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作为一个张家口人你知道城市名字的由来吗?

2020-11-05 20:22    

张家口堡:塞垣第一冲要

记者郝莹玉通讯员韩祥瑞

东太平山与西太平山之间的口子,是张家口名字来源的自然条件,长城的修筑则是张家口名字来源的人文条件。

在这个基础上,朝廷为了守卫好这个隘口,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在张家口的南面修筑了一个军事城堡,这个城堡就被命名为张家口堡。张家口的名字开始由山口的名字扩展到城堡的名称,张家口开始了其生命历程中重要的一跃。

张家口堡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城堡。张家口堡建成后,便成为明朝驻军与蒙古骑兵争夺的战场。

张家口名字的由来

张家口的名字从哪里得来?

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说起张家口的由来,还真的有点说头呢。对于这个问题,不但初来张家口旅游的外地人大多说不清楚,就连我们土生土长的张家口人,也不一定说得明白。

您如果在路上询问这个问题,也许有的人会告诉您,张家口名字来源于张家口堡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指挥张珍所开的小北门,因为这个小北门门小如口,又为张珍所开,于是就被称为张家口。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到明嘉靖八年(1529年)开小北门,张家口堡已经建成整整一百年了,张家口堡的名字早已叫了一百年了。既然张家口不是得名于张家口堡的小北门,那么,张家口的名字到底是怎样来的呢?

原来,张家口是一座著名的关隘,它本来是一个大山之间的山口。这个山口就位于今张家口主城区北端的东、西太平山之间。这个山口起初并没有什么名字,附近也没有什么人居住。

明朝初年,为了防止北元骑兵的骚扰,朝廷在这里一带的山上开始修筑长城,于是这个山口附近开始有人居住,而在这里居住的人家中以姓张的人为多,久而久之,这个山口便被称为张家隘口了。张家隘口名字的出现,表明这个山口已经由一个自然山口,转变成为一个人文山口,并被史学家记载于史书之中。

张家隘口从一开始就是以长城关隘的身份出现的。张家口北端的明长城,西边从西太平山上蜿蜒而来,东边向东太平山逶迤而去。东太平山与西太平山在古代又被称为东高山与西高山。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口北三厅志》里,就有张家口由来的明确记载:“东高山(在张家口堡东北七里),西高山(在张家口堡西北七里),二山皆在边口,相去数百步,对峙如门,张家口之名以此。”同时还特意注明,这个记载来源于《畿辅通志》。从此,张家隘口便被人们称为张家口了。一个由老百姓起名、平凡而传奇的名字诞生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太平山与西太平山之间的口子,是张家口名字来源的自然条件,长城的修筑则是张家口名字来源的人文条件。

在这个基础上,朝廷为了守卫好这个隘口,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在张家口的南面修筑了一个军事城堡,这个城堡就被命名为张家口堡。张家口的名字开始由山口的名字扩展到城堡的名称,张家口开始了其生命历程中重要的一跃。

张家口堡的肇建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灭亡元朝,元顺帝仓皇由大都(今北京)经宣府(今宣化)的常峪口逃出塞外。但北元依然有着比较强大的军事实力,不断南下侵扰明朝的边境,今张家口一带就是蒙古骑兵南下的重要地域。为了解除蒙古骑兵的侵扰,明成祖朱棣毅然迁都北京,实行“天子御边”的战略,并于永乐七年(1409年)设立了宣府镇,其治所设在宣府(今宣化)。

明成祖朱棣还先后五次经由宣府亲征漠北,历尽艰险,最后病死在征途之中。他的梓宫也是经今张家口赤城的雕鹗堡而返京的。明成祖五征漠北,虽然打击和削弱了蒙古势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此之后,明朝对蒙古的战略就由积极进攻转变为消极防御,更加重视长城的修筑和军堡的建设。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对宣府一带的防务十分重视,它曾数次到洗马林一带巡视,对这一带军事设施的建设也十分重视,于宣德四年(1429年)在张家隘口南七里的地方,兴建了一座军事城堡,由于它是为了加强张家隘口的防御而修筑的,所以这个城堡便被称为张家口堡。

张家口堡的建设,体现了朝廷对这一带防务的重视,就在张家口兴建的第二年即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又设置了万全都指挥使司,治所亦在宣府。这是明宣德皇帝执政期间设置的唯一一处都指挥使司。

张家口堡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城堡。据《万全县志》记载,张家口堡“高三丈二尺,方四里有奇,城铺十,东南二门。宣德四年,指挥张文筑。成化十六年展筑。关厢高二丈,方五里……万历二年砖包。东门曰永镇,南门曰承恩。”《万全县志》还记载,明代,张家口堡“原设守备一员,把总二员,存籍官军一千一百九十九员名。实有官军一千七百八员名。内操备官军六百六十八员名,杂役官军四百一十员名。又新增五百四十五员名。”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张家口堡在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军事防御城堡,这个方圆四里十三步的小城堡内,驻扎着一千多名士兵和军官。一开始它只开两个堡门,一个南门,一个东门,北边面对蒙古,为了安全起见,不开设堡门。

到了建堡一百年时候,为了解决堡内军士及家属的生活问题,才又开了一个小北门。张家口堡建成后,因为它位于防御蒙古骑兵的战略要地,极冲之处,又因为它是专门的军事城堡,所以被称为武城。它的东门称为永镇,标志着它镇守边关的历史重任,它的南门名为承恩,表现它对朝廷的绝对忠诚。

