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中国 >正文

军工“草根”创客,如何激活一池春水

2020-10-21 19:14    

 

来一场“草根”创新的革命

■董志鑫 韩秋 王正旭

午夜12点,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工厂军械组组长陈凯做了一个赌气的决定——“开伞器调整工装”这个项目不做了。

在过去的4个小时里,陈凯绞尽脑汁画出了一沓图纸,最后发现设计存在一处致命的“硬伤”,这意味着所有图纸变成了废纸。

为了这个创新项目,陈凯已忙活了大半个月,却没有找到突破口。那一沓图纸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喘不过气来。此刻,他只想躺在舒适的床上美美地睡上一觉。恍惚间,一个灵感涌现,他猛地从床上蹿起来,再次坐到电脑前……

这是发生在今年年初的事。陈凯在创新项目分享会上把这段心路历程公之于众,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个项目攻关的曲折过程,加上陈凯绘声绘色的讲述,让这个题为《那一次,我差点放弃》的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创新项目分享会开办以来,该厂飞机调试试验中心党支部书记马辉提起最多的一次演讲。

近段时间,该厂越来越多像陈凯一样的“草根”创客登上了创新项目分享会讲台,讲述自己的创新历程,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这些创新项目是马辉带领大家从日常的生产实践中挖掘出来的。马辉对创新有种别样的痴迷,一直在尝试开展群众性创新工作,这个创新项目分享会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令人欣喜的是,创新项目分享会连续开办了几期,企业的创新氛围越来越浓。休息时组队打游戏的人少了,下班后继续加班钻研的人多了。

这正是马辉想要的效果,但他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并不满足个别人的改变,他想要激活“草根”创客这一池春水。

“用万众创新的涓涓细流,搅活那一潭‘死水’”

在明亮的车间里,笔者见到了一身工服的马辉。此时创新项目分享会正在准备半年成果发布,他组建的筹备组已经奋战了几个昼夜。

看着满头大汗的马辉,笔者问他:“这么拼,为了什么?”

“以前我们的创新环境就是一潭‘死水’。”说着,马辉便讲起了一段难忘的往事——

那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马辉带领机组维修成员在外场做飞机起飞检测准备。各项工作已经完成,但是飞机状态标识纸还没有撕掉。

凛冽的寒风中,机组长宋清玮举起被冻僵的双手,费力地擦拭着残余的胶迹。擦了足足半个小时,飞机机头上仍然留下了两条黑色的印记。

这两条黑色印记不仅留在了飞机上,也留在马辉的心里。手挨冻可以克服,但每次要花这么长时间擦拭印记,影响工作效率,擦不掉的印记直接影响到战机形象。

马辉回到办公室一问才知道,原来飞机状态标识纸从使用到现在,整整8年时间,这个问题就没人解决过。

一个显而易见的小问题,却没人想到去解决,这是为什么?

马辉惊讶之余进行了一项小调查。他发现单位的职工对创新并不“感冒”,大部分人认为“创新离自己太遥远,伸不上手”;有人觉得“创新不创新,赚钱都一样,何必自讨苦吃”;也有人感到“有时会有创新的想法,但怕冒尖出丑,费力不讨好”。

马辉明白,小问题不解决,积少成多就会演变成大问题、大隐患。

解决问题的关键,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基层创客。厂里人才梯队合理,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职工,又有理论扎实、思想活跃的年轻大学生,只要正确引导,想搞创新并不难。他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搞一个创新项目分享会,给人才搭建一个平台,培养创新的土壤,用万众创新的涓涓细流,把原来的一潭“死水”给搅活。

说干就干。马辉组织第一次项目分享会时,有些闻讯而来的职工不明就里,还带着教育笔记本。

马辉第一个登上讲台,抛出了他的第一个问题:飞机状态标识纸的问题怎么解决?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天午休时的活动室没有了平时打手游的喧嚣声,大家讨论起这个问题。有人说用酒精擦,有人说用退漆液擦,也有人说用专业的除胶剂……活动室一时间“炸了锅”。

不到1天的时间,大家就给了马辉一个完美的方案——将原来的纸质状态标识改为新式塑料纸,第一个提出设想的职工甚至做了一个缩小版的样品。新式塑料纸撕起来很方便,而且无胶迹残留。

大家解决问题的速度让马辉吃惊不已:存在8年的问题1天时间就搞定了。

当拿出样品的职工乐滋滋站在台上分享自己的成果时,马辉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除了引导,他们更需要氛围和舞台。

马辉期待创新项目分享会能够达到3种效果——拉近职工与创新的距离、提高职工创新的获得感、鼓励大众创新的百花齐放。

除此之外,马辉还想通过创新打造一个让大家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毕竟厂里这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新人,在工作中有很多创新好点子。”马辉说。

参加过创新项目的新人李瀚告诉笔者:“有了这个分享会,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不怕说错了丢脸,就怕没有能够畅所欲言、讨论展示的机会。”

“创新平台不怕唇枪舌剑的交锋,就怕没想法而冷场”

