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武器 >正文

俄媒:俄或于近期将电磁炮用于叙利亚

2020-10-24 01:17    

10月3日报道 俄媒称,俄罗斯无线电电子技术集团第一副总经理顾问弗拉基米尔·米赫耶夫对塔斯社透露,俄电磁武器正在试验场接受测试。《祖国军械库》杂志主编维克托·穆拉霍夫斯基对国家新闻社说,这种武器近期或将被用于叙利亚。

据俄罗斯连塔网10月1日报道,米赫耶夫表示,电磁武器系统(电磁炮)“存在并高效发展着”。他说:“相关测试长期在实验室和试验场条件下进行。与此同时,还在研制针对电磁武器攻击的防护系统。”

报道称,穆拉霍夫斯基指出,俄军将自2019年1月起开始批量接收充当电磁脉冲辐射器的反无人机步枪。他认为:“当然,它们也会用在叙利亚战场,配备给为赫迈米姆空军基地执行防空任务的军人。至于威力更强的军品,我想还要再等上一两年。”

据2017年11月获悉的消息,驻叙俄军已从当年10月开始测试由俄私人公司研发的可压制GPS和Wi-Fi信号的电磁武器样品。

超高频电磁辐射是电磁炮的杀伤因素。这种武器未来将被用来彻底烧坏敌人的电子仪器,包括导弹自导弹头。俄计划为第六代无人机配备电磁炮。

【延伸阅读】美电磁炮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上舰测试之日已不远

    近日,美国海军研究学会新闻网(USNI)披露了美海军电磁炮研究的最新进展。据悉,由海军研究办公室(ONR)主导研发的电磁炮实现了身管寿命的关键技术突破,电磁炮“身管寿命已经做到比常规火炮还好”,美国未来“大型水面作战舰”将会为电磁炮做好准备,等待电磁炮成熟并装舰。美海军在电磁炮领域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是否意味着这种新型武器即将上舰测试?

“电磁炮由陆上试验到上舰测试需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这主要由于相比陆上试验,舰上服役环境更为苛刻。”《中外舰闻》主编、军事评论员吕田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是体积和重量庞大,电磁炮包括一整套电压、电容等设备,需要通过优化设计,缩小体积、减轻重量;二是耗电量巨大,军舰电力供应比较紧张,美海军正在研制的电磁炮可以通过超级电容储存部分电能,在发射时集中释放,但实战中往往需要连续发射,这既会增加电容工作负载,也会对舰艇造成较大的电力供应压力,从而限制电磁炮射速;三是火控问题难解决,美海军研制的32兆焦电磁炮射程为150—200公里,初速度太高,一般电子元器件无法承受发射过载,美海军为此正在研制超高速炮弹(HVP);四是现有炮塔伺服机构难以满足要求,电磁炮炮管是沉重的超导磁体,常规火炮的伺服机构无法满足电磁炮旋转、俯仰等调节要求,需要重新研制炮塔伺服机构;五是散热量大,电磁炮炮口初速高,炮弹与身管摩擦产生巨幅热量,冷却问题十分严峻。

“为此,美海军为电磁炮研制确立了多条技术标准。”吕田丰表示,美海军研究办公室研发电磁炮时,制定的主要目标包括炮口动能达到32兆焦,体积和重量能够置于驱逐舰上,身管寿命超过1000发,射速超过10发/分等。海军研究办公室在炮口动能达到要求后,通过增加电容的能量密度,改进封装方式等多种手段减少电磁炮的尺寸和重量,在炮口动能和体积方面都已经基本满足了最初的设计目标。近年来,通过先进材料的应用,海军研究办公室又解决了电磁炮的炮口烧蚀问题,达到了其计划的超过1000发身管寿命指标,甚至可能已经做到了不输于MK-45 Mod 4型127毫米舰炮1500发的水平。之前,海军测试的电磁炮没有安装冷却系统,因此只能在打完3发炮弹后令其自然冷却,新测试的电磁炮据说已经安装了冷却系统,美相关专家认为2018年年底前能达成其10发/分钟的射速目标。

