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饮食 >正文

节气|大暑至,养生“三防”须牢记!

2020-10-21 11:09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林嬿钊 谭健成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7月22~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今年大暑具体为7月23日。“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气候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光、热、水都处于一年中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了对农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环境,故《管子》有“大暑至,万物荣华”之说。

正所谓“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在这酷热难耐的节气,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养生保健要注意以下“三防”:

一要预防“暑气伤人”

“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中医理论认为,夏天暑气大,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主心,暑气伤人先伤于心。大暑节气酷暑且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心气亏耗,进而导致中暑。所以大暑节气应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以防中暑的发生。人们在外出工作活动时最好能避开高温时段,不得不从事高温作业时应注意进行合理的营养补给,并备好防暑降温的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至通风阴凉处休息,并喝些凉淡盐开水以降暑散热。

二要预防“因暑贪凉”

在大暑期间,人们对中暑的预防较为重视,但对阴暑证的认识却往往不足。《时病论》言“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因为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阴暑常常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引起,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尤其是暑热天气从室外回来后急着冲凉,最易导致寒湿之邪阻遏气机、暑热不得散而出现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呕吐、腹泻等。故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酷热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平时要注意不要过于贪凉,控制好空调温度,一则有利于健康,二则节能,室内外温差尽量勿超过5℃,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者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适当开展户外活动;夜眠时避免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空调环境尽量少穿露肩衣,更不能露宿野外;饮食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的引导最为重要;同时要避免在大汗之后立即进行冷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晒后马上冲凉或冲洗手足、洗脸,应注意稍作休息后再冲洗。

三要预防“情绪中暑”

根据祖国传统医学“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症”,俗称“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白居易《消暑》可供共勉:“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大暑节气膳食推荐(来源于杨志敏教授主编的《每日一膳·夏令节气养生篇》)

石斛养阴汤(3人量)

食材:猪瘦肉300克,石斛20克,沙参15克,鲜芦根50克,红枣2个,食盐适量。

做法:

猪瘦肉切块,洗净焯水。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煲1小时,调味即可。

沙参味甘、性凉,能清热养阴、润肺止咳。搭配清热生津的鲜芦根及益胃生津的石斛,制成汤膳,特别适合高温环境下汗出过多,以及阴虚火旺体质的人群食用。

小贴士:风寒外感、脾胃虚寒的人慎用。

淡菜咸骨祛火粥(3人量)

食材:排骨350克(或直接购买咸猪骨),淡菜8只,咸蛋1只,白瓜1个,大米100克,食盐适量。

做法:

排骨斩段焯水,用食盐腌制1天(放冰箱中),洗净备用;淡菜温水浸泡;咸蛋煮熟,剥壳切粒;白瓜切片。锅内放入大米、排骨和淡菜,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煮40分钟熬成粥;再放入白瓜煮15-20分钟,最后加入咸蛋粒,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

猪骨有养血健骨的功效,用食盐腌制后,因咸味入肾,固能将气下火。搭配清肺热、降虚火的咸蛋,补肝肾、益精血的淡菜,清热除烦的白瓜煮成粥品,特别适合易上火、口气较重、长期抽烟的人群食用。

小贴士:本膳食有两种食材已有咸味,慎加食盐调味;虚寒体质人群少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