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中国 >正文

【功勋远望】“走出国门”的第一声汽笛

2020-11-03 20:45    

远望2号船举行下水仪式。

中国网军事4月30日讯(通讯员亓创 高超)从江滩芦苇荡走来,船行万里、挺进大洋,41年前,远望人以非凡勇气拉响了“走出国门”的第一声汽笛,向世界宣告中国海上测控力量的新担当。近代中国沉寂了几个世纪的大洋梦,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变得原来越清晰。‍

“远望”诞生

一个划时代的决策,承载一个划时代的梦想,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把深邃的战略眼光投向太空。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决策: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和地球同步卫星。

1965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13、14次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研制中国自己的航天远洋测量船”方案正式提上日程,并于1967年命名为“718工程”。

党的一声召唤,远望儿女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长江之滨。1975年4月8日,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筹建指挥部正式成立,8月初,指挥部谢玉明等11人赴江南厂参加测量船研制、建造、使用三结合工作。

来到船厂,他们扑在建造一线,跟踪建设全过程,先后发现并解决测量船主锅炉质量不达标、动力装置分舱不合理、主体焊接合格率不高等百余项重大设备问题,并拟制呈报多份质量检验报告,他们还主动提出在主汽轮机装船前进行减速器海上低速磨合试验等多项申请,既保证机组质量又测定安全操纵管理数据,通过不懈努力,确保船舶建造各项指标始终达到合格标准。

建造航天测量船迫在眉睫,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了社会物资匮乏、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薄弱等重重困难。1976年4月,在708所基本完成测量船船体设计出图的时候,江南厂已做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于9月投料开工,仅用半年多时间,两艘万吨级巨轮就先后登上船台。

远望2号船由六大系统组成,装有2000多台套常规机电设备和1000多台套精密机械、电子、光学、无线电测量设备,具有雷达、光学测量,微波、超短波综合遥测,实时数据处理、参数显示,远距离通信、数据传输,气象预测预报等多种功能,尤其是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一批高精度的测控设备,主要技术性能接近苏美70年代的水平。

在全国十几个部委、24个省市、1180个单位共几十万人的通力合作下,代表我国造船、电子工业和航天事业发展水平的两艘测量船,于1977年8月、10月在江南造船厂先后建成下水。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横空出世,开启了远望人追梦深蓝的光辉篇章。

远望2号船下水。

“远望”命名

两艘“姊妹测量船”原定取名“东海号”、“北海号”,却发现与交通部远洋运输公司的船舶重名。

当时钱学森、张爱萍都在上海,究竟叫什么名字好?钱学森首先想到了毛主席的一段诗,“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便提议说能不能叫“五洋九天”。咱们的测量船跟踪卫星就好比“九天揽月”,到大洋打捞数据舱,这不就是“五洋捉鳖”吗,所以一个叫“九天”、一个叫“五洋”,行不行?

会场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有人认为,将来国家还要建造更多测量船,承担“九天揽月”重任,只是“捉鳖”就不大好听了。大家又陷入沉思。

这时候,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将军突然想起毛主席手书叶剑英元帅的一首诗:《远望》。

1965年8月,中央在大连棒槌岛召开会议,有感于当时国际上的反华浪潮,叶剑英元帅写了一首《七律·望远》:“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飘渺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叶剑英将诗作送给毛主席,请主席斧正。毛主席看后大为赞赏,且挥笔将题目由原来的《望远》改为《远望》,突出了“望”的主体风韵,读起来也更响亮动听,其他一字未动,并推荐到《光明日报》副刊发表。后来,叶帅将此诗收入诗集,并将之命名为《远望集》。

张爱萍将军问大家:能不能叫“远望”,这个含义很好,而且“远望1、2、3、4、5、6……”,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他的话音刚落,钱学森马上拍手叫好,大家也纷纷表示赞同。

1977年9月,两艘测量船以毛主席手书、叶剑英元帅的七律诗《远望》命名,正式更名为“远望1号”、“远望2号”。

首航太平洋

1980年5月1日,一声汽笛响彻江畔,远望人梦起深蓝。远望1号、2号和海军、国家海洋局的16艘舰船、4架直升机组成海上测量船编队,奔赴远离本土8000多公里的南太平洋预定试验海域。这是迈向深蓝的首次出征,更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壮丽行动。

首航太平洋,船员们举行向祖国再见仪式。

船队从离开祖国到抵达测量海域,短短十几天,经历春、夏、秋季节;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3个气候带和东9、东10、东11三个时区。当时,远望号船上90%以上的船员没有出过远海,巨浪来袭,有的船员用绳子把自己绑在岗位上,再摇再晃,但求稳守岗位;晕船最严重的同志,连喝水都会吐,甚至连胆汁都吐出来了,却依然咬牙坚持;船上组织每个部门开座谈会,鼓舞同志们用勇气、靠毅力去战胜晕船。就这样,他们边晕船边工作,终于等到了任务来临的那一刻。

5月18日上午10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穿越千山万水,飞向目标海域。

火箭飞行30分钟后,远望2号船西北上空的云端里,“嗖”地飞出一个亮点,越来越亮,似火红的流星眨眼从船的右舷上空划过。

短短几十秒内,远望2号船180雷达和遥测设备及时发现目标,雷达系统负责人徐更兴科学组织,做到了对飞行目标早发现、稳跟踪,取得了从目标出地平线到数据舱落水的全弧段跟踪优异成绩。远望2号船技师王晓德所编制的实时程序,准确引导测量设备捕获目标,记录数据完整有效,预想的四种情况和三种应急手段以及海事卫星接收处理方案,在任务中发挥巨大作用。

远望2号船在陌生海域探索新航路。

数据舱准确溅落在预定洋面上,掀起近百米的冲天水柱。约2分钟后,航测直升机在测量船队的精确引导下,迅速发现了数据舱染色海域,并两次飞跃上空进行拍摄。落点测量均方误差仅有300多米。潜水员工作5份20秒,从打捞直升机接近目标到潜水员打捞完毕,仅用时14分钟。

中国首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的消息,惊动了全球。英雄的远望号测量船队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实现了我国海上测量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以此为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远程运载火箭,第四个拥有航天远洋跟踪测量能力的国家。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