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大V观点 >正文

西方制裁令卫星配件不足 俄“格洛纳斯”系统遭遇困境

2020-11-22 05:00    

7月2日报道 外媒称,俄罗斯方面承认,由于制裁造成外国配件不足,用于全球导航系统的“格洛纳斯-K”卫星的量产遇到了麻烦,而俄罗斯尚未建成自己的配件平台。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在关于2019年联邦预算修正案草案中指出了这一点。

据俄罗斯《专家》周刊网站7月1日报道,该草案旨在削减《2012年至2020年“格洛纳斯”系统的维护、开发和使用》联邦专项计划今年用于卫星量产的预算支出,将其减少129亿卢布(1美元约合63卢布)。原本,这笔款项中的67亿卢布将拨给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60亿卢布给俄国防部。如今,资金将被重新分配:部分用于构建进口配件库,部分用于替代进口配件的国内研发工作。当前的评估数据显示,进口配件在卫星中占比超过40%——该指标低于前几代卫星,但仍然非常高。

报道指出,问题在于,“格洛纳斯”卫星同时可供民用和军用,因此外国配件作为军民两用商品被纳入西方制裁范围内。欧盟于2014年禁止向俄罗斯出口这类配件;2018年,美国实施禁止向俄罗斯出售电子元件的禁令。“格洛纳斯”卫星外国配件占比高的问题由来已久,但在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5年来,俄罗斯一直未能研发出相应的国产配件。与此同时,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不久前声称,到本世纪20年代,卫星打算改用国产配件。到2022年,“格洛纳斯”卫星的外国配件占比应不超过10%;到2025年彻底摆脱进口。

图为“格洛纳斯”卫星示意图

“格洛纳斯”在轨卫星群包括27颗卫星(25颗“格洛纳斯-M”和2颗“格洛纳斯-K”),其中24颗用于预定目的,2颗备用,1颗处于飞行测试阶段。同时,“格洛纳斯-M”系统有16颗卫星已经超出服役期。第1颗“格洛纳斯-K”卫星于2011年发射,第2颗在2014年发射;第3颗由于配件不足,迄今尚未发射。

俄航天政策研究所学术负责人伊万·莫伊谢耶夫指出,改进型的“格洛纳斯”卫星拥有强大的电子系统,但试图以俄国产配件替换外国配件的努力失败了。目前,俄罗斯面临的是出路是,要么继续朝这个方向发展并研发出自己的技术,要么回头使用无需该电子系统也能运作的旧设备,但这意味着在轨卫星群质量的下降。

俄媒评论称,“格洛纳斯”系统的情况再次激化了俄罗斯国内电子行业的老问题,单靠资金注入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俄罗斯需要全新的方法,包括与电子业领先的亚洲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它们的市场对俄罗斯敞开着。

【延伸阅读】中国导弹列车或让外军数百颗卫星抓瞎

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12月21日报道,美情报部门透露,他们最近监测到中国从货运列车上进行了东风-41导弹弹射试验。该报道认为,这次实验表明中国将可能模仿俄罗斯建造“末日列车”,即可携带多枚导弹,伪装成普通铁路客货列车,利用遍布全国的铁路网来部署洲际导弹。图为外媒的所谓“试验图片”,实际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6号发射台。

图为苏联SS-24“末日列车” 发射导弹连续镜头。

图为中国东风4B内燃机车资料图,实际仅靠两台该机车的功率不足以用作导弹列车的牵引动力。

苏联SS-24“末日列车”使用3台重型机车作为牵引动力。

RT-23,北约代号SS-24“手术刀”(Scalpel),是苏联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研发,并于1987年正式定型投入服役,是世界上第一种以铁路机动方式部署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以铁道列车作为导弹系统的陆基弹道导弹系统,因此又被称为“末日列车”或“死亡列车”。

1枚SS-24导弹可装载10枚分导式多弹头,单枚导弹投掷重量约4吨,其中大约有2吨左右是弹头重量,可推测单枚分导核弹头重量为200千克;每枚弹头的当量是40万吨TNT,打击精度CEP(圆概率误差)可达220米。这些SS-24搭载的分导弹头是苏联当时精度最高的实战部署弹头,且威力大,能对美国的导弹发射井形成较高威胁。

每列末日导弹列车配备了3枚SS-24洲际导弹,共计30枚核弹头。每枚导弹长21米,直径2.35米,射程1万公里,采用惯性制导+星光导航的复合制导方式。

美国情报机关曾做过研究,由于SS-24导弹列车外形上与普通客运列车差别不大。跟踪一辆机动中的导弹列车必须同时动用约300颗侦察卫星,而跟踪多辆导弹列车,动用的卫星数量将成倍增加,要实现对导弹列车的有效追踪是相当困难的。据此可以大胆推断,外军追踪中国导弹列车的难度系数也低不了。图为艺术家绘制的SS-24末日列车在山区中准备发射导弹的想象图。

