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教育 >正文

教师善待学生的三种类型——至少得“尽责地善待"学生

2018-04-17 08:43    

教师对学生的善待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尽情地善待,主要源于教师的爱心;二是尽心地善待,主要出于教师的同理心;三是尽责地善待,主要基于教师的责任心。

这三种不同类型其实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三个不同层次:尽情地善待可谓卓越层次,是教师可以向往的崇高境界;尽心地善待属于良好层次,是教师需要努力的中间水平;尽责地善待则为合格层次,是教师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

一个教师即使做不到“尽情地善待”学生,甚至也做不到“尽心地善待”学生,但只要能做到“尽责地善待”学生,其实也是值得尊敬的。——吴康宁

教师善待学生的三种类型——至少得“尽责地善待"学生

作者|吴康宁

来源|无索味

在小文《教师善待学生的三种类型》中,笔者把教师对学生的善待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尽情地善待,主要源于教师的爱心;二是尽心地善待,主要出于教师的同理心;三是尽责地善待,主要基于教师的责任心。

容易看出,这三种不同类型其实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三个不同层次:

尽情地善待可谓卓越层次,是教师可以向往的崇高境界;尽心地善待属于良好层次,是教师需要努力的中间水平;尽责地善待则为合格层次,是教师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

这就需要说明,什么叫“可以向往”、“需要努力”、“必须达到”?

先来看“可以向往”。在善待学生这件事上,人们当然可以期盼教师向往卓越与崇高,要求教师尽情地善待学生,但恐怕也只能是不抱奢望地期盼期盼、不去苛求地要求要求而已,千万不可太较真,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衡量教师有无善待学生的刚性标准。道理很简单:尽情地善待学生需要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深爱,但常识告诉我们,这种深爱不可能成为所有教师的精神品质,它只会是极少数教师的人格特征,而这极少数教师似乎天生就是深爱学生的“爱神”。我们见过有几个教师原本对学生并无深爱或者毫无爱心,然后通过接受指导、示范、培训就变得深爱学生了?拥有深爱之心、尽情地善待学生作为一种境界,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可望不可即。既然可望不可即,那就不能苛求于教师。

再来看“需要努力”。之所以把尽心地善待看成是教师善待学生的中间水平,是因为尽心地善待所需要的心灵基础是“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与他人共情。与“深爱”之心有所不同的是,同理心可以通过后天而习得。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通过学习就一定能产生对学生的同理心,因为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的形成和稳定,诸如因生活中的不顺和不满而导致的消极人生态度,因工作中的困难和压力而导致的职业倦怠心理,因持有错误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而导致的目无学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实也表明,怀有同理心、尽心地善待学生对大部分教师来说并非易事,而是要付出艰苦努力。

最后来看“必须达到”。由于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而善待学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首要前提,因此,为了切实履行职责,教师不能不善待学生。即使做不到尽情地善待,甚至做不到尽心地善待,那也得做到尽责地善待。在这个层次上,强调的就不是有无达到“爱神”的境界了,也不是有无体现“心灵”的良善了,而是有无遵循“职责”的规范,也就是有无按照有关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守则中的那些基本要求去做,诸如不讽刺、挖苦、歧视、体罚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等等。

进一步来看,教师即使还没能把这些职责规范内化为自觉的思想意识,也得把这些职责规范作为自己面对学生时的言行所必须达到的标准或不可逾越的红线,也得在“职责所在”的意义上善待学生,否则就成了失责的教师、不合格的教师了。

因此,尽责地善待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底线。因为是底线,所以也就是无条件的了。教师可能会因生活中的艰辛而身心憔悴,也可能会因工作中的委屈而闷闷不乐,还可能会因社会中的不公而忿忿不平。所有这些都可以理解,却又都不能成为教师不善待学生的理由或借口,因为学生是来接受教育的,是要成长发展的,而不是来充当教师的出气筒、替罪羊的。

这正是教师的不易之处:明明身心憔悴,明明闷闷不乐,明明忿忿不平,却因职责所在而不能不笑对学生、善待学生,不能不尊重、爱护、帮助学生。也正由于这个缘故,在笔者看来,一个教师即使做不到尽情地善待学生,甚至也做不到尽心地善待学生,但只要能做到尽责地善待学生,其实也是值得尊敬的。

因此,我们是不是至少得做个 “尽责地善待”学生的教师呢?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