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高考前,家长最该说和最不能说的6句话,只有10%的家长做对了

2020-11-05 06:09    

然而,面临大考倒计时,不论家长还是考生多多少少都会陷入考前焦虑。此时,做家长的往往出于好意和关怀,对孩子有意无意地进行一些询问。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临考前是考生神经最敏感、脆弱的阶段,不管平时心理素质多好的孩子,难免都会有一些焦虑。因此,此时家长本来出于好意关怀的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给孩子造成适得其反的负面影响,结果帮了倒忙。那么高考最后5天,家长有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万万不能讲呢?

致命“蠢话1”:复习的怎么样啦?还有没弄懂的知识吗?

这句话是大多数家长考前“出镜率最高”的询问。作为家长这样询问,无非是想让考生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我准备好了,放心吧”。

但是,作为考生在考试之前当听到家长“复习得怎样”类似关怀的时候,不论是平时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成绩普通的孩子,一方面他们难免会产生焦虑——他们难免心理暗示“我是否真的复习好了?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涉及到?”;另一方面,面对这样的“关怀”,他会认为这是家长在向自己“要高考必胜的承诺”,无形增加了孩子的思想、心理负担。

聪明家长的说法:“你复习得真是用心,辛苦了,别累着了”。

可见,考前询问考生的复习情况,往往是制造焦虑,一定会影响孩子发挥的状态。因此,科学的处理方式不是“询问复习情况”,而是肯定孩子的努力——聪明的家长往往会说“复习得真是用心,辛苦了,别累着了”。如此方式的鼓励,既可以令孩子感到被认可,同时不会有“高考必胜的承诺风险”,从而让孩子做到轻装上阵!

致命“蠢话2”:考试的时候,千万别忘了XX知识点!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让孩子复习的万无一失,会在临考前反复嘱咐考生平时易错或忽视的知识点。这种出发点和做法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不注意语言措辞,也会给孩子带来以下负面影响:一方面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其次,会导致孩子在临场时可能会特别在意你提醒过他的东西,反而会忽略重要的知识点。

聪明家长的说法:“考前一定要把做过的、基础的再看一遍,同时要全面过一遍,不要重点看某一个知识点”。

因为经过高考临场实践观察发现:考前考生看过什么,考场上就会更多地用到什么。比如语文,10个素材,孩子考前看了5个,他到了考场上就会更倾向于那5个。因此,考前与其“片面重点复习,不如全面迅速过一遍”,真正的重点复习应该放在平时而非临考。

致命“蠢话3”:不要紧张,实在不行考上XX大学也行

不少家长考前会给老师和媒体反馈:“我家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其实我们给他说了,不要紧张,就算考不上一本xx重点大学,考个xx大学也行。”

很多家长会误认为自己这句话是在帮孩子减压,其实不然!因为在心理暗示作用的影响下:临考之前,你越想让考生降低目标,他反而会越会在意目标。此外,家长的这些言辞往往还会容易让孩子产生“不被信任”的感觉。

聪明家长的说法:“孩子,你坚持了这一年真是不容易,咱们能坚到今天就是胜利”。

从应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考生所有的紧张都是源自“目标的未知”——不知道自己能否实现预期的高考目标。

因此,此时如果想科学地给孩子减压,不是降低目标和心理预期,而是根本不要再提目标。因为“忘记目标、摒弃功利心”才是考前给孩子最好的减压方式。如此做法,会把孩子的注意力由结果转向了过程、转向了成长,最终引导他看到自己的付出与回报,增加应试信心。

否则,一味地降低预期,会给孩子造成两种错觉:一是让孩子感觉家长在怀疑自己的应试能力;二是无形会加剧孩子的紧张情绪,不利于临场发挥。

致命“蠢话4”:考上xx大学没问题吧?咱准备读个什么专业呢?

很多家长在考前,会基于自己孩子平时模拟考试时的优异成绩和学校班级排名,会认为自己孩子考上某个重点大学毫无悬念。因此,临考前会因按捺不住兴奋会问孩子:“考上xx大学没问题吧?咱准备读个什么专业呢?”

但是,平时的模拟考试并不是高考。家长过度自信、或者过于盲目乐观,一来会使孩子心浮气躁、滋生骄傲思想;二来过度预设未来,会使考生产生厌烦情绪或逆反心理。

因此,乐学湃语文温馨提示:各位家长在考前千万不要给孩子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发挥。

聪明家长的说法:好好发挥,孩子你没问题的。

如此说法的好处在于:向孩子清晰传递了家长对他的信任和信心!

致命“蠢话5”:孩子,不要忘记你的目标,成败就在此一举!

家长这种话语的问题在于:过分放大和强调了高考对孩子一生的决定作用。让孩子误认为,如果考不上一所好大学自己的未来便一片黯淡。因此难免不会焦虑、压力山大,最终影响临场发挥。

聪明家长的说法:孩子,不要有压力,努力就好。

这种说法的好处在于:让孩子始终在靠前保持一颗平常心、情绪稳定、不心浮气躁!那么孩子稳定发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致命“蠢话6”:孩子一定要考好给咱家争气,爸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很多普通家庭的家长,为了激发孩子的斗志,想通过“打感情牌”给孩子增加压力——出发点是让孩子明白父母有多不容易,全家对孩子给予了多大的期望。其实,这一点并不夸张,为了孩子高考,“安徽毛坦中学”现象就足以说明中国普通家长为了孩子高考有多拼了。

但是,这种负向激励,首先直接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如果考不好会有心里负罪感,感觉对不起父母;其次,会让孩子感觉比较功利和自私,把自己当做光耀门庭的炫耀品。

聪明家长的说法:孩子我们一起努力,相信你。

这种说法不仅会让孩子放下胜负心、功利心,从容发挥;而且会让孩子感觉父母永远是自己坚强的后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