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挂科7门成省优生?给创业一路开绿灯有待商榷!

2020-10-24 13:19    

作者:王彬

近日,某高职院校创业学院副院长的一段讲话视频在微博上热传。视频中,他说的下面这段话引发网友热议。他说,在学生的创业路上,学校的政策是非常给力的。在政策推出之前,有一个学生,他因为创业,7门课不及格,到最后学校研究给他如期毕业。不光如此,还推荐浙江省优秀毕业生。他还说,“学生可以用创业的业绩来申请某些课程免修、免听、甚至免考。”(中国青年报)

此事能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所纠结的症结点就在于,学业和实战哪个更重要?其实,无论是现实还是想象层面,这个问题都是没有所谓正确答案的。如果说真有固定答案了,那其一定属于个体范围内的,不具有群体性的倾向。而上升到学校政策层面的东西,当然最好是适用于群体层面,那也就是没有答案。没有答案的现实隐喻还需要窥探一番,那就是学业和实战两者的兼容和平衡,这也是符合群体的最优解。

再来具体看这位副院长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明白其想表达的本意,无非就是能在实践层面表现优秀的也是好学生,值得鼓励和推崇,当然,学业好也是好学生,只是不必过于苛求于学业。这种思维逻辑没毛病,对我们传统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刻板认知也是一种挑战,甚至是打破。

也就是说,所凸显的认知新倾向是好的,但这倾向也得有个度。若是一路开绿灯,那效果怕是也有待商榷。怎么讲呢?比如,挂科7门因为创业成功也能成省优生这事,乍一看,是不是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全面发展”有所偏离?还有,挂科七门,是不是也意味着相关学生的基本学识基础有一定现实缺失?而学生没有这种基础的支撑,首先大学的基本教育责任难言完成,其次这种缺失本身也会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一定风险。这样来看,那创业成功本身也难掩“残次”的状态,“有待商榷”的的意味也就明朗了。

当然,我们都知道,成才的路径从来就不是固定的,也不只有一条,“多样性”是其天然属性。但是,也要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人在某一个层面上都是“天才”的存在,所以,多一层细致的考量,多一份现实的托底,总是无错的。

推崇人才的多样化、类型化发展,甚至是具体某一方面的强化发展,这都没问题,但要追求的是稳扎稳打,而非盲目激进。具体而言,鼓励学生创业,推动学生创业,这个当然可以有,但也得注意方式方法。其实,可以追求适当的激励与放宽政策,但一定不要陷入“顾此失彼”的现实漩涡,否则,就容易在随波逐流中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也会让“创业”本身没了精神内涵。

说白了,学校方面就是不要一路无所阻拦的开绿灯,而是要有条不紊的开绿灯,让一切尽在掌控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到最大程度的保驾护航。

往细节说,学校可以稍微调整下具体路径,在推崇和激励创业的大方向下,也要守住学业的基本门阀,不求多好,但“正常通过”还是必须要追求的,至于创业的“绿灯”,以创业的业绩申请部分相关性较大课程的免修、免听、甚至免考,这个合情合理,但完全替代学业甚至覆盖学业,这种思路和风气不值得宣扬。再就是奖励层面,如果学生创业成绩好,完全可以独立进行表彰和奖励,比如学校创业风云人物等。不必去“鸠占鹊巢”,把本属于学业好甚至是全面发展好学生的“省优生”拿过来。

如此,学业和实战的兼顾问题,便能在学校政策层面得到疏解,这也能最大程度传导到学生实践层面。大学生们要坚信一点,那就是有学识支撑的实践,才更有底蕴和内涵,也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