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正文

为了回家,他们付出了生命与百年时光的代价

2020-10-30 05:57    

电影《流浪地球》算得上是过年期间,最火爆的话题之一。

很多人对那段贯穿始终的交通提示语情有独钟,但是走在离乡路上的我却被电影中“回家”的感情深深打动。

就算远隔千山万水,就算历经岁月轮回,就算付出生命的代价,都不能阻止我们回家的脚步。

回家,这股力量究竟有多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将陇右、河西的部队大量调往中原平叛,吐蕃军队乘虚而入,接连攻陷廓州、凉州、兰州、瓜州等地,最终集合重兵进犯河西最后的堡垒——沙州。

此时危在旦夕的沙州已陷入重围,与长安朝廷的联络也被切断。

刺史周鼎强打着精神,一面向回鹘求救,一面据城死守。

在城头苦战一年的沙州军民望穿了戈壁大漠,也没能等来任何援军的影子。

周鼎终于“鼎”不住了,精神崩溃的他提议毁城东归,说白了,就是要弃守而逃。

可是沙州百姓哪个愿意离开故土?

于是都知兵马使阎朝缢死周鼎自领州事,继续顽强抗击吐蕃。

781年,“粮械皆竭”的沙州再也坚持不住了,阎朝与吐蕃人相约“勿徙他境”后献城投降,此时,沙州已苦撑了十一年之久,沙州军民为了不离故土已然拼光了一切。

公元780年,有唐使途径垄右,当地唐民纷纷求见,其中一位散落在此的耄耋老兵对使者说:

“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

言罢两行浊泪夺眶而出,老人已是泣不成声。

然而“故乡”所蕴含的力量才仅仅显露了冰山一角。

吐蕃对河西唐民实施强行蕃化,要求他们左衽、辫发、纹身、说蕃语,

“羸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

成为亡国奴的唐民苦不堪言。

思念故国的唐民,每年祭祖时会悄悄穿上汉人服饰,东向恸哭之后再脱下汉服偷偷藏起。

每有长辈即将离世,他们总会反复叮嘱子孙绝不能忘记自己是大唐的子民。

后辈也会为先人穿上汉家衣冠入葬,以慰先人思归之望。

时光飞逝、日月轮转,公元840年后,吐蕃连年灾荒,继而爆发内乱。

而此消彼长,唐朝经过多年经营,渐渐恢复了实力,史称“大中之治”。

大中初年,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派兵收复陷于吐蕃的三州七关,而沙州首领张议潮也抓住时机密谋归唐。

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发动起义光复沙州,随即遣使分十队入京告捷。

陷于敌手六十七年的敦煌再度回到故国版图。

张议潮知道若待王师远来必定错失良机,于是未等到朝廷号令就自行整备兵马,又先后克复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

对他们来说,征途,就是归途。

至大中五年,除凉州外,沦陷近百年的河西之地复归大唐。

唐宣宗下诏大力褒奖张议潮和他的军队,在沙州设置军镇——归义军。

张议潮被册封了一大堆头衔,成为河西十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

公元861年,张议潮派兵七千克复凉州,河、湟之地终于完完整整地回家了。

“归义军”,这既是沙州军镇的名字,也是张议潮所率军队的名字。

普普通通的一个“归”字,寄托了几代人的沦陷之苦与思乡之痛,继而化作无穷的力量与刀枪,促使着我们伟大的先民不惜一切代价,踏上漫漫归家之路。

回家,就是这么艰难。

回家!就是这么简单!

《流浪地球》中的人们为了回家而展现出的伟大牺牲精神,早早就融在了我们华夏儿女的血液中。

而我们也定会将此精神传于后世,生生不息!

本文由本号战略合作伙伴“晶姐漫侃”创作,授权本号发布,侵权必究。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