李瀚说的没错,当走进创新项目分享会现场时,笔者以为自己来到了辩论现场。

“我们这个创新项目分享会可不是事迹报告会。”马辉小声地说。

“我研究了30多年飞机,还不如你一个毛头小伙儿?”一位老师傅瞪大双眼,连连拍了几次桌子。

笔者被这一幕惊到了。马辉笑着给笔者递了一个眼神,暗示不要紧。

顺着老师傅的目光看去,一位年轻人站在桌子对面,通红的脸上透着一股不服气的劲。

原来,这是一场关于新式舱盖布固定方式的争论。老师傅是高级技师邢志刚,他是该中心第一个创新项目的执行者,算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大师兄”;年轻的小伙子叫孙丹阳,是去年新进厂工作的大学生。

在分享会上,孙丹阳认为邢志刚设计的固定方式还有改进空间,当场提出了意见,这让邢志刚脸上有点挂不住。

不过,孙丹阳似乎并不怕这位老师傅。他拿起图纸走到刑志刚的面前,有理有据地说:“邢师傅,采用螺钉固定方式固然可靠,但飞机上突出的螺钉,在飞行时会产生额外阻力,而如果利用舱盖自带的工艺孔,制作相应的挂钩,就不会增加阻力。”邢志刚一怔,显然这个点子没有考虑到。

但邢志刚仍不服气,反问孙丹阳:“你做一个挂钩,我看看。”

“没问题!”孙丹阳回答得很干脆。

马辉对笔者说:“看到没?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每个人都能够畅所欲言,各种创新思维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碰撞。”

碰撞的效果是惊人的。几天后,孙丹阳做出的样品很成功,新式舱盖布很快定型了。舱盖布表面使用绑带对舱盖布进行定位,每条绑带两端都连接着可隐藏伸缩的金属卡扣,比邢志刚的设计更胜一筹。

“这个项目的成功主要功劳在邢师傅,我只是在他的启发下才有了这个小创新,可以说是站在了高手的肩膀上。”在几天后的创新项目分享会上,孙丹阳谦虚地说。

“小伙子基本功扎实,但等会可别被我问倒了。”邢志刚接过话茬,脸上露出赞许的表情。

这次孙丹阳要分享项目的改进情况,邢志刚在台下进行点评。

几个回合后,孙丹阳的表述让邢师傅十分满意,在台下连连点头。

马辉笑着对笔者说:“创新就是要集思广益,我们这个平台完全开放,不怕唇枪舌剑的交锋,就怕没想法而冷场。”

果然,碰撞出的创新成果得到了肯定,部队官兵对新式舱盖布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希望能够推广。

“我们要宽容失败,决不能让员工失去创新的勇气”

上个月,周亮亮的分享项目因为数据模型不准确,检测存在误差,在创新项目分享会的舞台上“折戟”。马辉知道周亮亮为了这个项目付出很多,他怕这个腼腆的小伙子心理承受不了,更怕他失去创新的勇气。

“你是不知道有多苦。”回想起那次项目分享会,周亮亮历历在目——

为了做这个项目,周亮亮从春节后就没休息过,白天要忙工作,只能利用下班时间建模型、算数据,结果分享成果时还是被台下观众指出了不少问题。

“说实话,当时心里确实很难受,但是……”周亮亮说到这里,眼前忽然一亮。

原来,就在他即将沮丧地下台时,一直没有说话的马辉突然站起来鼓起了掌。马书记的这一举动,一扫周亮亮内心的阴霾。

“这是我给你的掌声,为你的勇气点赞。”马辉的话让周亮亮眼眶湿润,也引起了台下全体职工的共鸣,大家纷纷用掌声表达对周亮亮的鼓励。

“虽然失败了,但通过做项目也让我系统地学习了一遍设备的工作原理,将来我一定拿出过硬的创新成果!”周亮亮当场表了决心。

“说真的,如果没有大家的鼓励,我也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把这个项目做下去。”周亮亮说。

“创新项目分享会虽然是开放的,但也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创新允许失败,但决不能让职工失去了创新的勇气。”马辉说完,在周亮亮的肩上拍了几下。

在创新项目刚起步的时候,大多数项目都是失败的,卢炳宇也曾被打击过。

“那时候真想放弃,很难接受一次又一次失败,还好我是打不死的‘小强’。”提起那段灰暗的日子,卢炳宇自我调侃起来。

“发动机口盖支架”项目就是卢炳宇3次失败后完成的。后来,这项创新发明被评为飞机调试试验中心的优秀创新作品。

实际上,不是每个创新项目都能获得成功,真正能拿出来分享的大部分都是比较优秀的项目,还有很多半途而废的项目隐藏在背后。马辉想有机会把这些项目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也做一次分享。

其实,马辉心里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他想对分享会进行一次大改动,借鉴当下流行的综艺节目模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作为分享会早期的创客,陈凯和他的工友们已经成为厂里的创新“明星”,很多刚进厂的大学生都把他们当作榜样。

“以前总觉得创新都是领导和技术专家的事,离我们很远,没想到我这个‘草根’还能成为焦点。”陈凯庆幸自己参与了创新项目,也庆幸自己赶上了鼓励创新的好时代。

(照片提供:梁 龙、郭晓威)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