“美电磁炮上舰测试的技术时机或将成熟。”吕田丰说,美海军电磁炮研制一波三折,开始计划研制射程高达450公里,炮口动能达到64兆焦的电磁炮,后因技术原因改为32兆焦,研制过程中多次宣称将上舰测试,却都被搁置。现在看来,美海军即将解决电磁炮上舰的所有关键技术问题,完成上舰前的技术准备,按照美海军电磁炮的发展规划,上舰测试之日已经不远。

【延伸阅读】俄新型近程防空系统首秀:特别适合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

9月4日报道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8月23日发表题为《“军队-2018”武器展:俄罗斯发布“松树”短程防空系统的生产版本》的报道称,在8月21日至26日于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举行的“军队-2018”武器展上,俄罗斯首次公开发布了安装在MTLB多用途履带式装甲车上的“松树”近程防空系统。

报道称,“松树”是由努德尔曼设计局开发的一款要点防御系统,它也曾被装载在BMD-4步兵战车上进行展示。MTLB装载的系统被称为“松树”,但是BMD-4装载的系统称为“普季采洛夫”。制造商称,炮塔和完整的系统被称为“松树”,但是还说,“松树”是出口版本,俄军中的版本被称作“杜香”。

这种系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加载在其他平台上。该系统有两名乘员:驾驶员和炮手。它配备了一套光学传感器,其中包括一部用于目标捕获和火控的远程热像仪。

资料图片:“军队-2018”防务展上的“松树”近程防空系统。(图片来源于网络)

资料图片:俄军2K22“通古斯卡”自行防空系统使用速射炮开火。(图片来源于网络)

报道称,该系统装备了12枚9M340导弹,这些导弹装在贮运发射箱中,炮塔两侧各有一个发射单元(每个单元含6枚导弹)。这一布局类似于2K22“通古斯卡”系统使用的9M331导弹,但使用的是激光驾束制导,而不是无线电频率控制。这款38公斤重的导弹含有一个大型高爆弹头,带有触发引信和近炸引信(非触发引信)。每一个导弹单元都可以独立升起。这些导弹的最大直线射程为10公里,射高可达5公里。所有导弹单元可以在8到10分钟内完成重新装填,该系统从探测目标到攻击目标的反应时间为5至8秒。该系统能够在移动中发射,并且能打击地面目标,具备有限的(轻型)装甲穿透能力。

2016年,俄罗斯陆军决定采购“松树”系统,尽管采购数量仍未得到证实。2017年,“杜香”防空导弹系统导弹通过了国家测试,并将取代目前在俄罗斯陆军服役的9K35M3“箭-10M3”系统(该系统使用的是9M37M红外制导导弹)。

资料图片:9K35M3“箭-10M3”自行防空系统。(图片来源于网络)

“松树”系统仅依靠目标的无源红外辐射来获取目标并进行火控,这一点再加上它难以对抗的激光驾束制导系统,使得它特别适合在有争议的电磁环境下作战。鉴于俄罗斯最近为地面部队采购了多种电子战设备,这似乎符合俄罗斯的作战理论要求。

报道称,尽管激光驾束制导有其优势,但它需要发射车跟踪和控制导弹,直到它击中或接近目标为止。这使得发射车可能遭到敌方火力反击,此外还会使导弹的跟踪系统(而不是激光驾束制导系统本身)受到电子干扰,并使导弹受到某种主动式干扰。导弹的发射以及向巡航速度的推进同样会形成相当大的电磁(可见光、红外和紫外线)信号,这可以被目标飞机或车辆上的传感器用来探测导弹发射并做好防御或反击准备。(编译/冯雪)

【延伸阅读】美媒称中国电磁弹射火箭弹获重大突破:助力高原作战

8月29日报道 美媒称,过去一个月来,有中国官员称在火箭弹推进技术方面取得进展。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8月27日报道,据报道,这项技术的目的是在发射火箭弹时增加电磁推动力。火箭弹通常比导弹更便宜,更适合用于大规模发射。

