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国际 >正文

欧盟的“潜规则”,你知道多少?

2020-11-05 03:01    

随着近些年来中欧之间越来越频繁的互动和交往,欧盟已经越来越为中国人所熟知。欧盟从二战后到今天也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然而如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圈子一样,存在时间越长,规矩就越多,久而久之就会有所谓的“潜规则”。

欧委会门口。

那么欧盟这看似复杂机制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我们不妨从刚刚过去的欧洲大选说起。此次大选,简单来说就是每个成员国的不同选区选代表当地的欧洲议员,之后根据选举的结果分配欧洲议会内部的席位,大党团之间联合组成多数联盟,从而共同推选出下一届欧委会主席。

在此我们到不细究选举结果,毕竟我们最关心的是未来。需要问的是选举的结果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欧盟未来的决策呢?

下一届欧委会主席竞选人。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欧盟整体的决策机制以及议会在其中的“显性”和“隐性”角色有深刻的认知。

首先,关于欧盟整体的决策机制,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可以一目了然:欧盟三大机构(欧委会、欧盟理事会以及欧洲议会)其实就如同是一家子的三个人,欧委会是貌似可以决定一切的妻子,理事会是内心打着自己小算盘的丈夫,而欧洲议会则是在一旁软硬兼施的婆婆。其次,关于欧盟的讨论至此大部分都聚焦在貌似的权力中枢欧委会以及代表各国利益的欧盟理事会,而忽略了欧洲议会的在这背后的牵制作用。大部分人对于欧洲议会一般的理解止步于书面描述,也就是其“显性”角色:一个打了折的议会。因为一般代议制民主体制国家的议会,都拥有立法提案的权利,可它没有,只能投个票表个态。抱有这样认识的人可谓不在少数,甚至很多在布鲁塞尔工作多年的人也会有这样的一种解读。

然而,这实则是一种误读,而这种误读很可能会导致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团体甚至个人对于整个欧盟公共关系事务的把握出现误判。这背后的错误在于把整个欧盟决策机制过于书面化了,忽略了欧盟决策的根本原则——动态平衡原则。也就是欧盟的政治“潜规则”的核心,即:80%甚至以上的立法工作并不是在局外人所能看到的读到的立法程序开启之后进行的,而都是在立法提案未公布之前就已经开展了的。

欧盟三大主要机构

怎么样进一步理解呢?说白了,欧盟决策不是一个单向由A到B再到C的过程,而是一个ABCDEF等多点循序往复的过程。再说白一点儿,就好像一家人在一起住,总知道彼此的大概的底线,就算再怎么异想天开,也不能整天冒着被别人白眼的风险硬提要求。而且彼此间不断在大小事情上磨合,也有了一定的默契。这时候一个外人如果想要对这个家庭的决策施加影响力,比如劝他们贷款买房,必然不能只做一个人的工作,而要做三个人的工作。而且还得进行长期的铺垫,才有可能成功说服对方。这便是西方政治决策中最重要的游说环节。

试举一例,欧盟委员会是在2018年5月提出《关于2021年起一次性塑料品禁令》,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也都在今年3月份之前完成了投票,通过了法案。但大部分的机构间以及机构与各利益攸关方的协商、游说都是从2016年便开始了的。换句话说,但从游说活动来看,影响一个政策的时间是在其发布前2-3年开始的。

每天集聚于布鲁塞尔的各大游说团体。

好了,说到这里,不妨要问,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在政界,常说的一句话是“认知即真相”(Perception is reality)。常常出入布鲁塞尔和华盛顿这样的世界政治中心的人知道,政治存在的意义并非创造价值,而是构建“真相”(construction of truth)。而真相的构建就需要一个“公共平台”(public space)。而这也正是笔者前文所提及议会的“隐性”作用,也是它真正的价值。欧洲议会号称是全世界最开放的公共平台:无论你是欧盟支持者、反对者,无论你是学识渊博的教授还是大字不识的文盲,无论你来自友邦还是对立方,都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也正因此,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来自全欧盟,乃至全世界的声音。这些言论(discourses)集聚于此并且彼此间产生碰撞,形成新的认知(perception),得以放大和传播,变成了真相(reality)。

“认知即真相。”

对于精于此道的人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平台,不但可以将意识形态进行巧妙的包装,并且透过议会这个进行横向散播到不同的政党,还可以透过不同党派、不同的国家、不同委员会之间进行纵向传播,从而“渗透”到欧盟其它的两大机构中,最后形成一种“政治回声室”效应(political echo chamber effect),从而建立起一种政治共识(political consensus)(如下图)。

外部视角看欧盟决策。

内部视角看欧盟决策。

在此笔者仅试举一例,以说明近年来美国的外资审查制度如何一步步影响欧盟政策的。早在2014年,上一届欧洲议会大选结束之后,布鲁塞尔就开始出现对于欧盟是否在当今自由主义贸易框架下吃亏了的讨论。

此后有很多国际以及美国贸易专家开始通过不同的渠道对不同的政党以及议会议员进行深度的游说,还会拿出《外国投资方审查现代化法案》(CFIUS)与欧盟当时的投资制度进行对比,并且做出了很多假设性的预测,将欧盟对外贸易顺逆差、贸易垄断、国家安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连接。

“真相”的渗透。

这样的言论在欧洲议会一度甚嚣尘上,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自由党派还是极端党派都在不断对这样的认知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的传播,最终逐渐形成了跨党派间的共识——“欧洲人too young too simple,吃大亏了!”此后这样的共识也不断渗透到了其它机构中去。

两年之后,我们看到的结果便是:从2017年开始,欧盟明显开始借鉴美国的投资监管方式,各国也纷纷在此后加紧出台了审查和干预的方式;2018年,欧盟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公平竞争(fair competition)与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的问题上;2019年2月14日,欧洲议会更是以500票赞成,49票反对,56票弃权的压倒性结果通过了《构建欧盟新投资审查制度的决议》。以此可见在过去的五年,美国化的贸易视角是如何成功的塑造了欧盟对外贸易关系的认知,并且影响了它的外交政策。

欧盟政策出台具有滞后性,但是经过充分讨论的政策往往战略决心更加坚决,这种“谋定而后动”的逻辑和国内视角看到的“谋而不定”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也正因为此,身处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的我们需要更清楚的认识到这些游戏规则,伺机而动,才能掌握游戏的节奏。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