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科技 >正文

经济成长放缓,电商业绩成长出现瓶颈,阿里京东如何渡过难关!

2020-10-26 21:36    

中国电商业绩成长出现瓶颈,阿里巴巴在第3季财报中率先调低全年收入预期,京东的业绩成长幅度甚至低于阿里巴巴,网易电商成长更为迟缓,目前唯独团购为主的拼多多成长幅度较大。

高阶品牌产品成长放缓,中低阶产品成长较大,可能与经济成长放缓有关。

阿里巴巴集团日前发布2019财年第2季(2018年7至9月)财报,虽然营收年增54%,但阿里巴巴却下调了全年营收展望,将2019财年的收入指引区间,调整为人民币3750亿元至人民币3830亿元,较原先的收入指引调整幅度为4%到6%。

阿里巴巴表示,鉴于当前宏观经济条件的不确定性,集团决定短期内不会变现随着旗下中国零售平台用户及互动增加而递增的广告库存,希望让平台上的中小企业获益。

从行业趋势来看,阿里季报透露了天猫实体GMV(网站成交金额)增速不断收窄,货币化率(网站透过广告、订阅费、应用内收费等方式变现)可能即将见顶,管理层下调全年收入预期。

2017年,阿里电商平台的货币化率大幅度提升,体现为广告收入、佣金收入均远高于GMV增速;这个过程看来告一段落了,宏观经济的减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2018年以来天猫平台的分品类GMV比例没有明显改变,问题在于高阶品牌的GMV正在急剧减速,而高阶品牌对货币化率的贡献很大,但目前中国电商行业的增长重点转向中低阶、去中心化和社交电商平台,例如拼多多。

阿里的竞争对手中,京东GMV增速甚至已经慢于天猫,主要是一系列的战略失误所致,而且迄今尚未弥补战略漏洞;网易电商无法更上一层楼,只有从拼多多寻找流量来源;拼多多则天时地利人和兼备,GMV高增长的格局有望持续到2021年。

如果阿里面临着GMV增速放缓、货币化率见顶的压力,那么它的竞争对手肯定也面临着相同的压力,在零售电商市场,值得一提的上市公司无非是京东、唯品会、网易(考拉/严选)、拼多多、苏宁等,其中苏宁已经与阿里结成了战略同盟。

除了拼多多,其他电商平台都面临着比阿里更大的压力,目前低基数、独特的生态位以及社交电商的黏性,赋予了拼多多巨大的竞争优势。

今后2到3年,拼多多的战略无非是在巩固低阶用户的同时,开拓中高阶品牌电商市场,但是仍然避免与天猫、京东形成正面竞争;在发展自有App的同时坚守「腾讯社交电商第一平台」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微信和QQ的高黏性、低成本流量。

这样,拼多多完全可以顺利地突破1兆GMV大关,甚至取代京东的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地位,在此之后,拼多多肯定会面临转型压力,不过现阶段投资者还不必担心。

自从拼多多上市以来,外界的质疑之声从未中断,不过许多问题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而且外界的质疑大部分都是错误。

报告指出,拼多多其实没有抢走淘宝的市场,它的崛起类似于2013到2015年Oppo、Vivo在三线以下城市的崛起,当时这两大手机品牌也没有抢走苹果、小米或华为的市场。

从另一个角度看,阿里自从2012年开始就将发展重心从淘宝转向天猫,品牌化、高阶化的趋势不可逆转,阿里不可能为了拼多多去改变大战略,只会做出一些防御性部署。

上市后的拼多多在打假、智慧财产权保护方面加大投入,但拼多多上的「假货」并不多,更多的是「白牌」和「不知名品牌」商品,只要对消费者进行充分的资讯披露,这些商品并不违法,目前拼多多「山寨货」大部分出现在3C品类,并不是拼多多的强项,对GMV和收入贡献都很低。

拼多多的微信拼团玩法肯定会被仿效,但是很难被彻底复制,拼多多是「腾讯系」的重要成员,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并累积了足够的规模,从而对品牌、供应链获得了强大的议价能力,拼团玩法进入了良性回圈,新进入的竞争者很难打破。

拼多多未来一定会品牌化,而且速度远快于外界预期,根据官方统计,目前拼多多已经引进了467个品牌,遍布于服装、美妆、母婴、百货、3C等品类,许多一线大牌也会将低阶商品或子品牌放到拼多多销售,或者纯粹作为走量的通路。品牌电商有很多玩法,天猫和京东旗舰店不能涵盖品牌的全部需求,就连汽车等高客单价商品,都在考虑拼多多管道,当外界还在纠结「拼多多是不是山寨大本营」时,拼多多已经悄然进化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