项目负责人韩珺礼告诉中国《科技日报》记者,电磁弹射技术可以“让火箭弹在起飞阶段就获得一个很高的初始速度”。

军事专家周晨鸣对香港《南华早报》记者说,电磁弹射“还有助于在发射阶段稳定火箭弹,提高命中精度”。

韩珺礼表示这项研究为迄今首例,研发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取得了“重大突破”。

报道称,高海拔地区的稀薄空气可能给传统火箭弹制造麻烦,但却不会对电磁弹射火箭弹构成很大障碍。空气稀薄导致摩擦力减小,有利于电磁弹射火箭弹达到更高速度,只不过稀薄的空气有可能降低命中精度。

军事专家宋忠平说:“传统火箭弹可能受到高原氧气稀薄的影响。”而电磁弹射火箭弹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对于高原作战意义重大”。

报道称,有关电磁弹射火箭弹的更多细节,比如射程与研究进展,仍然不为外人所知,但火箭弹绝不是电磁弹射技术唯一的潜在应用领域。

报道还称,电磁力还被用于研制轨道炮,相比传统推进系统能够实现更高精度和更大射程。中国军方还可能在新航母上使用电磁弹射器,帮助舰载机起飞。

【延伸阅读】俄专家:中国造电磁炮面临难题 炮弹造价贵过导弹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8月31日报道称,媒体日前再度爆出与中国研发电磁轨道炮计划有关的消息。一名国防科研所工程师向中国《科技日报》透露了研发把磁轨炮和导弹综合体结合起来的系统的工作。

导弹起初将被电磁炮加快转速,尔后利用自身发动机完成飞行,结果射程增加。俄罗斯军事专家瓦西里·卡申向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分析了中国制造磁轨炮计划的实施过程。

大约半年前,互联网上出现了安装在经过专门改型的登陆舰上的中国磁轨炮的原形照片。如果这个系统进行海上试验,那么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使用电磁轨道炮在海上射击的国家。但目前还没有关于试验的任何消息。引人注目的事实还包括:载有这种创新和秘密武器的登陆舰停泊在相当显眼的地方,距离一座车流密集的桥梁不远。登陆舰的照片正是从桥梁方向拍下的。

现在世界媒体正在积极探讨关于电磁轨道炮和导弹相结合的新闻。从原则上来说,这种构想没有什么令人惊讶的地方--从炮膛中射出的动力火箭弹和导弹现在就已经应用在普通炮上,虽然应用并不是十分广泛。据预测,这种炮弹将比拥有同样射程的导弹便宜许多。但在实践中,类似武器系统的推广是受到限制的。

问题在于,火炮射击距离的最重要限制因素不是炮弹弹射出这个或那个距离的能力,而是此种射程内的炮弹命中偏差值。如果准确度低到炮弹将落在直径几公里的范围内,那么射击100公里或300公里是没有意义的。由此可见,对类似距离的射击而言,只有采用拥有自有导航系统的可控弹药才有意义,而复杂性也由此开始。

首先,采用完全导航系统将使炮弹造价更为昂贵,价格将几乎可与导弹价格相比。其次,炮弹导航系统的费用可能比导弹还贵。炮弹的尺寸比重型齐射火箭炮的导弹小。在此情况下,炮弹在炮膛中却经受着极大过载--这一切都使电子设备的研发变得复杂化。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现代火炮相当广泛采用可控炮弹,但可控炮弹拥有相对简单的导航系统。这种导航系统或者借助卫星定位系统运行,或者借助目标激光照明来运行。为射程在100公里及以上的海上武器制造超长射程可控炮弹的尝试遇到了此类弹药造价高的问题。

电磁轨道炮的额外问题可能是炮膛中强烈的电磁场对导弹电子元件的影响。目前我们对中国磁轨炮发展计划的情况所知甚少,从各方面情况来看,我们确切清楚一点,那就是中国在不断吸引其他国家对电磁轨道炮的注意力,而这么做可能只是为了分散对本国其它武器的关注度。可能制造电磁轨道炮只是中国大规模发展导弹制造领域和飞行器生产领域关键军事技术计划的一个方向而已。

