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娱乐 >电影 >正文

《无双》:神乎其神的反转结局,是致敬还是抄袭?

2020-11-02 19:09    

异常精彩的假币制造过程

导演对无数细节近乎病态式的高要求,让整个伪造和犯罪的过程非常夺人眼球。观众为什么会选择和喜欢看犯罪片,是因为好的这种类型片可以充满满足普通人的犯罪欲望,《无双》无疑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电影给出了很多关于美钞的科普,以及防伪技术的破解等信息,编剧将这些绘画之外的细节交代的明明白白。

比如说他们当时手上仅有凸版印刷机,仿制出来的美钞在内行人那里一眼就可以被识别出来。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凹版印刷机。

凹版印刷机一般都为政府所有,普通人根本没可能也没机会接触到。《无双》最厉害的一点就是,编剧随即就解释了团队的印刷机是怎么到手的。原来在苏东剧变之后,波兰政府有一批淘汰下来的之前印刷证券的印刷机,他们就在废品收购站将其收入囊中。

我们再来说说他们需要的另一项必要材料,也就是变色油墨。首批油墨是发哥通过火拼杀死了N个人抢来的,借由李问之口问出了观众也想问的问题:这批油墨用完了你要怎么办,再去杀人抢劫么?

紧接着,李问在金三角街头偶然发现了一辆变色车辆,然后回住处潜心研究。美钞上变色油墨的配方,和这个牌子车辆所用的变色油漆成分基本一致。同时,这个配方之前被用于美国航天器玻璃变色功能上,在淘汰以后被该品牌的汽车公司买去了专利。

从素材的采集到研发,整个过程都有理有据安排的非常合理。即便是最终人物反转再反转,这些细节是真实的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导演将这个犯罪的过程当作艺术品一样在打造,炫酷之余几处关键点又非常经得起推敲。

过界的“致敬”内容

看过《无双》后大呼片尾的反转amazing的观众,我猜测绝大多数没有看过电影《非常嫌疑犯》,因为《无双》绝大部分的反转出现在过这部电影中。《无双》中有个理论就是“任何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在很多观众看来就是编剧在为自己过界的致敬行为做开脱。

在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大多是主角在叙述的时候切入闪回,跟着主角的视角去回顾整个故事的经过。观众大多不会对主角复盘的真伪性做文章,这也就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内编剧和观众的一种默契,而《非常嫌疑犯》恰恰打破了这一陈规。

在细节的铺陈和最后反转的设置上,《无双》和《非常嫌疑犯》的雷同度之高让人不得不发出这份“致敬”是否有些过界了,套用画商在影片中对李问说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只需要一个梵高,第二个第三个…以及往后都是赝品。」

除此以外,影片中很多李问和发哥对峙的情节,也让观众提及了《搏击俱乐部》这部电影。根据编剧安排的最后反转,发哥这个角色根本不存在而李问就是画家,那么电影中发哥和李问的对峙又是什么呢?

由此,不少观众就想到了人格分裂这个理论,落魄画手和画家是李问的两个人格。

电影中有一场画面非常惊艳的戏,我个人觉得可以排入该电影Top3。

画家在客厅招待将军的手下,李问将刚研发出来的变色油墨泼在了玻璃隔断上。随着灯光一明一暗地照射,李问向画家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说李问就是画家,其不可能在接待将军一行人的同时,还有以上炫酷的操作,那么如此精彩的一幕就根本不存在了。

大家更别忘了,这场戏是李问和秀清见的第一面,李问泼墨的这个举动可以说是秀清对其一见钟情的瞬间。

在尖沙咀酒店内对峙的这场戏,我们看到的是李问和画家拿着枪互指。画家逼着李问杀掉画商带着阮文远走高飞,然后李问自然是不会原因伤及无辜。在剧情反转以后,与李问对峙的那个人变成了秀清,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个设置都会让观众感觉有些奇怪。

如果大家细心去挖掘的话不难发现,编剧在很多时候都是把秀清这个角色当作堵bug的神器。除了要成为阮文这个角色的替身以外,还要去为最后反转时很多说不通的剧情擦屁股。这样一想,真应该给秀清这个角色颁一个「最佳救火员」奖章啊。

(未完待续)

喜欢影视剧、美食和旅行的天秤座80后妹纸,喜欢一切新奇温暖的事物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