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张充和:失而复得《仕女图》,旧时月色满庭芳

2020-10-23 21:18    

我从小就不喜欢一般女孩子那些穿衣打扮的事,历来对吃穿都很不讲究。可是,我讲究文房四宝,讲究用好笔、好墨、好纸来写字,这些方面,我是一点儿都马虎不得。

——节录自苏炜《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

一代名媛,旧派女子新式作风

张充和(1913—2015)是民国时期的名媛之一,出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曾祖是淮军将领张树声,父亲张武龄(张冀牖)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中,家中四姐妹皆才华出众,为当时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张充和是老幺,从小过继给叔祖母,接受了扎实的传统私塾教育,16岁后回到苏州就读乐益女中,并与姐妹一同学习昆曲,成为精通诗、书、画、曲的一代才女。她曾在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结婚赴美后,曾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成为美国昆曲界的教母。

一位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子,却过着潇洒自由的生活。张充和活跃于文化界,与文学圈、书画圈、昆曲圈的友人尽情交游,叶公超、沈尹默、胡适、章士钊、张大千、沈传芷等大师级人物都是她的艺友,张大千还曾画下她表演昆曲的身姿(图1)。因为继承了叔祖母的大笔遗产,她衣食无虞,醉心于艺事,对于恋爱情事多冷淡看待,直至35岁才与同在北大教书的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结婚,在当时来看算是相当晚婚。

1. 张大千画张充和昆曲身段。图片来源/取自苏炜《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

她与同时代的才女林徽因风格截然不同。林徽因作风洋派,锋头强健,擅作新诗;张充和则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闺秀。她一生沉醉于中国古典文化,其人正如沈尹默给她的诗评“词旨清新,无纤毫俗尘”。林徽因有徐志摩为之倾心,张充和则是让徐志摩的学生卞之琳痴恋了十数年,甚至为她写了诗集,其中一首《断章》最为人知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面对诗人的浪漫,擅长古典诗词的张充和却说她不懂新诗。

张充和20岁时来到北平,来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据说当时是国文满分、数学零分,胡适将其破格录取。入学后,张充和受教于胡适、钱穆、闻一多、俞平伯等著名学者,却在一年后因患肺结核回家中养病。全面抗战爆发后,张充和转抵昆明,当时北大等多所名校也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学术界与文化界人士聚集于此,张充和亦与他们多有交往。1940年张充和转往重庆,许多文化界人士亦撤退至此,使重庆成为战时后方的新文化中心。及至1946年返回苏州之前,她在重庆结识许多文友,诗、书、画、曲往来切磋,都是深切的回忆。

一曲惊艳重庆文人圈,结识“尹师”

张充和少女时期曾经师从昆曲名家沈传芷,有一阵子,甚至夜夜坐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1940年,初到重庆的张充和主演了昆曲《游园惊梦》,惊艳文化界。章士钊为此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许多诗人跟着唱和,书法大师沈尹默亦和诗两首,抄写后托人送去,开始与张充和往来。张充和将自己的诗词寄与沈尹默求教,沈尹默亦细为批改。张充和精于书法,尤工小楷,她的小楷有明代书家王宠的拙趣,充满灵气,又带着一丝俏皮,正如她的个性。沈尹默曾说她的小楷“如明人学晋人书”,在书法上给予张充和许多提点。他曾经开了一份应该临摹的碑帖单给张充和,又借她《元公姬氏墓志》,并特别在信中叮嘱临摹。经沈尹默提点后,张充和的字便多了高古气息(图2)。

2. 贺郑泉伯九十诞辰。图片来源/取自白谦慎《张充和诗书画选》

自此,沈尹默成了张充和口中的“尹师”,她经常去“尹师”的宿舍陶园看老师写字。张充和曾回忆道:“如果写屏对时为他拉纸,是无比的享受,虽然站在对面,字是倒看的,只见笔尖在纸上舞动着,竟像是个舞者……虽然是看得我眼花缭乱,却于节奏中得到恬静。我在叹赏之余,忽想到我本是来请教的,如何却陈酣在欣赏中而不学习呢?这以后才用心看他执笔与运笔……”师生之情溢于言表。沈尹默在歌乐山上另有一住处“石田小筑”,一次张充和又去看他写字,她见地上一张霉而破的字,踹成纸饼,是“尹师”不要的,便捡起私自收藏,“尹师”的片纸只字对她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张充和回忆“尹师”之文中,写到沈尹默以一盂清水用毛笔反复洗砚,顺便洗笔,用笔中余墨在纸张上随意书写,直至墨尽,时有意想不到之神笔,这种洗砚书也为张充和所珍藏(图3)。张充和曾说“尹师”的书法是“初看平淡无奇,再看其味无穷,三看是终生学不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 沈尹默洗砚书。图片来源/取自美国西雅图美术馆2006年张充和书画展图录Fragrance of the Past