【延伸阅读】赶超美国?土研电磁炮可连射穿多层钢板

近日,土耳其一家名为Yeteknoloji的公司公开了最新研发的Şahi-209电磁轨道炮。与美、英等国研发的大型轨道炮不同,Şahi-209是目前屈指可数的可在一分钟内连射2发炮弹的电磁炮。图中可见该型炮的炮身还有俯仰机构,可根据需要调整射击角度,外形较过于的试验型电磁炮来说已较为完善。

Şahi-209电磁轨道炮开火击毁公交车(靶车)动态图。

从后方拍摄的Şahi-209轨道炮全系统照片,远处可见被该炮击毁的靶车,已冒起黑烟。

与传统火炮不同,电磁轨道炮是利用轨道电流间相互作用的安培力把弹丸发射出去.它由两条平行的长直导轨组成,导轨间放置一质量较小的滑块作为弹丸.当接入电源时,强大的电流从一导轨流入,经滑块从另一导轨流回时,在两导轨平面间产生强磁场,通电流的滑块在安培力的作用下,弹丸会以高速射出。图为电磁轨道炮利用电磁力产生动能推进弹丸射出炮膛的动态示意图。

电磁炮具有多种独特优势,例如弹丸初速高,通常在6马赫以上,射程远(通常为150千米以上);弹丸穿透力强,很适合作为反装甲武器;开火时无需发射药,不会产生烟雾,弹丸尺寸小,可大批量储存。 图为美军试射电磁轨道炮,连续击穿多层钢板的多角度动态图。

尽管优势众多,但目前轨道炮面临的技术瓶颈也很多,例如快速充能技术(会影响轨道炮的射速)和储能设备的小型化(会影响搭载平台)等。图为Şahi-209的全系统照片,可见轨道炮、以及后方连接的快速充能和储能装置,尺寸已小于美、英等国的试验型轨道炮,相应的发射功率会较低,但射速已有显著提升。

土方的宣传视频显示,Şahi-209的两次开火射击间隙仅为30秒,可见是在牺牲一定发射功率的情况下,大幅改进了轨道炮的快速充能功能,使其具备了连发射击能力,有一定的实战能力。

另一角度拍摄的Şahi-209全系统图,最后的方舱为轨道炮的火控及操纵室。

据公开资料显示, Şahi-209轨道炮的炮口初速可达6马赫,可发射口径为16毫米的专用钨合金箭形弹药,重170克。图中展示了两种不同尺寸的轨道炮炮弹,与传统炮弹相比,尺寸已大幅缩小,只有弹头和稳定翼两个部分组成。

图为Şahi-209轨道炮试射用的75毫米厚钢板,尽管轨道炮弹药口径仅为16毫米,但仍能轻松击穿这种级别的钢板。

图为被轨道炮击穿的厚钢板,可见三个弹孔。

如图所示,Şahi-209轨道炮全系统可集成到两辆集装箱卡车上,或是搭载到海军战舰上进行机动作战,具有较强的作战灵活性。

宣传视频中展示的Şahi-209轨道炮平台,可见下方的行走装置,可根据需要部署到特定区域。

除Şahi-209轨道炮外,土耳其Aselsan公司还在研发更大功率的TUFAN轨道炮,曾在2017年的英国防务展上展出过,可见该炮已集成到专用炮塔中,外形比Şahi-209更加成熟,可根据作战需要,搭载到海、陆作战平台上。

TUFAN轨道炮开火并命中目标连续动态镜头。

图为防展上展出的TUFAN轨道炮资料图。

Aselsan公司称,土军已计划将电磁轨道炮在未来应用于地面反装甲、海上反舰、甚至防空和反导作战方面,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图为TUFAN轨道炮未来作战应用示意图。

Şahi-209轨道炮测试资料图。

著名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使命召唤 尖峰战争》中出现的双联舰载电磁轨道炮,可击沉大吨位舰艇。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