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这些人动动嘴皮就能改变天下大势,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打遍天下

2020-11-04 11:55    

东周,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

那么,东周时期最热门的职业是什么?

说客!动动嘴皮子就能改变天下大势,凭三寸不烂之舌将对手诓入自己设计的思维迷宫中,这是多少说客梦寐以求的场景啊。

当然,想成为一名说客,需要非常广阔的知识面,既要对政治、军事、文化有着充分的认识,还有懂历史、懂杂学,懂心理学。一个成功的说客靠红口白牙位极人臣,也有失败的说客被愤怒的诸侯处以极刑,身首异处。

可惜的是,我们无法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找到“说客列传”,可能是因为这行业太热门,出色的说客如同过江之鲫,没有办法通过一篇短短的列传全部收录,所以,只能将他们的事迹零散地安排在其他篇章中了。

苏秦、张仪、范雎、毛遂,这些知名说客的故事我们听得多了,今天笔者不妨给大家带来两个声名不显的说客:游腾和胡衍。

《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秦武王赶走了张仪,任命樗里子和甘茂为左右相国。两位宰相一文一武,兵分两路,甘茂率军远征韩国,攻陷宣阳。樗里子则以车百乘来到周朝,周天子受宠若惊,让周朝士兵夹道相迎。

这件事惹恼了楚王,楚王觉得周天子拿秦国太当回事了,反而冷落了楚国。所以,为了安抚楚王,周天子派游腾作为说客,前往楚国游说。

见到楚王后,游腾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早年晋国公卿智伯讨伐仇犹,先是派出了大量战车和骑兵,随后,又派出更多的步卒,一举将仇犹歼灭。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完全是因为仇犹毫无防备啊。而齐桓公远征蔡国时,打着进攻楚国的名义,实则出兵蔡国,毫无防备的蔡国随即覆灭。

如今,秦国强盛,犹如虎狼,秦相樗里子带着一百辆战车打着朝拜的幌子来到周国,天子吸纳了仇犹和蔡国覆灭的教训,这才派士兵夹道相迎。且看周天子的安排,长戟兵列阵在前,弓兵站在阵后,名义上是迎接樗里子,实际上,是在防备他。周天子非常担心自己的国家,唯恐亡国会让您感到困扰。”

最终,这一席话说得楚王非常高兴,不再追究周天子礼迎秦相。可以说,这场游说灵活运用了两个说客的“惯用套路”:

一是借喻,这是每个说客们最擅长的谈话方式,能够让对方脱离自己的认知,进入到完全陌生的、无法理解的现实中,就像一个接受新生事物的孩子一样。那么,说客该如何让对方接受陌生的知识呢?设喻,借助真实发生过的典故,以此类推当下发生的情况。

二是换位思考,每个说客都是心理学家,游腾也不例外。游腾抓住了楚王的心理,并告诉他,周天子对樗里子夹道相迎其实是一种防御手段,周天子对于秦国的态度,恰恰说明周秦之间的关系紧张。此前楚王觉得周天子对樗里子礼遇是出自对秦国的敬意,现在明白了其实两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当然非常高兴。

游腾巧妙地运用楚王争强好胜的心理,对症下药,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秦昭王继位后,樗里子讨伐蒲地,蒲地非常担忧,请来胡衍游说樗里子。

两人见面后,胡衍说道:“你攻打蒲地是为了自己的祖国,还是为了魏国呢?若你攻陷蒲地,对于秦国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对于魏国来说倒是一件大好事。”胡衍的第一句话就抓住了重点:秦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吗?如果进攻蒲地反而会让魏国得利,这场战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随后,胡衍才开始阐述秦国攻蒲地的利害关系:

“卫、蒲两地互为唇齿,今天秦国讨伐蒲地,蒲地肯定会依附于魏国,而卫地也会跟随蒲地投靠魏国。而魏国之所以不如秦国,完全是因为土地没有秦国辽阔,兵员没有秦国多。蒲地与卫地依附魏国,魏国肯定会变得强大。试想若魏国变得强大,会不会将早年秦国占据的西河土地夺回来呢?如果秦王听说你讨伐蒲地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恐怕会加罪与你。”

胡衍的巧妙之处在于,他最后将利害关系转移到樗里子本人身上,得出:秦进攻蒲地使魏得利,最终的受害人却是樗里子的结论。

生而为人,谁没有一点私心呢?使自己获罪的事樗里子不想做,也不敢做。这种顺势推导最终得到骇人结论的辩论方式也被称作归谬法,算是胡衍的“独门绝技”。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胡衍对于局势的准确分析,如果说客对形势一窍不通,一切想法都是空谈。

其实,东周时期这些说客本身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他们则需要在君王的支持之下实现自己的抱负,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扶持。一个好的说客也是一个好的政客和杰出的外交家,在各项水平不发达的年代里,仅靠一张嘴他们就能打遍天下。

可以说,这样的智谋和胆识,在当时,可谓是正儿八经的硬通货。

参考资料:

【《战国策》、《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