图为谷歌地球上拍摄的SS-24“末日列车”所在的别尔什金(Bershet)基地的卫星照片,该基地位于莫斯科以东1250公里处。

图为美国国防情报局(DIA)绘制的SS-24导弹列车加装洲际导弹想象图。

图为20世纪80年代,苏军技术人员正在别尔什金基地调试SS-24导弹系统,能看到隐藏在车厢内的导弹发射筒全貌,十分难得。

图为SS-24导弹列车发射导弹过程示意图。可见具有相当高的隐蔽性。

图为SS-24导弹列车试射SS-24导弹资料图。

图为SS-24导弹列车试射SS-24导弹连续镜头。

图为SS-24导弹列车试射SS-24导弹连续镜头。

俄罗斯曾于2005年宣布永久拆除SS-24铁路机动导弹系统,作为回报,美国则将MX系列洲际导弹全部退役。看似退出历史舞台的“末日列车”,在近几年又有重返现役的势头。

图为“末日列车”控制车厢全景,可见也采用了双人制。

车厢内部的发射控制台。

图为“末日列车”车厢内部的监控台。

发射控制车厢内部还有老式的拨盘式电话,颇有沧桑感。

设备车厢内能看到陈旧的大型电子设备,和当时苏联的许多武器装备一样,都是类似的粗暴风格。

除苏联外,美国在冷战时期也研发过类似的铁路机动洲际导弹系统,例如图中艺术家绘制的铁路机动型MX导弹列车,外观伪装成了普通货运列车。

图为美军MX导弹列车示意图,可见由于技术集成化较高,只需一个车厢就可完成一列SS-24导弹列车的任务,作战灵活性和隐蔽性更强。

图为别尔什金基地内,SS-24导弹列车维护车间资料图。

图为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展品的SS-24“末日列车”。

图为SS-24导弹列车专用的隐蔽车库。

图为在博物馆中展示的SS-24导弹发射筒。

【延伸阅读】苏联曾将轰炸机尾炮运上太空反卫星

这门看似普通的R-23型23毫米自动炮实际是人类目前唯一一种曾在太空实际测试打靶过的自动武器,称其为“太空机炮”不为过。本图集将为您讲述这门“太空机炮”以及冷战时期苏联“钻石”军用空间站的故事。

R-23单管航炮由苏联著名总设计师诺德尔曼-里希特领导的图拉精密机械制造设计局于1964年研发完成,是一种专门为高速战机研发的速射航炮。为此大幅缩短了炮管长度,其最高射速可达每分2600发,但其只配备过图-22轰炸机。图为安装在图-22PD战略轰炸机尾部的R-23单管尾炮。

图为苏军图-22“眼罩”战略轰炸机。

提起苏联空间站,大部分人会首先想到20世纪60年代的“礼炮”系列,但实际该系列还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种,其中军用型被称为“钻石”系列,但出于保密需要,在发射时对外仍沿用“礼炮”代号。整个“礼炮”系列中,礼炮2、3、5号均为军用型。图为“钻石”军用空间站与“联盟”载人飞船对接示意图。

“钻石”军用空间站计划最初于1964年10月提出,目的是为与美国争夺太空控制权,最主要的任务是军事侦察和监视,其次才是拦截美军卫星。 图为艺术家笔下的“钻石”(礼炮2号)军用空间站绘图。1

“钻石”军用空间站总长14.6米,最大直径4.2米,站内有效容积100立方米,可搭载2名航天员。站内主要有2种设备:“玛瑙1”型照相侦察系统和一门R-23速射航炮。 图为“钻石”(“礼炮”军用型)空间站剖面图。

R-23M太空机炮由图-22的R-23尾炮改进而来,备弹32发,固定安装在空间站前下方,被称为“盾牌-1”系统。航天员可利用瞄准具转动整个航天站,使机炮瞄准选定的目标。由于“钻石”站的机动能力有限,苏联显然认为该武器与其说是一种进攻性系统不如说是一种自卫防御系统,其有效射程为3000米,但射界十分有限。

在3座“钻石”空间站中,只有“钻石2号”(礼炮3号)搭载过R-23M航炮。“钻石2号”从未在载人的情况下进行射击试验。1975年1月24日,在航天员撤离后,空间站在远程遥控状态下进行了首次试射,共打了20发炮弹,结果十分成功,炮弹均成功命中目标(或为苏联退役卫星),但由于射击时,空间站发生剧烈震动,类似试验只进行了一次。

图为礼炮3号的纪念封,可以看到其整体外形,图中描绘的还是与一艘联盟载人飞船对接的状态。

图为在地面组装阶段的“钻石”(礼炮3号)军用空间站。

图为“礼炮”6号(民用)空间站的地面展示模型,虽然军用型和民用型在用途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总体设计上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图为艺术家绘制的苏联军用太空战设想图,其中可见“暴风雪”航天飞机。

由于射速和威力有限,R-23航炮后被著名的GSh-23-2双管航炮所取代。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