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 >心理 >正文

70%以上心血管病患者均伴有焦虑、抑郁,心理治疗不容忽视!

2020-10-28 14:33    

心脑血管疾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多发病于中老年人群体,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受寒冷天气的刺激,心脑血管疾病更加容易高发。然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大多以外科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为主。很多人却忽视了心理治疗。

专家指出,很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出现躯体病变以外,还存在很多精神、心理问题,即患者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了,但是症状并无明显改善。这就决定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需要兼顾两个方面,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治疗,全面的治疗心血管病。

临床发现,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和有效治疗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治疗效果将大大降低。相反,如果重视了精神心理的治疗,则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将近350万,占全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即每小时约有400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专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而精神心理因素是一大主因。“当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大的状态,或者情绪发生大的变化时,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特别是长时间处于某种情绪中不能自拔,就会对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精神心理因素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同时合并有精神心理问题,反之,精神心理问题也会明显加重和促进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这两类疾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合并精神心理问题有以下3种情况

1)心脑血管疾病继发精神障碍

产生原因:患者多为有过心脏病或脑卒中,经历过急救、手术的打击,加上患病以后身体的不适应,和对疾病的预后不了解,总是害怕不知道哪一天又要重新去看急诊,还会不会要再次做手术等的顾虑,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精神障碍相关的“心脑疾病症状”

以‘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就诊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抑郁、焦虑或躯体化障碍,但是误以为是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身体出现不舒服,结果到了医院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结果。

3)医源性的“情绪问题”

这一种是“吓出来的心脏病”,医源性的情绪问题。因为部分医务人员没有客观、中肯地评价病情和预后,有意或无意地加重了患者精神负担。或者因为缺乏沟通、交流的能力,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误解,结果出现各种精神心理的症状。”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心脑血管病与焦虑、抑郁的共病率越来越高。有研究资料显示:心脑血管病患者伴发抑郁和焦虑症高,分别为22.8%和70.9%,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专家强调,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医生不仅要盯着心脏和血管,还要注意其心理问题。不光要解决躯体性疾病,更要及时识别和有效治疗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预防心血管病

记住32字口诀

合理饮食远离三高

适当运动锻炼身体

心情愉悦心平气和

定期体检及早预防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