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中国 >正文

那条走了25年的盘山路哟,见证着海军某所官兵捐资助学的点滴

2020-11-05 06:31    

树有年轮,路也有年轮。在通往太行山脉深处的一条盘山路上,就留下了25道深深的年轮。那道道年轮,见证着海军研究院特种勤务研究所官兵们捐资助学的点点滴滴,也见证着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中心小学的数百名莘莘学子成人成才的朝朝暮暮。

这不,5月31日上午,蒲洼中心小学大门前像过年一样挤满了人,不少受资助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们不停地张望着那条盘山路。因为,他们的亲人——该所官兵今天要上山参加“情满大山”25周年回顾展望捐资助学座谈交流活动。

看见了,看见了。两辆军用大客车载着该所官兵沿着这条走了25年的盘山路盘旋而上。

车到了,车到了。一时间,大家欢呼起来。官兵同孩子们联欢着,同家长们交流着,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既让人流连忘返,又让人心生向往。

有一种奇迹叫你想不到

25年前,正在一座破庙里上课的蒲洼中心小学的小学生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母校在该所一届届领导和一茬茬官兵帮扶下,如今已跃升为设施先进、教学一流的市、区先进的现代化小学,还被评为“首都先进少年军校”“首都军警民共建标兵单位”“劳动教育特色校”“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农村‘小而美’种子学校”。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从这里走出的“山里娃子”,竟有十几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40余人参军入伍报效国家,3人回到母校教书育人。

有一种坚守叫对你不放弃

自从1994年5月25日,该所前身海后某技装所的41名干部与面临辍学的41名蒲洼中心小学的特困生结成“一对一”助学对子以来,就没有间断过。25年来,不管单位如何转隶、领导如何调整、官兵如何变换,但他们捐资助学的接力棒一直在传承、在延续。据不完全统计,该所官兵先后出资400余万元,资助500余名学生完成学业。目前,蒲洼乡山区的学生普通高中、技校升学率和就业率达到100%。

在回顾展望座谈交流活动现场,已是70岁高龄的该所原副所长张汉如受到大家的热捧。张老是大家的老熟人。他是最早牵头这项工作并负责这项工作时间最长的所领导,往来蒲洼乡的次数也最多。张老说,当时受地理环境局限,有北京地区“小西藏”之称的蒲洼乡百姓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不少家庭经济拮据,适龄儿童或因交通不便或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失学辍学。

“作为革命老区,我们不能因其交通不便、经济条件落后,就任由他们掉队不管不顾。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扶资助他们,不让一名适龄的山区贫困学生失学辍学。”在当年的房山区人代会后,该所党委积极响应房山区委提出“要大力扶植山区教育”的倡议,发动官兵自愿与山区贫困孩子结成共建帮扶对子,由此拉开了他们与蒲洼乡中心小学特困生“一帮一、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的序幕。

时任蒲洼中心小学校长的梁文岐老人告诉记者,那天一大早,师生们就站在那座破庙门口,踮着脚不停地望着这条盘山路,等候着亲人的到来。从那天开始,这条通往蒲洼乡的盘山路上便留下该所官兵的身影。

有一种情感叫咱是一家人

作为第一批与该所官兵结成“一对一”助学对子的蒲洼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晋怀志不会忘记,那天他与时任该所高级工程师的黄国卿结缘后,就有了新家。他把这一天,作为自己重生的日子。

他告诉记者:“当时母亲病故,父亲也因煤气中毒身亡,没了家,生活上可谓是雪上加霜,何谈上学。只能辍学。是海军的黄爸爸帮扶了我,给了我家的温暖,助我成长成人。这恩情,一辈子都还不完!”

也就是在那天,黄国卿当场就为晋怀志补交了全年的学杂费,又从兜里掏出50元钱给他作为零花钱。此后,黄国卿每年都给晋怀志出学杂费、生活费,直到晋怀志光荣参军入伍。

生前,退休在家休养的黄国卿经常跟家人说:“怀志就是家里的成员,他虽然退伍返乡了,但对他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要关心、帮助。”如今,这句话成了黄老家人对黄老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会时不时地给晋怀志或打电话嘘寒问暖,或前去看望,或邀其回“家”叙谈。晋怀志说,他和黄老家人处得比家人还家人。

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情。无独有偶。2005年4月,该所新老所长交接。新任所长诸国华对老所长王新青说:“你负责的孩子,由我来继续资助吧?”王新青坚决不同意。他说:“我虽然退休了,但党员的责任不能退休,我还要继续资助,一直到孩子上大学。”

王新青交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专程进山看望受资助的孩子晋常然,并给她家里送去彩电、写字桌和300元钱,同时表达了他对孩子的帮助会持续到其完成学业的意愿。

