对中国戏曲音乐的 “摇板”“垛板”等板式的出色运用,使这一散板音乐充分发挥和展示了中国二胡的独特魅力,极好地表达出曲作者对长城、对洒满民族英烈鲜血的壮丽山河的激动情感。

二胡进入独奏华彩乐段,这不同于常见的西方管弦乐协奏曲的华彩乐段,所有的乐句充满感情,不是“纯技巧”的表现。这是一个散板段落,不同的感情、节奏、语气变化频繁,把如泣如诉、激情自豪与铿锵有力的节奏结合了起来。这个华彩乐段经独奏二胡运用较自由的演奏处理,主题音调时隐时现,抒发了深沉而激越的情绪。二胡华彩乐段的尾部,更如奇峰突现:二胡运用具有爆发力的音头强奏,模仿琵琶扫弦的演奏方法,形成了战鼓齐鸣的音乐效果,气魄极其雄浑。紧接着利用音乐的激发力,把音乐的情绪推向全曲的最高潮。后面所迸发出的乐队全奏,以内含的音乐激情,发展成壮丽、辉煌和赞歌式的抒情性段落高潮。最后又以内在的行板节奏音型,不间断地过渡到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遥望篇

此乐章为行板、垛板似的小快板、慢板。音乐表现人们登上长城最高处遥望,充满了自豪感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一乐章共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行板段落。先由乐队奏出富于弹性的节奏音型:

1 03 01 23 |1.2 31 02 3 |

这一由弹拨乐弹奏的节奏音型,贯串了整个行板段落,充满着活力和朝气,具有向前推进的动力。在乐队造成的富有幻想色彩和稳步迈进的背景中,独奏二胡变化再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意味深长。其主题音调衍展而来的旋律:

1 - - - |1 - 10 2.1 |3 . . 5 5 - |5 - - - |

50 1 3 5 |6 . . 1 1 - |10 4 6 1 |1 . 6 2 . 1 |

3 - - - |3 - - - |30 …… |

这段音乐悠扬舒畅,富有行进的动态,它稳健自信,从容不迫。接着,一段舞蹈性的旋律,使人豁然开朗。其旋律向高音区伸展,又有激情奔放的特色。

第二层:垛板似的快板节奏。在形式上吸取了戏曲中的垛板,由慢渐快,具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在旋律上吸收了阿炳的二胡曲《听松》的某些特性音调,具有粗犷、热烈的气质:

3 5 05 35 |1.2 3 05 35 |6.7 6765 4.5 32 |

1.2 3 05 35 |2.3 27 6767 2.3 |5 5 2 3.2 1 |

06 12 3.5 65 |1 1 7 6.7 20 |……

该乐段呈现出勃勃生机,表现出对美好未来的信念与信心。这个新引进的音调与原有主题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新的境界,表现了人们坚韧不拔地攀登的意志。二胡旋律在板鼓烘托下,情绪层层推进,最后进入宽广的慢板,即全曲的尾声部分。

第三层:慢板段落。这里再现了引子的主题音调,即尾声变化再现了激越宽广的长城主题:

0 3 2 3 |1 . 6 56 1 |1 - - - |0 2 7 2 |

67 65 35 6 |0 1 6 1 |4 . 3 2 3 |5 35 61 23 |

5 5 4 5 |2 . 1 71 2 |2 - - - |0 1 2 3 | ……

音乐主题在更加宽广的速度中进行,富有宏伟的魄力和轩昂的气度,好象是千千万万人们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胜利的征途挺进,表达了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最后在辉煌、坚定的音响中结束。

这个乐章总的来说充满了人们对祖国未来的美好展望和幸福、自豪感,抒发了中华儿女的高尚情怀。二胡演奏流畅、舒展、富有歌唱性。在富有鼓词类说唱音乐的音型中,再现了第一乐章的二胡主题,旋律上下的幅度达十二度之宽,成功表现出人们攀登长城、凭空远眺时的心理情感变化,富有青春活力。在快速乐段中,运用“垛板”般的音调,在演奏技法上采用定把滑音,音质坚定挺拔。之后乐曲速度进一步加快,而这种加快的方法正运用了民族音乐中的“抢气”手法,节奏旋律有种内在不可抗拒的力量,烘托出赞美诗般的主题旋律与乐观向上的情怀。终曲乐段中,乐队再现了序奏中的主题音乐,二胡以宽广、庄重如大海般波涛汹涌的气势来推出音乐的主题音调。向上模进的三连音在乐队的穿插配合下,音乐转向了排山倒海的气势中,抒发了人们高瞻远瞩时对祖国光辉未来的坚定信念,最后在昂扬激烈的高潮中结束。在音乐的余音缭绕中,始终渗透着历史的悲怆和民族的魂魄。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作者用善于抒情和歌唱的二胡与乐队协奏的形式,抒发了人们登临长城时的感受,并使之带有比较自由的“随想”性。该曲吸收了我国戏曲、曲艺和古琴、琵琶音乐的特点,使作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展现长城壮美、恢弘而伟大的同时,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作品综述

