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全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018-04-12 14:02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景区。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华斌

“时有双鹭鸶,飞来作佳景。”今年秋季,成群白鹭做客赣州全南县大吉山镇斜溪村,它们或翩翩飞翔,或自在觅食,构成了一幅醉人的美丽图画。

像大吉山镇一样,江西各地生态景观随处可见。自去年8月中央出台《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以来,江西作为首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地区,在结合自身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破解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江西作为中部地区的发展中省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面临着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面临着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立足于此背景,江西着眼于探索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路径和制度模式,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提高到85.3%,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1%以上,鄱阳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面消除Ⅴ类及劣Ⅴ类水体,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显著下降,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2.8%以上,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39微克每立方米以下,湿地面积不低于91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6.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温室气体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使江西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基本建成。

创新机制助力生态新活力

目前,江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湿地保有量保持在91万公顷,均居全国前列;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7%,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8.6%,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央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出发点。结合实际,江西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初步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

早在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前一年,即2015年底,江西就立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实施了河长制。目前,省、市、县、乡四级均明确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行政区域内总河长和副总河长,按流域共明确省级河长7人、市级河长90人、县级河长834人、乡级河长3824人、村级河长15029人,全省基层共设巡查员或专管员20105人、保洁员51249人。

以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今年6月底,江西立足省情,围绕“思路升级、制度升级、能力升级、行动升级、舆论升级”,全面打造河长制升级版。通过统筹河湖保护管理规划、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和行政监管与执法,完善河湖保护管理制度及法规等措施,实现到2020年,赣、抚、信、饶、修五江(河)及鄱阳湖自然岸线保有率90%以上,长江江西段自然岸线保有率73%以上,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以上,主要地表水达标率85%以上,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等。

“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付费。”为有效破解横向补偿利益协调难题,江西率先全国实行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出台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起符合江西省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这一新制度,既解决了生态补偿工作中补给谁、谁来补、补多少、如何补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是让江西省生态建设有了新方向、增添了新动力。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