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军事 >军史 >抗日战争 >正文

抗战敌后国军曾达百万为何最终却“降将如潮”

2021-10-13 13:28    

耙齿,指的是耕牛拉着犁头在田里划出的一道道痕迹。如东的"河口",南北1.5华里东西2华里的小镇,一条河从这里弯了9道弯,形成了18个"耙齿",被当地人称为"耙齿凌"。1944年6月,新四军七团在此突然与日伪500多人遭遇,战士们毫无畏惧,向敌人"亮剑"。

此战非打不可

若放走敌人,友军将面临危险

1944年6月,新四军七团刚刚结束车桥战役的激战,从战场上撤出,前往苏中四分区归队。部队兵分两路,一营为右梯队,团部指挥机关与二、三营为左梯队,他们一路经东台、过海安,顺利穿越几道日伪封锁线。6月22日凌晨,抵达耙齿凌一带。

这一天,耙齿凌的乡野起了浓雾,侦查行动遇到了困难,战士们轻装简行,希望尽快回到根据地。而在同一片浓雾中,还有从如东栟茶镇据点出动的100名日军、400名伪军。没过多久,新四军发现了日伪军,日伪军也发现了新四军。面临人数众多,但处于急行军状、缺少防备的敌人,七团团长彭德清发出命令:咬住它,吃掉它!

事后人们才知道,这支日伪军是前去消灭地方抗日武装--如皋县警卫团,以"扩展清乡"。如果七团选择转移,避开敌人,能保全自己,但友军将面临危险。当然,彼时的彭德清并不了解敌人意图,决定主动攻击,凭的是英勇与无畏。

硬碰硬的对抗

"飞将军"跳入敌阵,与三人搏杀

迎难而上不代表盲目冲锋,且看彭德清如何布阵:一营由南向东北打,团部机关、二营上前正面迎敌,三营回头在日伪北侧设立阵地。如此新四军虽然兵力虽不占优势,却迅速形成了包围圈。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