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新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怎么写?用“积点原理”轻松解决思辨问题!

2020-11-05 06:03    

作者:飞鱼高中教育

曾经红极一时的“文化作文”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远去,传统的“材料作文”虽然还占据着一定江山,但是,自从2015年“任务驱动型作文”问世以来,“任务驱动型作文”备受青睐,高考战场作文的天地愈发有被“任务驱动型作文”一统天下的趋势。

“任务驱动型作文”区别于传统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构思方面更侧重于思维的“思辨性”。本文就是专门探讨解决作文“思辨性构思”的问题,希望对即将参考的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一、何谓“积点原理”?

面对一切外部客观世界,人的认知总会出现以下特点:

有人出于认真观察或思考,第一个站出来对某事物提出“认知结论”,这是“最原始看法”,我们称之为“原点”;

在“最原始看法”流行之后不久,一定会有第二个人站出来发表“第二个认知结论”,这“第二个认知结论”一定是与“最原始看法”针锋相对,我们称之为“对点”;

在“原点”诞生之后就会诞生“对点”,在“对点”诞生之后,便一定有第三个人站出来对“最原始看法”和“第二个认知结论”发表“调和性结论”,我们把这个“调和性结论”称之为“积点”。

我们把这种由“原点”到“对点”,由“对点”到“积点”的思维模型,称之为“积点原理”。

二、“积点原理”的运用

“积点原理”是一种思维模型,这种思维模型一共包括三个要素:原点,对点和积点。

“原点思维”即最早发出认知结论的“最原始看法”,由于是“最早”,所以它的结论并不要求“一定正确”。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最早”,也就是“第一”。当人们还没有形成对某事物的认知时,它作为“最原始看法”一旦被发布出来,将起到“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

“对点思维”是相对于“原点思维”而诞生的一种思维,它是在“最原始看法”被发表之后,思考者站到“原点思维”的对立面,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这种思维的积极意义在于:彰显了思维的“思辨性”,让认知进一步接近“真理”。

“积点思维”是对“原点思维”和“对点思维”采取的一种“调和性手段”,它可以既指出两者的优点和正确,又指出两者的不足和缺点。它是分别借鉴吸收了“原点思维”和“对点思维”的第三种思维,它的意义在于做出“判决式”的观点。

三、举例分析

1.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2.梳理:

“原点思维”:

认可用“发红包”的形式督促学习(老师和学生)。

“对点思维”:

反对用“发红包”的形式引导上课(家长)。

“积点思维”:

(需要考生去“调和”双方观点)

3.分析:

这个题目,如果考生简单的站队“原点思维”或“对点思维”,都是不恰当的。

如果我们坚持认为“原点思维”十分正确,那么,家长的质疑难度没有道理吗?家长的观点足够对“原点思维”产生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冲击。

如果我们坚持认为“对点思维”十分正确,那么,老师的做法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效果?这说明老师的做法能够产生积极作用,而家长的质疑则过于敏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能够很容易地运用“积点思维”来构思:

用“发红包”的形式督促学生学习可谓“创意十足”,老师们在新时代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是要用“创新思维”来解决“解难杂症”;

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也必然要讲究“度的把握”,不能为了追求新鲜而忽略内涵,更不能让教育充满“臭铜气息”,违背教育的初衷!

四、勾勒提纲

题目一:《教书育人应与时俱进出“新招”》

总论:教书育人应与时俱进,常出“新招”

提出问题:如何改变课堂氛围沉闷,学生逃课旷课现象?如果进一步督促和引导学生学习?

分论:

1.焦老师上课“出奇招”,效果明显。

2.把传统的上课行为和流行“发红包”的时髦行为结合起来,其本质是在思考如何让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的问题。

3.采用“发红包”等新的鼓励形式时,务必把握好“度”,不能让课堂充满“臭铜气息”,更不能产生新的腐败问题。

结论: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家长们把学生交给老师,就应该信任老师。而老师则应该用自己的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题目二:《决不能让“红包”侵蚀课堂,让教育变得功利》

总论:决不能让“红包”侵蚀课堂,让教育变得功利

提出问题(相同):如何改变课堂氛围沉闷,学生逃课旷课现象?如果进一步督促和引导学生学习?

分论:

1.焦老师上课“出奇招”,效果明显。(相同)

2.用“发红包”的形式来“引诱”学生上课,其本质是“金钱教育”,“功利教育”。

3.当学校还仍然是学生的一片净土时,请换课堂一个“质朴”;不能让金钱腐蚀掉教育的最后一片净土。

结论:

教育是促进学生拥有“健康人格”的事业,而教师则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领地决不能让充满“臭铜气息”的污浊空气毒害并损毁“健康人格”之形成!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