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要想书法上有所成就,没有丰富的学养和博大的胸怀是不行的

2020-10-23 21:13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与淡。散是散怀、畅怀,淡是自然、简净。这是以涵养与学问为基础的。书法写得好,一定是技巧、气质、风度、学识多方面的融合。要想书法上有所成就,没有丰富的学养和博大的胸怀是不行的。如果一个时代有了许多大艺术家,表明这个时代的修养与胸怀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书法和绘画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折射。笔墨中立定精神,不仅存在于技法的创造中,而在于作者的性灵与智慧中,把宇宙的精神与自然的生命表达出来。“中国文人向来以‘心淡’‘形散’为清高”“文人所表现出的散淡,是通过一种闲适、舒缓的生活节奏,来细嚼生活品质,省悟人生的文化之相。”“逝去的生活所留下的历史间隔,如雾里观花,反而多了一分诗意的联想,记忆的碎片催生了许多似是而非的美感。”——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

怀素《自叙帖》局部

“散”乃散怀、畅怀之义。蔡邕《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是对书者创作时状态的要求,就是先排除杂念,放松性情,具有丰富的想象,无所拘束,旁若无人,达到神完气凝的本质专一,才能得心应手、任情恣性,随意所适。刘熙载《书概》:“宋画史解衣槃礴,张旭脱帽露顶,不知者以为肆志,知者服其用志不纷。”宋、张二人可以说都是舒散怀抱而又用志不纷的例子。张旭“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怀素也是“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张颠素狂的举动也恰恰表明他们在书写时已浸入“忘我”之中,似乎解脱一切束缚,去尽情发挥他的天才创造力,书写心中的悲喜之情。正是这种畅怀的状态,使旭、素的草书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化境。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随着心性去写字,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旭、素二人的“形散”正是为了达到“心淡”,追求自然、简净的境界,也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出于自然本性,还其本来面目,反对矫揉造作的取巧媚态,可谓:“书能笔笔还其本分,不稍闪避取巧,便是极诣。”(刘熙载语)。书法艺术要达到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境界,书者不能只是在技法上要扎实,毕竟“散”“淡”都要“本于心行”,强调书者的自我表现意识,形成自我风格,要在书法中反映书者的气质等精神因素。所以,言恭达先生强调“要想书法上有所成就,没有丰富的学养和博大的胸怀是不行的。”“笔墨中立定精神,不仅存在于技法的创造中,而在于作者的性灵与智慧中,把宇宙的精神与自然的生命表达出来。”

“散”“淡”之境界不是凭想当然、拍拍脑袋就能达到的,而是要“以涵养与学问为基础”,笃定目标,坐得住、沉得下,进行内外功的修炼,方可达到“散”“淡”之境。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