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履职 | 海峡论坛:将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家建得更美

2020-10-21 13:54    

2018年6月6日,第十届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举行。图/视觉中国

“里长”是什么头衔,就是“村长”吗?首次听闻里、里长,村、村长,邻、邻长,许多人不解。

“里长和村长差不多,都是台湾基层自治组织的组织者,由里的全体居民选举产生。但里长一般在人多地少的城区,村长一般在人少地盘大的乡下。里下设邻,邻长由里长自行挑选设置。”在6月6日开幕的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基层治理论坛上,来自台湾省彰化县溪湖镇中竹里的里长黄柏勋介绍说。

论坛上面对面的交流,使得来自海峡两岸的基层民意代表、政协委员和乡镇长、村里长心中的问号不断拉直,彼此了解不断加深。

“两岸本是一家人,理应常交流、常往来。作为基层代表,这种交流互动,让我们很快熟悉了解、互相取长补短,对造福两岸基层民众、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很有好处。”与会的两岸基层代表一致认为。

融入三级政协智慧

海峡论坛创办于2009年。十年来,本着“两岸一家亲”理念,坚持“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定位,充分发挥了扩大和深化两岸民

间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助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促进心灵契合的积极作用,成为凝聚两岸同胞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民意的重要平台。而“两岸基层治理论坛”则为今年首次举办,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福建省政协共同主办,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厦门市政协承办,台湾村里长联合总会、台湾村里长联谊总会、台湾海峡两岸民意交流基金会协办。

在6月6日的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苏辉致辞指出,本届海峡论坛是中共十九大后首次举办的两岸大规模交流活动,在这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人民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参与到海峡论坛交流中来,举办首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福建省政协主席崔玉英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论述新主张,深刻阐述了“两岸一家亲”的重要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海峡论坛持续发挥着两岸同胞畅叙亲情、畅谈合作、畅想未来的重要平台作用,今年新增两岸基层治理论坛,为两岸基层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交汇、融通、互鉴开辟了新途径。

首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于6月6日至8日在厦门举行,围绕“共谋民生福祉,共创美好生活”主题,采用“1+2+3”的形式进行:举办一场大会主旨发言,来自台湾台东、福建平谭、台湾台中、浙江台州、台湾基隆、广东佛山、台湾桃园、福建厦门等地的基层代表,先后就地方治理与产业经营、创新基层治理体系、协商民主的制度创新等议题分享各自的成果和经验;组织两次小组座谈探讨,与会嘉宾就社区治理、中华文化交流、两岸基层往来等平等交流协商,探寻提高基层民众福祉的办法举措;开展三场考察调研活动,基层代表们赴厦门思明区前埔北社区、湖里区禾山社区、集美区园博社区等地参观,结合社区实际交流治理体会。

信任和情感在交流中深入

基层治理工作繁琐、具体。垃圾,这一人们眼中的污秽之物,却是基层治理绕不过的话题。禾山社区联发欣悦园,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从2015年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如今居民垃圾分类的知晓率100%,投放参与率95%以上,小区环境整洁、优美有序。

这显然引起参观者——两岸基层治理骨干的极大兴趣。“没想到这里的垃圾分类做得那么细、那么好,特别是环保讲堂可以让居民参与,将旧报纸等做成相框,很有创意、很有意思,回到台湾我要把这个创意推广开。”“在垃圾筒旁边设水龙头,考虑很周到。”基隆市仁爱区忠勇里里长、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林罗清梅评价。

光鲜背后是精细的工作。小区负责人介绍,早上居民往往匆匆忙忙,扔完垃圾后马上去上班、上学,为保证大家干干净净离开,他们在垃圾筒旁特别设置水龙头,配备洗手液;为提高居民参与热情,小区特别设立环保讲堂,讲解知识、教做手工……

基层治理与社会发展现状紧密相连。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下场景近年来屡见不鲜:一个原本整洁、平静的小村庄,因为某种原因成为旅游景点后,诸如烧烤、大排档、小商贩等低层次商业大量涌入,致使自然环境被破坏,治安形势复杂严峻。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厦门市思明区政协副主席陈向忠介绍了“社区参与式治理工作坊”模式的实践做法:引入规划师等专业的第三方,搭建一个多元群体协商互动平台,发动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治理全过程,社区的公共环境得到了提升,群众归属感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也不断激发。

“我很认同你说的工作坊模式,而且我们也做过!”台湾省基隆市议会议员吕美玲对陈向忠的发言很感兴趣,她一边听,一边记,并

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过,值得提醒的是,即使是专业的第三方团队,也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多从民众的需求角度出发,这方面,我们曾有过教训。”

“是的,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总结提高。比如,如何统一社区群众的意见建议,如何协调好挣钱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等等。”

大家都是基层治理行家,既有自身体会,也有心中的迷茫,熟悉了自然不愿被动听讲。“请教台湾同胞,社区有个项目,从提出到论证、立项、完成怎么进行?”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滨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滢冰“主动出击”。“你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台湾村里长联谊总会创会总会长郭云辉说,“在台湾,里内有重大建设,里长有的自己出资、自筹资金解决,有的通过乡长由乡里筹集,有的直接反映到市里。”

“自己出资为里内人做事,为什么?”

“人总得有点追求,做事了、做成事了才有成就感。平时认认真真为大家做事,选举时不用拉票人家也会选你。”接触多了,许多里长坦陈。

接地气的交流效果更直接

正如福建省政协崔玉英主席所说,两岸交流合作,基础在基层,动力也在基层。为期3天的两岸基层治理论坛,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10多家中央媒体,以及香港商报、台湾导报、中华时报等境外媒体纷纷以“首届两岸基层治理论坛开幕”“以人为本共谋福祉”“共谋民生福祉海峡论坛首设两岸基层治理论坛”等为题报道论坛情况,点赞肯定。

“接地气的交流,民间会更有感。”台湾村里长联谊总会总会长杨鑫坤说。

台湾村里长联合总会总会长陈建良则认为,“与更多的大陆朋友一起探讨交流,从民生、经济、文化和教育四个方面谈两岸基层民众如何携手共建,真正做到共谋民生福祉、共创美好生活”。

“两岸一家亲,闽台手足情”。福建与台湾“五缘”深厚,两岸同名村数以千计,血脉传承绵延不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两地民间往来都没有断过。近年来,两岸基层治理在福建得到很好探索,在祖地文化交流、民间人员往来、社区治理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厦门有42个社区与台湾村里建立交流合作关系,34对两岸社区签订结对共建协议,51名台胞应邀担任社区主任助理,5位台胞作为市政协委员参政议政。

“我们深信,随着这种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两岸同胞的心将贴得更近、情将融得更深、家将建得更美。”崔玉英主席表示。

“骨肉之亲,析而不殊”。许多参加论坛的基层代表认为,接地气的交流可以让基层民众更深切地了解对岸的生活模式,而心灵契合最要紧的就是要真正了解对方,消除误解、相互信任。

他们期待透过两岸基层治理论坛这一平台,在深入交流中互学互鉴、密切交往中相促相长、深度交融中共享共荣,在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共享其利、同受其惠。

本刊特约记者 陈根林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18年第13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