张充和《仕女图》,那些年我们在重庆的日子

张充和虽未向名家学过绘画,却也经常观览、临摹家中收藏,下笔有一定的水平。她的画多为传统山水,《仕女图》(图4)是她唯一的一张人物画,虽是戏作,却包藏了她在重庆时期温暖的友谊回忆和一段美好的时光。这幅画是她31岁那年在重庆所作,由友人郑肇经(号泉白)收藏,尔后在动乱中遗失,78岁时因着奇妙的机缘而得回。

4. 张充和,《仕女图》。图片来源/取自白谦慎《张充和诗书画选》

《仕女图》是张充和在友人郑泉白的书房中所作。郑泉白是水利专家,以书画为兴趣,与张充和有许多共同的文化圈朋友。郑泉白“书房很大,有一张二三吋厚、光可鉴人的大书桌,笔砚精良,明窗净几”“凡是他的书画朋友都喜欢在他的书房”。张充和与他往来熟悉了以后,“一到他处,总是涂涂抹抹地乱写写字”。1944年6月4日,张充和在进城排戏前,路经歌乐山探望沈尹默,沈先生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是新作的七绝诗:“四弦拨尽情难尽,意足无声胜有声。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张充和带着这张纸条先到了郑泉白处,郑先生不在,张充和在他书房看着纸条上的诗句,随手画了合眼的线条,再加上眉、鼻、口。此时郑先生返家,发现张充和正准备扔掉画纸,及时拦截,要她再加上脸形和头发。张充和画成头像后便急着要走,又被拦下,匆匆画了身躯和琵琶交差,并题上沈尹默的诗。郑先生说:“琵琶弦全是断的,怎么弹呢?”张充和妙答:“我老师不是说,意足无声胜有声吗?”说完一溜烟跑了,可见张充和的慧黠和俏皮。

不久张充和再见到此画,已裱好挂起,郑先生将同年张充和所写的一篇小楷《牡丹亭·拾画》裱在诗堂上并邀请多位他们共同的友人在画上题词,包括诗的作者沈尹默和文化界友人汪东、乔大壮、潘伯鹰。次年,边绫上又增加了章士钊和姚鹓雏的题词。章士钊题词中提及一件往事,那次张充和在重庆演完《游园惊梦》后,章士钊在诗中将张充和比作东汉才女蔡文姬,却引起张充和的不悦。蔡文姬擅诗词,精通音律,最后却嫁给匈奴王,在异域生活了十数年,章士钊将流寓重庆的张充和比作蔡文姬,张充和认为不妥,直接向章士钊抗议。因此,章士钊在为《仕女图》题词时幽默地写道:“为防又是懊侬词,小字密行书纸角。”深怕他的题词又惹恼了张充和。没想到,后来张充和真的嫁给了外国人,远赴美国生活。多年后她在写给郑泉白的信中亦以此自嘲:“新词一语真成谶,谶得风烟人去汉。当时一味恼孤桐,回首阑珊筵已散。”“孤桐”即是章士钊的别号。

回首阑珊筵已散,张充和购回《仕女图》始末

张充和78岁那年,姨侄周晓平来电说:“现在苏州在拍卖你的《仕女图》,你要不要?”张充和不假思索地说要。电话那头说:“现在无锡有一团体要买,苏州也有人要,你得快办此事。”后来经由张充和的弟弟寰和处理,此画终于又回到作者手上(图5)。历经50余年,《仕女图》竟然纸色如新,“一如昔日的干净光彩,尤其几方图章与朱唇相映成趣,过去都未曾想到”。充满回忆的旧物失而复得,本是喜事,然在画上题跋与原收藏之友人全已不在人间,徒然惹人神伤。张充和写道:“题词的人,收藏的人,都已寂寂长往,没有一个当时人可以共欢喜。有朋友说这幅画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应该有几句诗。我的喉头哽哽的,心头重重,再也写不出。连这小记,都不易于下笔。”可见她对重庆时期友人的思念之情。

5. 张充和与失而复得的《仕女图》合照。图片来源/取自苏炜《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

张充和回忆,郑泉白还在世的时候,“一再提到此画,一再思念那画上的朋友,一定要我珍重那个时期相聚的情景”。如今寻回此画,过去点滴历历在目,温暖的友谊,书画交流的知己之情,那个亲友离乱的时代,或许正是画中女子合眼所想的,那个平生。

文|李如珊,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在古代艺术时空里游园、惊艳,于文字间曼舞

图|本刊资料室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1. 白谦慎编,《张充和诗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2. 白谦慎编,《张充和诗书画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

3. 苏炜,《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4. 张充和著、王道编注,《小园即事——张充和散文小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5. Mimi Gardner Gates ed., In Association with HsuehMan Shen and Qianshen Bai, Fragrance of the Past: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by Ch'ung-Ho Chang Frankel and Friends, Seattle, Wash. : Seattle Art Musem, 2006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文简体版2018年9月刊,原标题:《记忆的注脚:从张充和

探其艺术与交游》。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