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要想心安稳,必须做踏实,揭秘历史上乾隆的做人之道

2020-10-28 21:32    

俗话说,要想心安稳,必须做踏实。乾隆在我少年时候的电视剧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乾隆做人法则,一则可以让自己人生成功的合阶越来越高,二则可以让左右明白做人之道,修身养性,少讲虚话,多办实事。乾隆做人格守三道:一重用人才,二制定章法,三体察民情。下面我就具体来谈谈,给大家参考一下吧。

1.要一竿子插到底。管人常常是需要气魄的,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是乾隆身上最震撼人的一种意念。因此,大臣们经常看到乾隆出手果敢、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一一大丈夫气概。请听他的豪言:非直捣巢穴,不足以示惩创”乾隆管人就有这种一子插到底的决心。乾隆做人有一种一竿子到底的气势,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水落石出,这显示出了他成大事的魄力和能力。

2.一生不能不败,但不能常败。做人不能畏惧失败,因为人生不可能都是一路顺风的,总有些曲折。“人生不能不败,但不能常败”—乾隆这句名言,是他历经各种险恶的真实体会。的确,挑战失败,是成功的开始。乾隆自己并不总是一个与成功同在的人,而是一个时刻敢于挑战失败的人,在失败中磨砺出了他沉稳刚毅的做人精神。

3.宽以待人,天下可在胸中。宽以待人是做人的基本方面,也是做人的学问。一个有高远之心的人,必定能宽以待人把天下装在胸中,而不为眼前小利所迷惑。从古到今,中国人讲了几千年的处世之道。如果以技巧而论,处世之智最无定论,同样的处世才智在此处有神奇之效,在彼处则可能适得其反;对此人可能是妙不可言,于彼人则可能一糟到底。问题在于身份、地位、时代、风俗、环境的差异。因而就做人处世而论,并不在交往的技巧,重要的是灵活的方法以及做人的品德,宽以待人,当为其一。乾隆做人处世确有高明之处,他能站在大处,要求自己宽厚待人,把天下放在胸中。

4.抓人才,重实绩,勤考核。做人要做善用人之人,做官这然。乾隆深知做人与用人之难,难在知人。仅凭一面之交只能获得粗印象,不妨制定考核人才的办法。乾隆认为才识平庸自守,是为官无能的表现。于是,乾隆采取了“考核人才,各取所长”的办法,并对考核人才制定了一套自己的办法。这也从另外一面说明:乾隆认为要做有用之人当在一个“才”字上下功夫,故他施行“用人三略”—抓人才、重实绩、勤考核。总之,乾隆通过各种方法,长期考核甄选,为清政府培养了一批能干的官僚。依靠着他们,乾隆朝达到了统治前期、中期的繁荣昌盛。从乾隆抓人才,重实绩,勤考核的“用人三略”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做有用之人的标准。

5.做人万不可器局太小。有些人做人办事心胸狭促,不能从长远看问题,不能从大处看人才,所以总会做一些小打小闹的事。这就是说做人气量太小,则不足以成大事。乾隆认为“做人万不可器局太小”,可见他希望做人器局要大,魄力要强。可以说,乾隆为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所做出的一系列举措是卓有成效的。他以“宽则得命”、“君臣相得则治”这一儒家政治观念为出发点,从皇室宗亲,到政府重臣、到八旗将领、降革官吏、知识文人,乾隆无一不涉及到,为了统治阶层的团结一心,几乎做到了面面俱到的地步。

这些宽大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平息了乾隆初期群臣对严猛政治的不满情绪,增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了满汉各阶层人士的通力合作,也使乾隆的政治威望直线上升,为他以后的统治奠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乾隆希望“做人万不可器局太小”,自有高明之处。

6.欺人等于自欺。做人不可欺人,欺人等于自欺。这个道理不用多说。在乾隆看来,欺人和自欺正是自败的原因之一,他在给臣下的御批中写了一句可圈可点的话:“欺人乃为自败”。所以乾隆一再强调做人不能有欺人心理。乾隆大动肝火,重惩有关人员。他不顾庆复的特殊身份,依法将他革职削爵,以贻误军机罪论斩。不过,考虑到庆复毕竟是勋戚世旧和皇考世宗任用的大臣,为了表示客气,只好赐其自尽。乾隆之所以有上述做法,就是因为他自己信奉为人不可欺人,否则就会制造不可设想的后果。乾隆的这种“戒欺”的做人原则,自有其理。

7.一辈子勤读好学,一辈子以学养生。做聪明人离不开勤读好学,以学养生,因为天资再高,也要求学;地位再高,也要尊师;饱读诗书且善求师者,才能具德具才。乾隆既让别人“宜慎勉,莫自满”,自己也做到了“宜慎勉,莫自满”,虽然他身为一国皇帝,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看待,大概惟有“学”才能“生,才能成为才智之人,这也是乾隆的做人之道,即一辈子勤读好学,一辈子以学养生。

乾隆以“勤读好学,以学养生”为做人的基本,这是对做人学问的大彻大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