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政务 >正文

【卫计委】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上演生死救助 苏丹友人盛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孩子”

2020-10-27 01:13    

11月17日的早晨,抵达苏丹四周的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队员们如平常一样,提前到了医院,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

大约8点40分,原苏丹阿布什医院旧门诊大楼楼道内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并夹杂着阵阵的呻吟声,一名护士高喊着“委拉呆、委拉呆(“委拉呆”意为妇产科,当地医护人员通常用科室名字来称呼中国医生)。正在忙碌工作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生李小权教授和咸阳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胡剑副教授意识到有紧急情况,几乎同时冲到楼道,只见一群人急匆匆地抬着一位女性直奔产房。

苏丹产妇胎儿危在旦夕

胡剑教授立刻在产房对其进行了检查,发现产妇的宫口已近开全,一只脚从宫口已经可见,立即指示苏丹产科助产护士堵住宫口,同时听胎心,发现胎心仅仅只有90次/分钟(正常情况下胎心在140-160次/分),宫内胎儿严重缺氧,情况十分危急。情势已经不容急诊剖宫产手术,分秒的耽误都可能使得胎死宫内,臀位机转不良也可能导致宫颈撕裂大出血,臀围无法顺利分娩很可能危及产妇性命。胡剑教授当即立断,立即采取臀位牵引方法,尽快让胎儿脱离宫内危险环境。在客观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她只能因地制宜,用一块丝巾包裹胎儿身体进行臀位牵引,单薄瘦弱的胡大夫使尽全力旋转、牵拉,大声喊着"利兹"(当地土语用力的意思)鼓励产妇配合。

儿科医生李小权教授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立即做出判断:“臀围难产、胎心只有90次/分,臀牵即使成功,新生婴儿也很有可能在宫内严重缺氧后出现生后窒息”,需要在孩子尚未分娩前准备好一切必须的抢救设备。在中国医生们会预备辐射台用以保暖、吸痰器吸痰管吸痰、氧气和气囊加压给氧,以及喉镜和气管用来插管等,可是,苏丹医疗严重设备不足,匮乏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时间就是生命!援非医生与死神赛跑

当地医院一时难以找到无菌产包和手术巾,也顾不得找隔离衣保护自己,李小权教授穿着平日的工作服,从其他房间抱来了一只很大的氧气筒,连接上小儿面罩,在一张简易婴儿床上铺开一条家属的丝巾,心里紧张地祈祷着“千万不要窒息啊!”

胡剑教授成功地臀牵引分娩出婴儿,果然如李小权教授所料,新生儿全身松软如面条,脐带绕颈2周,没有呼吸,胡教授高喊: "快! 小权大夫,孩子没有呼吸,肌张力不行"。婴儿生命体征极其微弱,只有心跳,没有呼吸,没有肌张力,全身沾满胎粪,虽然两个中国医生都带着口罩,也能闻到孩子身上阵阵的粪味,但是“时间就是生命,顾不得片刻犹豫,稍有耽误患儿可能抢救失败死亡,即使成功也可能出现窒息后各种脏器的损伤,为孩子和家属带来无尽的身体和精神负担”。在沒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胡剑教授和李小权教授顾不得胎粪和血污可能对自己造成的感染(非洲传染病高发,孕产妇没有经行任何化验和检查),立即给孩子清理呼吸道,这里没有中国常用的吸痰管,仅用输液器剪断的40公分长塑料管,稍不注意胎儿气道的分泌物和口内胎粪就会进入吸痰医生嘴里。同时对婴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心外按压,粪臭味阵阵,但他们没有丝毫犹豫和顾虑,一口、两口、三口向婴儿口鼻内送气,一下、两下、三下按压心脏,出生后1分钟,眼看着患儿心率上升,自主呼吸逐渐恢复。

终于,孩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皮肤红了,四肢肌张力恢复了,婴儿复苏成功了,周围的苏丹医生和护士目睹这一惊险场面,产房内不约而同响起热烈的掌声,满身血污粪污的两位中国医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露出欣慰的笑容。虽然事后他们也曾担心自己可能被感染上疾病,但这是职责所在、使命使然,更是胸怀苏丹人民的大爱情怀。

“阿布什人民离不开中国医生,阿布什的孩子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孩子”

在条件如此简陋,情况危急的状况下,中国医生用娴熟的技术和大爱的精神、奉献的情怀,使新生儿和产妇都顺利脱险。产房内的苏丹医护人员和家属,向中国医生竖起了大姆指“塞尼杜克土了,过意思吉登",产房内的赞扬声此起彼伏。阿布什医院妇产科护士长拜杜拉说:“从中国医生身上不但能学习到医疗知识,更能看到中国人对苏丹的奉献精神,到现在,中国援苏丹47年了,阿布什人民离不开中国医生,阿布什的孩子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孩子。”

授人以鱼更需授人以渔

抢救结束后,两位中国医生趁热打铁,为现场护士示范教学“断脐"规范操作(苏丹护士平常把给孩子断脐留下的脐带当作裤带,这也许是苏丹当地很多儿童脐疝的一个原因之一),得到了苏丹医护人员的肯定和赞扬。这次成功抢救也许是一个好的契机,也使李小权教授和胡剑教授商定并暗下决心,为减少苏丹的新生儿窒息后死亡率和残疾发生率,决定从阿布欧舍医院开始,培训助产士和妇产科医师成功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

医疗援非,路漫情长。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展现的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更展示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崇高形象。他们用实际行动,架起了中非人民友谊的桥梁。(中国第34批援苏丹医疗队 郝孝盈 向毅)

没有辐射台,产床旁边只有一张破旧低矮的婴儿床,李小权教授跪在地上给孩子口对口人工呼吸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