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招聘,决定组织绩效

2020-11-01 17:51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入口关,入职后的很多管理不过是对已有的强化和发掘,决定组织成行的基因是在招聘前就已形成,从这个角度讲,组织绩效在招聘时就已经决定了。1、学历学校依然重要

名校背后的不仅是高考多了几分那么简单,可以从下课后学生的时间利用见分晓,哪些学校自习室灯光最后熄灭,我大学时发现通宵自习室经常被占座,自律更可能解释后天的成功。无论是政界、商界还是科学艺术界,校友排名依然可以看出学校学历的重要性,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和毕业生成长有关联,应该不是简单的分数。

招聘不是一个赌约,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或者说考验的成本很高,组织经不住风险折腾。谁都强调能力,但看得见的能力未必就是重要的,靠面试几分钟的判断而评价是危险的。工作更多的是一个概率的选择,当你无法确定结果时,大概率事件是你应该的选择,名校高学历是绩效的可能因素。初次见面,双方都是一个黑匣子,不要自以为很了解他人,你了解的永远只是冰山一角,更何况双方之间的信息信息偏好呢。

学校和学历本身就具有一个信号筛选功能,无论是“985”还是“双一流”高校(特别是本科阶段)以及高学历依然是招聘的一个优先来源,这点可以从知名企业的毕业生来源和公务员定向学校特招可以看出,很多高科技企业甚至和知名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战略,所以名校不仅仅是考了一个高分那么简单,系统的培训、思维训练和价值塑造更重要。

在几年的招聘和入职后的观察中,我发现不同学校的毕业生3-5年后在职业规划、工作业绩、个人成长、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著地区别。2、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面试应该更加关注内隐的特征,而不是用几分钟的判断甚至是偏好来评价一个人,个人和组织能去多远,过度而自信使你可能不相信自然的选择,特别是大范围的淘汰的结果。不要经常说“北大屠夫”的事,现在他已经做大做强了。

今天很多工作不过是过去的反映,是一个过程,连续的,很多年以后我们仍然可以从工作中判断过去,返现影响长久成功的依然是那些内内隐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会明显的改变,职业的历练不过是改变了外显得特征,但成功却是有内隐的特征决定的,虽然有时外显得特征也很重要。记得在一次学习会上,一位中层干部发言时说名校的毕业生也就那样,到公司连传真机都不会用,可以想象问题用多严重。

动机、自我认知、价值观、责任意识、学习能力等内隐的特征一直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我们的很多面试成了选秀比赛,评委觉得每个人都很优秀,但都说不出和岗位的契合度,我们招人来是要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而不是摆设。

评委应该具有高度的警觉和职业判断,“完美”的人是不可考虑的,第一轮排除,优点突出的人缺点也明显,发现人之所长并量才使用是评委的职责,不要把非岗位的不足作为评价标准。3、面试是双方的面试

大部分单位的面试成了人力资源部门的专责,更有甚者没有人对岗位有清晰的评价,对岗位的内外关系、职责内容、资格条件、业绩期望都是模糊的,需求部门或者人力资源部缺少对行业的深入洞察,对应聘者的成功经验难以鉴别,在此基础上的招聘是低效的,难以说得上成功。

招聘既是单位面试人才,也是人才面试单位。对于优秀的人才,更多的是后者,因为优秀的人才的稀缺性,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可选择较多,这种人才是很难找到的,或者说搜寻成本较高,于是就出下了猎头。

面试官是人才对单位的第一印象,所以我在外出招聘时都比较注意形象,倒不是说刻意,而是给别人以尊重。记得毕业时我所在的省的一个地方有一年到学校引进人才,我慎重的递上简历时,对方问了我一句“中国人民大学是不是211重点”,我当时就后悔了,这单位我也很关注,后续的发展也没有出我的意料。

普通的招聘很难以找到优秀的人才,整天在找工作跳槽的人,你很难说他有多优秀。我们缺的是那创造80%价值的20%,而不是人口。面试评委没培训、前期准备不充分、提问随意、过程散乱、岗位不清晰、不尊重他人等等都是人才对单位的面试,这样的单位很快就会形成口碑,成为各类人才的逃离带。

对人才价值的认识决定双方面试的契合度,是成本还是资本更显示一个组织的潜力。当初华为三倍市场工资的人才掠夺战略成就了今天的成功,甚至目前市场上的“薪酬由你决定,决不还价”招聘公告,无不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深化,其实我们都不懂人才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我们的方法去定义人才,更别谈几分钟的出炉面试。唯一能做的是坦诚沟通,真心对待,而不是那些策略技巧。忽悠是不可能成功的,你和人才的交流因该是分享一种情怀,构建一种价值理念,在组织的发展中让人才有获得感,永远不要奢望牺牲个人成就组织的壮举,就是那有这样的人。因为组织的成功不是依靠几个英雄是的人物,而是建立在科学的机制上。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