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内 >正文

成都高新区开启国际化发展的30年砥砺之路

2020-10-23 19:58    

“欧洽会”落地成都高新区12载,架起一条以西部为起点的中欧“新丝路”。(资料图)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国家在发展内涵和发展方向上,总可以作出多种选择。1978年,在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后,从设立经济特区到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从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开国门的中国在对外经济贸易、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方面,按下了融入世界、拥抱世界的“启动键”。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随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成都高新区,打破地处西部内陆腹地的区位壁垒,建平台、拓路径、促合作,“开放”这个关键词,在建区3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缺席。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浪潮涌动,国际化成为内陆城市区域经济突围的强劲引擎。三十而立再出发的成都高新区也将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创新链,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国际化产业新区,为成都高水平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建平台

打造中国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设新窗口

从1988年筹建到1991年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的起步之时,也是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逐步推进期。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让那些与成都高新区同时挂牌的沿海地区国家级高新区,率先迎来了对外开放的春风。

而对那时的成都高新区而言,总有一个问题盘桓在建设者脑海中:“不沿边、不靠海,成都高新区如何对外开放?”带着这样的“困惑”,在拓荒、开发、建设与扩区过程中,成都高新人开始了不断的探索与尝试。

1996年,新加坡工业园从武侯区划归成都高新区,就像一个火苗,照亮了成都高新区与其他国家共同建设国别合作园区的前路,也成为内陆园区实施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的“初体验”。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从沿海推进到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加上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都高新区开始尝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宽发展空间。

2000年,成都高新区获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成为中国政府对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之一;2001年,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通过ISO14001中国认证和英国皇家UKAS国际认证的园区,意味着成都高新区获得了国内、国际的双重认可;2006年,欧盟在中国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项目创新中心落户成都高新区,助力成都、四川及西部地区深化对欧合作……

这样的探索与创新,让成都高新区在搭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新加坡和四川省合作的首个综合型城镇发展项目——新川创新科技园落户成都高新区,预计将于2020年建成;位于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的中韩创新创业园,已吸引韩国最大风险投资机构——韩国投资伙伴株式会社及韩资企业的入驻;有着法国“硅谷”之称的索菲亚科技园与成都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结为“姊妹园区”;欧洲排名第一、项目全球分布最广的创业加速器——Startupbootcamp(SBC)正式进驻中国并落定成都高新区,与全国首个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天府新谷开展战略合作……

随着2012年ICON·云端项目的启动,成都高新区的对外开放有了新舞台。在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期间,这栋由芬兰萨米宁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北欧风情超高塔楼,被冠以“中国—欧洲中心”之名正式启用。

高达192米的“中国—欧洲中心”人字形塔楼建筑,包含云端塔、音乐厅及小剧场和酒店公寓,在天府大道上分外引人注目。云端塔按照功能布局,分布着欧洲商品贸易展示交流中心、中欧技术交易中心、中欧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欧洲及全球企业总部基地中心、欧盟成员经济发展促进机构办事中心和欧洲文化教育艺术博览中心6大功能区,成为了中欧交往合作的前沿窗口。

启用后的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国—欧洲中心”里举办了欧洲日、欧洲国家宣传展等一系列活动,接待了来自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阿塞拜疆等多个国家的艺术演出团体。未来,“中国—欧洲中心”将承担起聚集更多高能级国际机构、知名企业的功能和打造国家级对欧合作平台、国际交流中心的使命,有效实现全球互联互通,推动中欧企业在资本、品牌经营、市场拓展、跨国技术转移交易、项目开发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加快聚集欧洲商务、科技、教育、文化和艺术展览等资源提供极大便利,成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新旗舰、中国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设的新窗口。

拓路径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深化中欧合作

在成都高新区的对外开放中,对欧合作无疑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篇章。其中,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以下简称“欧洽会”)落地成都高新区12载,架起了一条以西部为起点的中欧“新丝路”。

依照惯例,2002年,欧洽会作为中欧创新交流合作的盛会首次在中国举办时,举办地点定在了首都北京。时隔4年,当欧洽会再次来到中国时,举办地点却从首都北京“移师”位于中国西部的天府之国成都,并从此扎根成都高新区,再也没有离开过。

“当时,成都作为新定的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所在地,向组委会申报举办欧洽会,经过严格的公开申报、认真筛选、综合评定等一系列程序,成都被确定为欧洽会的举办地。而成都高新区代表着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其国际化和开放程度在成都也首屈一指,自然就成为欧洽会会址的首选之地。”负责筹办当年欧洽会的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忆说。

依托欧洽会,成都高新区不断拓宽对外开放路径,不断深化与欧洲各国的“缘分”,并从简单的贸易交往,发展成联合开发、共同研制、联合创新。“刚开始很多人并不了解成都,很多欧洲企业听到‘成都高新区’也是一脸迷茫。随着欧洽会连年举行,成都高新区已成为了中国西部与欧洲各国在投资、贸易、科技领域‘全面合作交流’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事实上,从第二届欧洽会开始,每届欧洽会总会推动成都高新区的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第六届欧洽会奠定了其“对话欧盟 接壤全球”的地位,成都亦努力争取到了欧洲企业网(以下简称“EEN”)中国西部中心落户,除了为成都企业开拓欧盟市场外,还开始面向全球提供专业服务。第九届欧洽会在规模和影响力上有了质的飞跃,共迎来25个欧盟国家、340余家欧洲企业和超过500位欧洲嘉宾,捷克、波兰等11个中东欧国家的代表团也慕名而来,刷新了中欧合作的地理版图。第十届欧洽会暨2015全球创交会,则是当年唯一一个在中国举办的中欧建交40周年活动,也是全国首个全球性创新创业交易会,全球性、高端性、全要素成为其显著特征。第十二届欧洽会上,欧盟研究与创新中心“ENRICH中国西部中心”正式揭牌,入驻“中国—欧洲中心”,成为欧盟卓越创新中心(中国)落地中国的第一个区域分中心;法国索菲亚科技园与成都高新区共同启动索菲亚科技园中国创新中心和成都高新区(欧洲·法国)创新中心双中心。