2008年,诸国华退休。退休后的第2天,他也是进山到资助对象刘航家里,送去了印有奥运图案的衣服和学习用品,以此鼓励刘航好好学习,将来用知识和智慧建设家乡。

这是一首让人听了潸然泪下的歌谣。“大山里的小姑娘,住在高山上,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就是没学上,只因山高路遥远,只因家贫要放羊……”如今,已是湖南科技大学大三学生的张媛媛再次唱起那首因她的故事而编成的《大山里的小姑娘》歌谣时,双眼依然浸满了泪水。

张媛媛告诉记者说,这都是贫穷给闹的。当时,她是蒲洼中心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她是跟着父亲从河北来到蒲洼乡就读的。父亲仅靠帮村里放羊维持生活。由于没有住处,一家三口只能挤住在山顶上的一个小石头房里。上学的山路陡峭艰险,时常还会碰到蛇出没。

时任该所某室副主任的吴阳知晓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张媛媛结成帮扶对子。十几年来,在吴阳的鼓励和资助下,小媛媛学习十分刻苦勤奋,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第一。

张媛媛是个自强不息的孩子。2008年,房山区文化委员会将她的故事编成动人歌曲《大山里的小姑娘》进行展播,一举获得文化部“群星奖”。讲到这些,刚转业不久的吴阳很是激动。他说,孩子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尚且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是我学习的榜样。经过十几年的交往相处,他们俨然成了一对父女。但凡遇到什么事,小媛媛都会像女儿那样打电话跟她的吴爸爸诉说衷肠。

有一种大爱叫带你奔小康

这里是一片红土地,人们耳熟能详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就诞生在这里。因是借用当地民间流行的《霸王鞭》民歌形式谱写而成,蒲洼乡的老百姓人人都会唱。如今,每当听到这首歌,该所官兵们都会深深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责任。这种责任已内化成为一种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因素。

该所政委屠小东告诉记者说,他们今年捐资助学的共建主题就是“初心永不忘、扬帆再远航”,其目的就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继承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支持驻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在他理解的字典里,捐资助学不能一味地缺啥就给啥,那样只能解决一人一时的问题,要会“授鱼”更要会“授渔”。只有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这偏远山乡的每一个角落,促进村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才是孩子们成长进步的根本提前和保证。为此,他们发挥自身科技、文化优势,大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支援农村经济社会建设。

那些关于爱的“大事记”

这是蒲洼乡党委书记刘芳掰着手指给记者罗列出该所官兵为乡亲们做出的“大事记”——

他们与蒲洼乡议合村结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共建对子,每年投入10万元,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

他们帮助驻地村民向科技要效益,向议合村捐赠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图书千余册,帮助山区群众树立学科技、爱科技、以科技致富的新理念;

他们利用山区自然资源,给村里兴建山野菜生产加工基地,成立柴鸡养殖合作社等乡镇企业,加工、生产的山野菜和柴鸡蛋已销往各地,村民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他们为响应国家打好脱贫攻坚总决战号召,投入专项资金设立“水兵——山娃”育才奖励基金,从帮助困难学生到帮助困难学生家庭……

这是一种怎样的帮扶。25年来,该所官兵接续传承和拓展他们的捐资助学活动,不仅让山里孩子受到了良好教育,还帮助山区人民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山门”,带动了蒲洼乡的经济发展。

这不,就在今天的活动现场,该所8个基层党支部以“关注下一代教育”为出发点,与蒲洼中心小学8名困难学生家庭签订“一对一”精准帮扶协议,以此帮助这8名生活困难学生家庭改善生活面貌,实现小康生活水平。

这是一件需要久久为功才能有所成效的事情。该所所长刘奎告诉记者:“在打赢扶贫攻坚战这场战斗中,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我们不能缺席。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当成党委工程来抓,传承好、发扬好,尤其是扶贫助学既要有一时一地的热情,更要有长期坚持的恒心。”不少参与帮扶的官兵感慨地说,在与受资助孩子的交往中,他们的朴素、真诚、善良深深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在感情上有了更多的牵挂。

这仅仅是牵挂么。延续了25年的捐资助学活动,已成为该所一茬茬官兵的习惯,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年,他们都会自发地组织前往。官兵们说,今后,他们会一如既往地走上这条盘山路。

官兵们说得不错。因为继续坚守下去,在他们心中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条盘山路,他们走了25个年头。25个年头的奔波往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道道年轮。

采访中,我们不好细算这25道年轮的盘山路有多长,但蒲洼乡的乡亲们告诉我们说:25年里,一茬茬海军官兵为他们做出的好事能铺满山坡!

当然,也包括那条盘山道……

图片:王智涛 李云 康乃菁 徐明仁 杨旭东等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