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清朝政权初建,体恤重用明朝官绅文士,催生情谊深厚的满汉师生

2020-11-05 10:26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有其历史必然,也有其偶然性因素。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农历甲申年)是群雄逐鹿中原的关键一年,实际出现4个政权:苟延残喘的明王朝;李自成的农民军;另一支重要的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建于成都);李自成攻陷北京建立的大顺政权立足未稳,遇到新兴的满洲政权。

这一年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历史的无数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最终指向入关的清军。为定都北京而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王朝,清朝统治者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实用政策和措施,其中尤以高举道德大旗“为明复仇”最为重要。

李自成的农民军入京城,粗暴对待前明臣子,皆尽侮辱,搜刮民间财产,抢掠宫廷,对帝后遗体仅用柳棺草草收殓,置于东华门外,观见百姓无不垂泪掩泣。

清朝政权初建后,重用、体恤前明士绅、文人

清军入京在后,明朝已亡,没有道德负担,并深知明官绅百姓已无力复辟,但对前朝有所留恋,处理好这个问题将极大增强前明朝官绅士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因此多尔衮即传谕为崇祯帝发丧,特令举国挂孝三日,已尽君父之情,并礼葬明朝诸妃,对为明朝殉节的官员、孝子、义士、节妇等大加旌表,优恤死节,以收服人心。

政权初建后,占尽道德高地是顺治、康熙两代帝王尤为重视的策略。尤以重用、体恤前明士绅、文人的举措为多。徐乾学兄弟被重用就是一例。

徐氏家族愿为清政权服务,也是受到清廷延用明朝典章制度,不伤害汉族文人感情等政策感召。所以徐乾学兄弟效力清初政权,是前朝文人与新政权合作的榜样,特别受到康熙帝的器重。

纳兰性德与徐乾学“名师高徒”、“亦师亦友”的情谊,成为两人一生中珍贵的记忆与幸福的体验。这些生命体验记载在徐乾学在纳兰性德逝世后的铭文和集序中,也记载于纳兰性德所写《上座主徐健庵先生书》等文章中。

对师从徐乾学,纳兰性德“如坐春风,令人神怡”,回到家里对父母说:“吾幸得师矣!”;遇到自己的朋友说:“吾幸得师矣!”;甚至在梦里也欣喜不禁:“吾幸得师矣!”。

对老师“温温乎其貌,谆谆乎其训词”的仪容,诲人不倦的教态教风,使他毕生收益,终身难忘。直到病危时,还向老师徐乾学边流泪边说道:“性德承先生之教,思钻研古人文字,以有成就,今已矣……今方欲从事古文,不幸遘疾短命,长负明诲,殁有余恨。”(《通志堂集序》)

纳兰性德从徐乾学身上也产生出对教师这种职业的崇敬与深厚感情。他认为不是一般文士所能胜任,“师岂易言哉”!

纳师生关系应以学术、文章、道德为内容

自古以来“师”是和具有无上权威的统治者“君”,以及在家庭中处于掌权地位的“亲”居于相并列的位置,“古人重在三之谊,并之于君亲,”即君、亲、师,这是何等崇高的地位。

他认为:“亲生之,师成之,君用而行之,其恩义一也,父母养育我们的身位,教师塑造我们的灵魂,君王才能使用我们的才华,君、亲、师三者从恩情道义上讲是一致的,亲恩、师恩、君恩三者是彼此恩义相交,密不可分。”这是纳兰性德的“师说”。

古人韩愈在他的《师说》中提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纳兰性德认为:“夫师者,以学术为吾师也,以道德为吾师也”,作为教师是在学术、文章、道德三个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所效仿的君子。

在学习古人面前,纳兰性德展示出新创思维,有自己的见解并概括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先辈师长欣赏他的原因之一。针对满洲官员中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存在的传统认识。以及对教师、师道的轻视,提出:

“师道至今亦稍杂矣!古之患,患人不知有师;今之患,患人知有师而究不知有师。”今之人谩曰:“师耳,师耳,于塾则有师;于郡县长吏则有师;于乡试之举主则有师;于省试之举主则有师;甚而权势禄位之所在则亦有师。”

他认为这些看法是落后的,是陋见、错识,比如“权势禄位”者的师只是他们的幕僚、参谋。而“郡县长吏”的师则是一种专习官职,这两者根本不属于教师。而乡试、省试之举主,则多为举荐者,只有少数举主可成为学生的老师。

真正的师生关系只能是以学术、文章、道德为内容,以教授活动为基础,以德育为重道。他还举出古代例证:教育家孔子,培养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对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唐代韩愈博学多识,许多人都愿“事之为师,”李翱从师学古文,辞致浑厚为当时所重;皇甫之是从师古文也卓有成就,宰相裴度称他为“不羁之才。”南宋著名学者黄干,少年授业于朱熹,“志坚思苦”朱熹临终把所著书授以黄干,并托付传道重任。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