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财经 >正文

中国创投委胡芳日:中国寒冬进入去库存阶段

2020-10-27 12:33    

2018年12月7日,由中国投资协会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创投委”)指导,出类及出类研究院举办的“穿越寒冬·2018出类LP冬季论坛”,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酒店成功举办。政府引导基金、市场母基金、资产/财富管理机构、家族办公室、大学基金会等类型的80多家机构LP投资人,和20多家黑马型GP合伙人齐聚一堂,以“穿越寒冬”为主题,围绕“政府引导基金的新挑战和机遇”、“寒冬里如何追求财务回报”和“早中期机构的退出策略”等话题,进行了非常精彩的交流。

活动伊始,中国创投委专职副会长胡芳日作为开场嘉宾上台致辞。

以下为演讲实录,略有删减: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投资人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受邀参加今天的“穿越寒冬·2018出类LP冬季论坛”。主办方要我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发言致辞,在座的各位都是业内的精英,我虽然在协会工作很多年,对这个行业有一些了解,但是没有在座的各位了解得多。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感受,欢迎大家指正。

中国仍未形成符合行业特点的管理体制

创业投资作为一种支持创新创业的新型投资制度,被引入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虽然发展时间短,但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无论是数量还是管理的基金规模,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创投大国。这种急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现在我们的普遍感受可以用九个字概括,就是募资难、投资贵、退出慢。为什么是这样的格局呢?

第一,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符合创业投资发展特点的体制机制。

虽然近年来中国创投风生水起,但还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各种制度体系和创投生态环境还没有完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创投管理和发展体制还没有理顺,还是比较乱的。讲到体制建设,借这个机会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创投的管理体制到底是怎么样变迁的。

早在1984年,原国家科委就组织了一个关于“新技术革命和中国对策”的课题研究,这时候提出了发展创投的必要性,也借鉴台湾和香港,提出了“创业投资”这样一个概念。1985年的时候中共中央有一个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里面提到“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开始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探索发展创业投资。

到了90年代,原国家计委、后面是发改委,从金融支持实业发展的角度开始探索发展产业投资基金,1996年向国务院提出发展中国特色产业投资的建议。1997年在“科教兴国”战略的鼓舞下,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开始系统的研究创业投资体制建设的问题。1997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科委,原国家计委等七部委组织成立了“国家创业投资机制研究课题组”,开始对中国创业投资体制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原来单一部门到了多部门共同推动的阶段。

所以在2000年以后,特别到2003年,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了由十个部委共同参加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十部委起草小组”。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这个办法2005年发布,2006年三月正式实施。随后,国家发改委和各省级备案管理部门按照这个办法对创投开始管理,并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创投的建设。

正确认识创投本质,才能理顺创投机制

2013年,中编办出了一个关于私募股权管理的通知,从原来单部门的管理变成了双轮驱动。大家对基金、协会的管理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行业管理却涉及了很多部门,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管理机制?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值得创投研究从业者思考,我认为是对创投的认识,特别对创投概念的认识不统一。

创投到底是什么?我们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种认识上的不统一,导致了管理思路、监管方向出现差别。有人认为创投基金是一个金融产品,创投管理机构是一个金融机构,应该当作金融机构的监管;但也有人认为,创投是产业投资的方式,是实业投资,它不应该属于金融投资的范畴,也不能作为金融机构来监管,而要视为产业投资公司加以扶持。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所以我们知道,创投投资者的对象是创业企业,实际上就是实体投资。那么如果创投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是不是也能够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在国际上,一般不把创投基金作为金融机构来看待,这样才符合创业投资的本质特征。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的创投,只有搞清楚什么是创投,才可以营造一个优良的创投生态环境,理顺我们的创投金融体制。这种多部门参与的管理体制,导致创投发展不是很健康,最终出现供给的泡沫。我认为这个泡沫导致了现在库存的问题,是不是钱不够?钱是很多的。为什么我们市场投资贵,就是因为供给过多导致投资贵。为什么我们退出慢?就是因为我们投的太多了,可退出渠道就那么多。

当资本供过于求,就会导致估值虚高、投资贵

所以创投,投是基础,市场需要多大的创投资本,是与区域内创业企业对股权资本的需求相关的。如果需求低于供给,就会导致被投企业估值升高,导致投资贵的问题。

十年前,我统计过欧美发达国家的创投资本的供给,以十年来看,英国创投资本占GDP的资金大概在0.7%,美国大概是0.6%左右,欧盟大概是0.3%,最多的是以色列,占1.3%。中国2017年GDP是82万亿,如果参照美国的占比0.6%,我们合理的规模应该是在五千亿左右,如果参照以色列也是一万亿左右。

但实际情况是,根据我们的统计,到今年九月底,中国整个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达到7.52万亿,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我们对资本的需求多一些,但是不会多这么多。从发改委备案的数据看,1600只创投基金达到了5700亿的资产,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资本泡沫。所以说,资本寒冬只是一个去库存的阶段,现行情况下,行业出现结构上的调整在所难免。

我们表面上感觉业界普遍认为的资本寒冬来了,所以主办方今天的主题叫“穿越寒冬”,但这个寒冬我觉得比较难穿越,我们必须要慢慢的走过去。这个寒冬真的来了吗?我感觉还没有到,如果真正的来了就好办了,因为冬天来的,就意味着春天不远了。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