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正文

就伞兵倒霉?飞行员跳伞就没事儿,为啥敌军见到伞兵就疯狂开火?

2020-10-27 11:27    

首先说明一点,伞兵和跳伞飞行员二者在性质上有根本上的不同。伞兵随身携带有武器装备,其跳伞的目的是进入目标地域伺机发起进攻,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而跳伞飞行员则是为了逃生,一般情况下是在交战中所驾驶飞机被击中,有机毁人亡的危险时,为了保命而采取的行动,飞机就是飞行员的武器,在飞机受到损毁而被迫跳伞时飞行员一般随身不携带武器装备,或是只有一些自卫枪支和求生装备,不具备强攻击性。

其实不能射杀跳伞飞行员的依据来源于《日内瓦公约》,《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截至1994年,共有187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方式成为《日内瓦公约》的缔约方。该公约被认为是国际主义人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约束战争和冲突状态下敌对双方行为规则的权威法律文件。

这是《日内瓦公约》中的相关部分内容。第一条内容是从遇险飞机降落的人,不得在降落时成为攻击目标。第二条指出从遇险飞机上伞降的人在降落到对方控制的领土内时,在成为攻击目标之前应有机会投降,除非他正在进行明显的敌对行动。第三条则明确表示空降兵不受本条款保护。这三条内容已充分解答了这一问题。

但是古往今来,在跳伞降落过程中被射杀的飞行员并不在少数。例如,2015年俄军苏-24战机在叙利亚执行打击恐怖分子任务时,被土耳其F-16战斗机击落,俄军两名飞行员跳伞逃生,在下伞降过程中其中一名领航员被土耳其武装分子用高射机枪射杀。

打个比方说,中国自古就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之说,是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自古‘两国相战,不斩来使’。于礼不当。”这也只是于礼不当而已,斩不斩全靠自觉了。1856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通州谈判时,英方派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清政府答应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在枝节问题上却是寸步不让,钦差大臣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说:“我不是中国的臣。”争辩许久,相持不下。最后巴夏礼拒不接受,扬长而去。清政府则将巴夏礼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作为人质。因此,英法联军迅速进军、兵临城下。皇帝仓皇出逃,圆明园落入联军之手。三日后,在武力逼迫下交还了人质,但仅有18名人质生还,其余全是尸骸,其中最惨的是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其尸体是七至八块,能不能理解为大卸八块。由此可见,在两军交战中公约也好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也罢,这些仅限于道德层面,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利刃PRINS)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