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正文

零下40度,战士脱下衣服强渡松花江:人衣分离有啥好处?

2020-11-05 00:24    

作者:李金钖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看过《大决战:辽沈战役》的读者,或许对某个片段有些印象:在冰天雪地的佛晓,我军渡过一条大江的时候,官兵都脱下了衣服,光着身子过江。

我军当时为啥要光着身子过江呢?过江时又遇到了什么事?

(一)解放军回师江北,杜聿明开闸放水

“四野”还叫“东北民主联军”的时候,连续“两下江南”,完全打乱了敌人的部署。蒋军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又用起了抗日时坑人的招数——水淹。

抗日时期的花园口决堤造成千里黄泛区,而在东北他们打开了小丰满水电站的水闸,妄图断我军后路,将我军聚歼于松花江的南岸。

杜聿明在打开水闸的同时,还拼凑了6个师的兵力从南边压了过来。我军的构想,是在洪水到来之前回师江北。

部队基本是在和时间赛跑,需要一边战斗一边强行军,没有休息,也没有吃饭,精疲力竭中又饥又渴。有的战士一边跑,一边顺手抓起雪团塞进嘴。

终于,松花江到了。

(二)江宽水急风凛冽,脱下衣服强过江

此时,谁也不可能不紧张。

松花江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模样,原来的冰层不见了。洪水卷着冰块,在3里多宽的江面上冲击而下、泻荡千里。喧腾的急流与冰寒的空气交织出浑浑茫茫的雾气,冰块撞击的炸裂声和断断续续的人喧马嘶不时从传来。

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啊,冻土比钢铁还硬,一镐下去能把镐给蹦回来;积雪堆在一起灌上水,再经寒风一吹,子弹都打不透;枪栓经常冻得拉不开来,逼急了只能用尿把它烫开;有的战士流了大清鼻涕不敢擦,因为怕把鼻子从脸上搽下来

……这种严寒环境下,没有坚强的意志是撑不下去的。

现在,战士们又遇到了过江的难题。寒风一吹,棉衣、眉毛、胡子上都结了厚厚一层冰霜,看上去一个个变成微微颤动的雪人。

而且时间也不宽裕,敌先头部队已经和我军后卫交上了火,炮弹掠空而过,在江中心爆炸。必须尽快过江!指战员指挥战士赶快脱掉棉衣,收给行装过江。

在如此寒冷的天气下过江,谁都想一鼓作气地冲过去。可是一下水,一股寒气就顺着大腿吞噬了全身,要知道大家当时又饥饿又疲惫,怎么受得了这样的寒冷?

战士们都互相鼓励着:“谁能趟过去谁就是英雄!”“过江就是胜利!”

大家虽然都将棉衣高举过头顶,可随着渐渐深下去的水面,头顶的棉衣被浪花溅湿了。寒风也不忘跑过来凑热闹,将已经冰透的人吹得麻木。谁一张口,风就像一团棉花一样塞进来,呛得人直咳嗽。有些战士脚底不稳,身不由己地向下游漂去。

指战员赶忙把大家都集中在一起,以班为单位,抓住绑腿前进。体格强壮的,用枪托、刺刀拨开浮冰,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躬着腰,顶着风,跟在后面。大家都明白,光靠一股猛劲是冲不过去的,所以只好咬紧牙关一声不吭,使尽全身的力量一步一步地朝前趟。

越近江心,水流越急,风也越大。磨盘大的冰块不时地冲过来,大家忙着用枪托连敲带拨,弄得远远的。

忽然,上游飘来一块非常宽的冰排,离得最近的一个班躲也处躲。由于互相拽着绑腿,谁也跑不开,全班瞬间被撞倒。连、排长急得高呼“解开绑腿,避开冰块分散走。”大家拉起被撞进水里的战友,一个搀扶一个艰难地继续前进,浸水的棉衣经过冷风一吹冻成了冰疙瘩。

(三)党员组成人墙,战士帮伤员忙

就这样,在1500多米宽的江面走了一个多小时,仍然看不到对岸。不断有人被激流带走,这也就罢了,追兵的炮弹还不时打过来。

随着火光一闪,一股水柱便拔江而起。干部一边催促战士抓紧时间过江,一边组织党员组成人墙。

党员马上从前后左右聚拢到上游方向,手拉手排成一条直线挡着漂过来的冰块,让战士们安然通过。

行动自如的人过江尚且艰难,就更不要提那些伤员了。伤员都躺在大车上,由驴子拉过去。可是偌大的驴车在湍急的江水和不时袭来的冰块中更加不稳,不时有驴车在江中倾覆。

大家虽然身体已经疲劳不堪,被冻得寸步难行,但谁也不用指挥,该上前拉驴的拉驴、抬车的抬车、背伤员的背伤员、捡行李的捡行李。

在这样的互相帮助下,我军艰难地渡过了松花江。

(四)为什么非要脱衣过江?

关于脱衣服过江,原因主要有两点:如果穿着衣服过江的话,在这样的极寒天气下会造成很大的牺牲。一则棉衣吸水会变重,成为过江时的负担,那么很多人难以坚持到过江;二则即使成功过江,全身湿透的棉衣与寒风配合几下就能把人吹成冰坨。

所以,

虽然过江时棉衣也会被打湿,可是人、衣分离,到了岸上再穿衣服,麻木的四肢会逐渐恢复知觉。

即使这样,寒冷、疲劳还是会一起袭来,双腿像被铁链捆住一样迈不开了。很多人都想坐下来休息一下。此时最累的便是连长,他得拿着小棍敲打着想坐下休息的战士。因为一旦坐下就别想再起来了。

过江后不久,趁着敌人6个师的追兵还没有形成集中优势,我军马上开始了第三次下江南的战役。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