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抗日战争 >正文

陈平原:中国大学西迁的历史、传说与精神

2021-10-09 18:31    

摘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著有《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等。

抗战时期大学的西迁

我曾经在书中写道:"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发展壮大,这实在是个奇迹。……对于大学来说,规模不等于水平,更不等于贡献;但无论如何,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被战火摧毁,反而越战越强,这点很让人欣慰。"抗战爆发前夕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含国立、省市立、私立)108所,教员7560人,职员4290人,学生41992人;1945年,抗战胜利时专科以上学校(含国立、省市立、私立)141所,教员11183人,职员7257人,学生83498人。

战火纷飞中,中国大学顽强地生存、抗争、发展,其中蕴涵着某种让后人肃然起敬的精神。在大部分国土相继沦陷的状态下,为了保存"读书种子",也为日后建国大业储备人才,不甘附逆的中国大学,在国民政府的统筹下纷纷内迁。

1988年,我们开始大量的整理资料,越来越多知道变化,比如说中山大学由云南迁到粤北山区,比如说山东大学从青岛一直迁到最后办不下去取消了。还有一系列的资料,越来越多的整理。这些资料今天逐渐得到很多朋友们的关注。

这些大学借住、合办、暂停、恢复、分分合合……扛着红旗四处流浪,一有机会,就努力争取复校,如北洋大学;实在扛不下去,如1937年由青岛迁四川万县的山东大学,1938年奉令停办,学生并入中央大学,1946年才在青岛复校。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北平、上海等地不少大学停办(协和医学院、沪江大学)或内迁(燕京大学迁成都,上海交大迁重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