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自然 >正文

内蒙古: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汇之地

2020-10-24 05:45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地区,东邻东北3省,西与甘肃、宁夏接壤,南接河北、山西、陕西3省,北部和东北部分别与蒙古、俄罗斯交界。

内蒙古草原自古以来都是中国最剽悍勇敢的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在这里建立。至12世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各部族,以“蒙古”作为众多民族的共同名称。他的孙子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更是将草原文化和汉族农耕文化融为了一体。

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北邻俄罗斯,西和南与蒙古接壤,东连大兴安岭,形状酷似鸡冠,被誉为“北国碧玉”。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故有此名。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纵横交错的河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呼伦湖

呼伦湖也叫做呼伦池、达赉湖,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是中国的第五大湖,内蒙古第一大湖。

呼伦湖属于富营养型湖泊,是中国北方数千里之内惟一水域宽广的大湖。沼泽湿地连绵,草原辽阔,是鸟类栖息的最佳环境,因此成为中国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可以说,呼伦湖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鸟类资源宝库之一,是一个硕大的鸟类博物馆。呼伦湖还以“大、活、肥、洁”著称全国:“大”是湖面积大;“活”指是活水湖;“肥”是湖畔和河岸牧草繁茂;“洁”是湖区各河流基本没有污染,水质洁净。

阴山

阴山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其蒙古语名字为“达兰喀喇”,意思为“七十个黑山头”。阴山山脉东起河北东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倬尔盟中部的狼山,南北极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

阴山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气候条件较好,适宜发展农业。阴山山脉的自然资源也非常富饶,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并有多处富饶的旱地草场,是天然的放牧场所。

呼和浩特

市区海拔高达1000米的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中部,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蒙古语中呼和浩特的意思是“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为这里景教的召庙云集,又称为“召城”。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蒙古族、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都在这里交融。独特美妙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古迹名胜,豪迈悠扬的蒙古音乐,精彩纷呈的蒙古式摔跤,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剽悍风格。

蒙古包·那达慕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这是一种天幕式的居所,呈圆形尖顶,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两层覆盖。

蒙古包的设计基调奇特、美观、明快。它以最简洁的手法,最省料的工艺实现了一种极富于表现力的创造,展示着个性鲜明的蒙古族文化。不过现在蒙古人逐渐由游牧向定居转化,蒙古包在定居中开始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地区特点的传统活动。“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它起源于古代蒙古族的祭祀活动,经过700余年的变迁,现在的那达慕在草原花草繁茂、牛羊肥壮的夏秋季节,即每年的7月~8月间举行,是融民族、文体、经贸、旅游为一体的盛会。

蒙古族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也有他们的足迹。“蒙古”的意思就是“永恒之火”。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一直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欧亚大陆上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和“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民风剽悍,能征善战,历史上曾经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地跨欧亚的帝国。蒙古铁骑不但统一了中国疆域,还曾经一路征服了中亚与欧洲部分地区。至今在欧洲国家仍然流传着关于蒙古军队的传说。

成吉思汗

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是蒙古的开国君主,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本名铁木真。铁木真少年时期所在的部族衰落,经常被其他部族欺压。他历尽磨难统一了蒙古各部,成为蒙古国大汗,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攻灭金、夏,为元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他为人练达,知人善任,历史上称赞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

鄂温克族·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主要生活在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由于居住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生活方式也分为畜牧、农耕、狩猎等。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清代沙俄入侵的时候被迫向内地迁移。不过关于这个民族的起源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等地。“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

历史上的鄂伦春人世代在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狩猎,桦树皮和狍皮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材料。20世纪90年代兴安岭全面禁猎,从此终止了他们的狩猎生活。鄂伦春人相信万物有灵,猎到熊之后要像尊敬祖先一样尊敬熊的尸体,还要安慰熊的灵魂。最有趣的是,他们要想办法让熊的灵魂相信,是乌鸦吃了熊的尸体而不是鄂伦春人。

驯鹿

驯鹿是鹿科驯鹿属的惟一种族,又名角鹿,虽然温驯善良,却不是人工饲养出来的。雌鹿体重可达150多千克,雄鹿较小,为90千克左右。雄雌鹿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度宽达1.8米,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每年更换一次,旧角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驯鹿的冬毛十分浓密,长毛中空,就像是穿了一身双层的皮袄。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平时总是匀速前进,秩序井然,只有当狼群或猎人追来的时候,才会一阵猛跑,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因此,有人把驯鹿的迁移叫做“胜利大逃亡”。

昭君墓

人们都非常熟悉昭君出塞的典故,昭君的坟墓就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之滨。昭君墓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北方草木已经枯萎,惟独昭君墓上始终草青如茵,因此称为“青冢”。昭君墓占地1.3万平方千米,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外观颇近。昭君墓周围芳草萋萋,古木参天,给这座塞外孤坟增添了神秘色彩。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