《长城随想》整首曲子通过不同侧重点来反映长城的伟大。《关山行》展示了长城与其周边环境的迷人,《烽火操》写出了长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忠魂祭》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之情,而《遥想篇》是放眼未来的憧憬。一首曲子便道尽了这条巨龙几千年来的兴衰历程,更以此象征了国家五千年的发展变化。刘文金先生作品共有的民族情怀与时代感在这首作品中尤为突出。这更说明了刘文金大师强烈的爱国情怀。

《长城随想》是二胡作品中题材最为重大、音乐最为深邃的一首多乐章二胡协奏曲,它纵观了中国数千年的奋斗历史,饱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神韵,反映的思想情感,不是简简单单的叙述性表达,而是作者通过协奏曲的形式,透露出一种美好情感和信心,让人们去领略和体会里面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使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得到释放和升华,来抒发人们对古老长城的感受和对民族之魂的热情讴歌。这部作品音乐充满传统精神和时代的律动感,激昂宽广、天地共振,展望了古老民族的美好未来。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与力量的象征,乐曲通过行、操、祭、望四个充满动态的乐章热情讴歌了长城的博大、壮观、苍劲、深远,深刻反映了80年代初期中国文化热兴起前人们的深沉思考,从而在中西文化大撞击中迸发出的灿烂火花。

在音乐语言的运用上,这部作品既有高亢激越的京剧风格,又有极富声腔口语化的北方书鼓的音调,有古琴滑音的韵味,模仿琵琶“轮指”的断顿音,京胡长短弓快速的流畅交替等其他民族乐器中借鉴而来的表现手法。全曲民族思维的音乐曲调发展手法也随处可见,二胡独奏和协奏中乐队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双方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将二胡这件古老的乐器,赋予了交响乐般的宏伟气魄,表现如此伟大的主题。它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最为完美的典范之一,在二胡音乐美学上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而这部作品中将浓郁传统韵味与音乐语言相结合,通过大胆的创新赋予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提高了民族器乐创作的水平,使二胡演奏技术更加丰富,表现功能有了更大的空间。“《长城随想》所体现的‘史诗性’和‘交响性’都比较成熟。无论从二胡发展的角度或民族乐队的发展来看,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20世纪80年代民乐创作的重要收获,可视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通往成熟的一座里程碑。”

向阳光简介

湖南临湘人,大学文化,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国际作者作曲者联合会(CISAC)会员、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中国二胡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学院艺术水平考级优秀指导老师、《音乐教育与创作》专栏作家,曾被聘为湖南省教科院音乐评委、湖南理工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乐苑园丁的歌》《花语》杂志副主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文艺作品、音教论文800余首(篇) 。《沁园春·国庆感怀》《西江月·祖国六旬赞》《清平乐·党诞九秩感赋》《鹧古天·颂十八大》《捣练子·盛世召开十八大》等40余首诗词、15条语录荣获全球华人联合会(HRA)、世界华人作家协会金奖、特等奖;《美丽临湘·组诗》(26首)荣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最佳奖;《中华辉煌》等2首歌词获湖南省文联一等奖;作品荣入《全球优秀华人诗歌颂典》《古今中外名家语录精编》等6部诗歌铭言集。《献给老师的礼物》等8件作品参加了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举办的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展并获铜鼎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赏析》等2篇美学论文荣膺“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摭论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等10余篇论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一、二、三等奖; 8篇论文蝉联湖南省教科院一等奖; 4首歌曲获全国征歌大赛金、银奖;《我的中华》《我们拥抱春天》等50余首歌曲入选《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中国当代优秀校园歌曲》等8部歌集。著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中国音教十家优秀歌曲专集》声乐套曲《临湘组歌》(十乐章)等10余部。此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知识大赛5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3次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授予一等园丁奖;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音乐考级、省市“三独”比赛100余人取得良好成绩,10多次获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岳阳市教育局“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他40余年来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院、西音、川音等10余所院校输送了大批音乐专业生。多次获临湘市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嘉奖证书。艺术成就及代表作入选《湖南文艺六十年·音乐卷》《中国音乐家名录》《中国专家大辞典》等20余部历史存卷。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