张家口堡建成后,便成为明朝驻军与蒙古骑兵争夺的战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蒙古骑兵由张家口破长城而入,张家口堡遭到战火洗劫。《明实录类纂·河北天津卷》记载:“嘉靖十八年八月戊子,先是,闰七月间,虏入宣府张家口堡,杀虏甚众。总兵官江桓诡以斩获二级奏闻,冀掩其罪。上曰:地方被祸已惨,桓乃以斩获掩饰,法当究治。但有事之际,姑俸戴罪剿贼。仍令巡按御史查勘失事情实以闻。”(《世宗实录》卷228)由此看来,张家口堡在开通小北门后的第十年,就被蒙古军由张家口攻入,且被杀掳了许多人。更为严重的是,宣府总兵官江桓却向朝廷做了假汇报,将被敌人杀害多人,变成了明军杀死敌人二人,为此受到嘉靖皇帝的亲自处理。然而,嘉靖皇帝的处理也是水过地皮湿,江桓依然“戴罪剿贼”。

那么,为什么蒙古骑兵会在嘉靖年间入侵张家口呢?这是因为嘉靖皇帝是一位对蒙古不友好的皇帝,在他当政期间,全面断绝了与蒙古的朝贡互市关系,蒙古鞑靼部为了获得生活所需物资,就不断地对明朝发动侵扰,这就使本来安宁的张家口堡也受到侵扰。

张家口下堡图解读

清道光年间绘制的张家口下堡图,是一幅著名的地图。下堡即张家口堡,上堡即来远堡。下堡图的堡墙内标注着一共18个地方,其中有官署,也有寺庙,还有学校、仓库,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的军政官署就有守备署、理事署、协标署、中营署、户部署。在堡城的东门外还有税务房、驿传署等官署。

这些官署是些什么样的机构,它们的职能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张家口设置?下面,我们就将张家口堡曾经设置过的军政官署重点介绍给读者,并解读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

守备署。这是明代设置、并延续到清代的一个官署。张家口堡为明代宣府镇一处重要军堡,这里驻军的首长为守备,先受万全右卫的统辖,后受西路参将(驻万全右卫城)的统辖。张家口建堡后,就建有守备署。守备署是张家口堡内建设最早的军事衙署,而且一直延续到清代。

守备为军事武官,始设于明代,为驻守一城一堡之军事长官,地位次于游击将军。清代为绿营兵统兵官,分领营兵,位在都司之下,称营守备,为正五品武官。《万全县志》载:“张家口路守备,顺治十三年设。”原来,清朝时期,宣化府依然设有总兵,其下依旧分路管辖,其中西路参将驻万全右卫,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改驻张家口,称张家口路。

理事署。清朝于雍正二年(1724年),设置了张家口厅。其职责为管理察哈尔西四旗、镶黄半旗地方地亩钱粮及旗民词讼盗逃命案,并口内蔚州、怀安、万全、宣化、保安、西宁(今阳原)、蔚县等七州县旗民之互讼人命等事务。张家口理事厅的长官驻张家口堡,管辖千总一员,把总、外委各一员。它的全称是张家口理事同知厅,同知为清朝时的一个官名。张家口理事同知厅直属直隶口北道,与宣化府为同级单位。同知为厅的首长。理事同知的衙门就是理事署。张家口理事同知厅的设置,表明张家口堡不再是一处单纯的军堡,而成为了府一级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是张家口堡历史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协标署。《辞海》里有协标的解释:“清代,副将任提镇分守险汛者,称为协标,所属有参将、游击等。”协标署是副将在张家口堡驻守的衙门。《万全县志》对这个问题也有着详细的记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设张家口协副将一员。”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朝时期,虽然张家口不再是中原政权与北方蒙古族政权之间的分界线,但它的军事地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明朝这里驻军军官最高是守备,到清朝却提升为副将。清代,副将为从二品武官。当时在宣化府还驻有总兵一员,驻张家口的副将受其节制。

中营署。位于堡子里鼓楼北街西侧,是一处古代楼房式建筑,为清代协标所属中营长官游击的驻所。《万全县志》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张家口路参将,设协标中营游击。”游击是一个武官的名称,清代,游击的地位低于参将,高于守备,为正四品武官。

户部署。清代的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管理全国的税收和财政。张家口当时是张库商道的起点,为北方重要的口岸城市,有着大量进出口贸易,为国家创造大量的税收。为了加强国家税收的管理,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在张家口堡设置钦差户部分司,管理边口税务。它是一个中央派出机构,其官员由户部任命,并实行一年一更换的制度。张家口下堡图中的户部署,就是钦差户部分司的衙门。钦差户部署只在重要的边贸城市才设置,据有关史籍记载,清嘉庆四年(1799年),张家口常关税收赢余白银40561两,在全国收税的29处关口中居第13位。张家口堡户部分司的设置,说明张家口堡当时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驿传署。张家口自建堡以来就是一处重要的驿站。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张家口堡设置张家口驿传道,管理自张家口至十五台(图古鲁克)。驿传道官员由钦差满洲部曹充任,是一个汉人不能任职的职位。这表明张家口堡是通往西北地区的驿道上重要的一站。驿传署位于张家口堡东门外。

从以上对张家口下堡图中军政官署设置和简要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家口堡建成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张家口堡与时俱进,功能逐渐增加,由军事防御单一功能,渐渐发展成为集军事防御、行政管理、边贸税收、信息传递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城镇。它的历史发展轨迹是十分清晰和富有启示的。

张家口堡建成后,一直以武城的姿态雄踞于长城防线,英名远播。清代诗人陈逢衡在其所写的《张家口秋日杂兴》诗里咏道:

人来异地方如醉,酒到边关更觉浓。

欲把舆图求胜概,张城第一塞垣冲。

诗人将张家口称为长城第一处冲要之地,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

然而,防御战争只是张家口堡的一个历史侧面。张家口堡还有它更为重要的一面,这就是从建堡后不久,它就开始了由武城向商城的转变。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重要契机,就是明朝隆庆年间蒙明之间达成的“隆庆议和”。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