如今的欧洽会,早已成为欧盟成员国参与最多、欧方企业参与最广泛、中欧交流规模最大的投资、贸易和技术创新合作盛会之一,在推动企业国际化及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年间,累计参加欧洽会的欧方企业达3570余家、中方企业达6520余家,成功安排企业配对洽谈26200多场次,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2527项,签约成功率达30%以上。

今年9月中旬,以“聚焦新经济·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三届欧洽会将在成都高新区举行。“欧洽会只是成都高新区全面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未来我们将继续丰富欧洽会的内涵,进一步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加强中欧创新能力的交流合作。”欧盟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欧洽会是把欧洲的企业、机构“请进来”,那从欧洽会延伸而来的成都高新区科技型企业欧洲行,则是带着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

2010年欧洽会结束后,成都高新区和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向广大企业发出邀请,组团前往欧洲考察。一时间,企业报名邮件挤爆了征集邮箱,100多家企业希望一同前往欧洲“一探究竟”。2011年,在科技部火炬中心、成都高新区及欧盟项目创新中心的带领之下,100多家企业从成都出发,前往“友城”法国蒙彼利埃。通过当地政府部门“牵线搭桥”,双方企业在产业论坛、配对会上切磋交流,收获颇丰。

企业的激情,让成都高新区增强了信心。2014年,为响应省商务厅“万企出国门”的号召,成都高新区再次启动科技企业欧洲行活动,组织60家科技型企业出访欧洲。这一次,在布鲁塞尔、布拉格和汉堡三地分别举行的高新技术企业洽谈配对活动,共吸引来自14个欧洲国家的120多家企业参加,并举行了近300场洽谈,在生命科学、通用航空、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截至2018年,一场场行程万里的科技企业欧洲行活动,让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企业的足迹,深入德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比利时、捷克、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并围绕创新创业、ICT、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达成众多合作意向。

这样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既让成都高新区的科技企业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先锋队”,也让中欧合作不断深化,使“中国向西看、欧洲向东看”形成了让全球瞩目的经济格局,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

促合作

借开放之势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随着对外开放平台的搭建、对外开放路径的拓展,成都高新区的对外合作成果斐然。

“中国—欧洲中心”自去年5月正式启用以来,已累计接待欧洲议会及意大利、芬兰、奥地利、法国、德国5国大使等25个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员代表共计500余人次来访,收到38个国家148家外方入驻申请。

欧盟研究与创新中心中国西部中心、欧中投资协会、法国索菲亚中国创新中心、中英智慧质量工程技术研究院……当48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机构、研究机构、企业一一在“中国—欧洲中心”挂牌时,成都高新区的国际化不言而喻。

“成都高新区的发展速度很快,对‘国际化’的深度理解和前瞻视野吸引了我们。”首批入驻“中国—欧洲中心”的法国蒙彼利埃地中海大区驻成都首席代表白昕迪表示,利用“中国—欧洲中心”这个平台,他们每年都会组织蒙彼利埃企业团队前来参加欧洽会,与成都高新区企业进行面对面洽谈,双方企业间的合作正步步加深,“目前,蒙彼利埃有3家企业在成都已经或即将设立合资公司,涉及医疗设备软件开发、电子产品及网站合作。”

成都高新区与国内外园区交流合作的形式也不断创新。继2016年、2017年先后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英国谢菲尔德创新园区签订“姊妹园区”合作协议后,成都高新区还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美国硅谷科技区、德国慕尼黑科技区、以色列海法马塔姆科技产业园、上海张江高新区、深圳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等20余家国内外知名科技园区一起,共同组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

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成员将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TSPPP)”框架下,通过构建“技术(研发)+产业(生态)+资本(基金)”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架构,打造开放度更高、便利化更优的营商环境,围绕各自主导产业枢纽构建常态化跨国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园区间产业发展交流合作机制。

园区企业也在成都高新区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摘得了果实”。2012年4月,成都地奥与荷兰SU生物医药公司合作开发的地奥心血康国际化项目获欧盟上市许可,实现我国首个中成药以药品身份登陆欧盟药品市场零的突破。2013年4月,奥泰医疗自主研发、制造的Centauri 1.5T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成功在立陶宛实现装机,成为欧盟市场首台中国造1.5T超导磁共振。成都先导凭借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NA编码化合物库”,已成为辉瑞、默沙东、强生等新药研制的“种子库”,正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整合全球更多研发资源,带动新药全产业链的技术追赶与发展,形成创新药生态圈,吸引更多大型药企聚焦中国……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30年来,成都高新区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放姿态,面向全球汇聚资源,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在国际化道路上高歌猛进、拔节生长。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外向度最高、国际化参与能力最强、科技创新实力最优的区域之一,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梳理完善园区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园区国际合作承载能力;进一步梳理明确“中国—欧洲中心”运行体制机制,突出经贸合作平台经济属性,举全区之力全面提升“中国—欧洲中心”的承载力和影响力;充分认识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性,广泛吸收借鉴各地自贸区建设经验,进一步梳理明确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未来发展方向;加快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及天府国际机场配套项目建设,全力助推天府国际机场建设,通过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