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精英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过犹不及!

2020-11-02 13:14    

我们生活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中,社会秩序在重建,政治秩序在重建。很多新兴中产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就会让孩子受“精英教育”:送孩子出国留学,让孩子在国外成长,甚至让已经工作的年轻人“脱产学习”,试图让孩子的层次能够“更上一层楼”。

那么什么是精英教育呢?其实精英教育的本意就是去帮助精英阶层培养家族合格的接班人,帮助富人的孩子脱离“纨绔子弟”的漩涡及标签。因此,精英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藉此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激发荣誉感和上进心。它们看重文学、历史、政治、心理、哲学等课程,并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力求让学生全面成长为社会金字塔尖的有力竞争者与备选者。但是精英教育的特点是高昂的学费,较长的学习时间,对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成绩的高要求,使得部分高收入职业的专业产生垄断性。这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尤其要警惕的。

那么我们现阶段实行的应试教育是不是就完美无缺呢?当然不是,每个人智力体力兴趣都不一样,让他们接受相同的教育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还是要进行一定的素质教育,去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人格,从而使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借着这股东风,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兴趣培训班,他们鼓吹所谓的“快乐学习”,试图引诱家长用培养孩子课外兴趣的方法来代替课堂教育,达到他们捞钱的目的。这种过度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很多家庭教育支出过大,家长间产生了攀比心态,从而破坏了家长教育价值观。家长将孩子当做产品孵化,同时也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在这种教育下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以及不健全的人生观,造成很多孩子用自己的后半生来修复童年的创伤,弥补童年的残缺。

其实无论是精英教育也好,应试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也罢,如果偏离了其本意,那就是“过犹不及了”。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一直努力让大家都达到“中庸”的境界。如果说教育就像在放羊,那孔子无疑就是最早的牧羊人。他事先给“羊群”画好了该走的路线,如果哪只羊往左跑偏了,他就拿“鞭子”往右赶一赶;如果哪只羊往右跑偏了,他就拿“鞭子”往左赶一赶。

大家可能听说过,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则故事。孔子有一天正闲坐着,子路风风火火地跑过来问他:“老师,有人建议我做一件事儿,这件事儿对百姓很有好处,我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赶忙制止他,说:“你爸爸和哥哥还都健在,你应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怎么能自作主张呢?”过了一会儿,冉有慢慢吞吞也走过来问他:“老师,有人建议我做一件事儿,这件事儿对百姓很有好处,我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毫不犹豫地说:“既然对百姓有好处,那你还等什么,赶紧去做呀!”

巧合的是,这两段对话都被公西华听见了,于是公西华大胆质问孔子:“子路和冉有的问题一模一样,老师你给的答案却完全不同。我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呀?请老师解释一下。”孔子耐心地分析道:“这两个问题当然没什么不同,但是问问题的人却有不同。子路这个人太急躁,做事太莽撞,恨不得把自己劈成两半,同时完成两份工作。所以我要劝他稳住性子,想好了再做。冉有这个人呢,性格比较柔弱,遇事畏缩不前,恨不得把自己裹在被子里,没人看见他才好。所以我才要鼓励他,大事面前不要犹犹豫豫,只要是对的就赶紧去做。这则故事很直白地反映了孔子“中庸”的教育思想,就是要不左不右,只走中间的阳光大道。

回到我们最开始提到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到底是该进行精英教育还是单纯的应试教育呢?其实无论什么形式的教育,都逃不开孔子提倡的走“中间”路线的教育,是因为中间路线就是最好的路线。孔子反对“过”,也不是因为“过”太好了,而是因为它太极端。“过”字除了“超过”以外,另一层意思就是“错误”,正如教育一样,如果走向极端,也会出现坏的结果。“中”的目的是为了“庸”,也就是适应百姓的日常生活,不偏执,不极端,不脱离现实,不陷入虚妄。另外,我们要做到“中庸”,却绝不能甘于平庸。孔子从来都鼓励大家树立远大的目标,他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只是提醒人们,无论目标多么远大,都要踏踏实实,从日常生活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脱离实际。放到现在来说就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开拓全球化的视野,培养独立的人格。

其实,关于教育的方式,一直是儒家学说一贯讨论的话题,我们如今所纠结的问题,在儒家的传世经典中,都有所提及。古典文献学者刘建立博士的《中国儒学迭代史》课程已在爱奇艺上线,通过这门课程,我们可以在儒家经典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让你在教育问题上,不再迷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