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雷星岩古物缘系列:弘治通宝话弘治 一位身世跌宕,勤政爱民的皇帝

2021-11-05 11:50    

成都泉友胡柯兄近得数枚明代弘治通宝,特送两枚与我分享赏玩。虽非稀见之品,但品相甚好,直边敦厚可爱。诚如胡兄忠厚儒雅之文人气质。

弘治通宝是明孝宗朱祐樘铸造的货币,存世量较其他明代钱币为少。大明弘治十六年,两京及各省钱局才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弘治十八年五月,皇帝下令户部调查各地铸造“弘治通宝”的情况,各地所铸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四月下令各省全部停铸。前后铸期不足四年。

这位明孝宗朱祐樘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皇帝。他自小命运坎坷,荣登大宝后,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万历首辅大臣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时间倒回到大明成化三年,西南土族作乱,朝廷派大将前去征讨,平夷之后,将男女俘掳解入京城。其中有一纪氏女,本是贺县一名士官之女,长得美丽机敏,被充入掖庭。宫中见她性情贤淑,又通文字,升为女史。不久,王皇后看中了她,命她管理内府库藏。某日,成化皇帝(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他爹啦)偶尔来到内府,问及内藏现有多少金银钱钞,纪氏女口齿伶俐对答如流,使龙心大悦。(看来女孩子会财务也是优势呀)。

皇帝又见她生得明眸皓齿,妩媚动人,于是。。。。此处省略几十字,请看官们自行脑补。

用古代话来说,就是“上悦,幸之”。结果,过了几个月,纪氏怀了孕。这事被万贵妃知道了,妒恨异常,派了一名宫婢去内藏打听实情。那宫婢是个好心人,不忍皇帝子嗣又遭残害,回去禀报贵妃说,纪氏不过是生了鼓胀病。万贵妃半信半疑,不太放心,便勒令纪氏退出内藏,移居同自己住处相近的安乐堂,以不时监督她。

当然,纪氏还是生了,并且是个男孩。对这样的喜事,纪氏却忧愁万分,她知道儿子一定逃脱不了万贵妃的魔掌,假如不设法弄死,只怕自己的性命也难保。她咬了咬牙,把孩子包好,命令太监张敏把皇子带出宫去溺死。张敏接过皇子,好生不忍,冒着杀头的危险,把皇子偷偷藏入密室,取些蜜糖、粉饵之类的食物喂养。由于张敏行事小心,一次次躲过了万贵妃的耳目。不久,废皇后吴氏知道了这件事,便把皇子接到自己居住的西内,悉心予以照料,皇子才安然活了下来。

话说有一天,这位成化皇帝对着镜子叹息说:“我眼看就要老了,还没有儿子。”太监张敏连忙伏地说:“万岁已经有儿子了。”成化帝大吃一惊,忙追问究竟,张敏才说出了真情。皇帝终于知道自己还有个5岁的儿子,当纪氏女得知皇帝召见儿子的消息,抱着儿子放声大哭,说道:“今日我儿一去,我恐怕性命难保!儿去,若见一穿黄袍,有胡须的人,便是儿的父皇,儿拜见他吧!”她替儿子换上一件小红袍,抱儿子上了小轿,由张敏等护着,离西内而去。看来真是位及其聪慧的女子,她对自己的未来是预测得非常清楚的。

可怜的小皇子自生下来胎发都一直没剪,拖到地上。见到皇帝,便双膝跪地,口称:“儿臣叩见父皇”,向他请安。成化帝悲喜交集,不由掉下眼泪,一把把儿子抱入怀里,放置膝上,抚视端详。良久,才喃喃说道:“这孩子长得真象我,确是我的儿子!”-----(咦,都不用验DNA了)

好,这位小皇子就是后来的弘治皇帝啦,由于自小一直东躲西藏的养着,5岁才见到生父,所以他体弱多病而且性格胆小。

那么皇子的是身份确认了,可是他的生母纪氏却没有这么幸运。虽然在儿子得见天日的一个月后,她和儿子被接回紫禁城,虽然成化帝时常会看望他们母子,与她牵手叙旧,共饮美酒。皇帝为她挑选的住所位于西六宫最南端,这里是距离皇帝寝宫乾清宫最近的一处院落,明初叫做长乐宫,后来才易名永寿宫。然而,纪氏在这里,既没能长乐,更没有永寿。关于她的死因,《明史》这样写道:“或曰(万)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 随后不久,太监张敏也吞金自杀了。

1487年,小皇子终于登基,次年改元弘治。他第一件事是追封他的母亲,此时很多大臣也接连上书,要求对万贵妃一家满门抄斩,报仇雪恨。弘治帝自己当然十分清楚是谁杀死了自己母亲,但是他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退回了要求严惩的奏折,宽恕了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这并不是软弱,而是因为他懂得很多万贵妃不明白的道理。对于曾经保护过他而受到处罚的人,他极力召回补偿。还有那位曾经养育过他的吴皇后,新皇帝也把她请了出来,当作自己的母亲来奉养。纪氏在宫中的时候,只知自己是贺县人,姓纪,因为年幼离开家里,不知族人。结果闹出一大堆想冒假取利的“兄弟”。弘治帝数度寻求太后族人,都找不到。最后无奈,只好依照明太祖马皇后的例子,遥尊封太后父亲为光禄大夫柱国、庆元伯,谥曰端僖,太后母为庆元伯夫人,立庙于桂林府,有司岁时祀祭。

弘治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选用贤臣,当时被任用的徐漙、刘建、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和伦文叙等人,都是正直忠诚的大臣,在弘治一朝发挥了较大作用。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弘治帝常召阁臣至文华殿,让大家共议大臣的章奏,写出批词后,自己再批改颁发。所以,阁臣李东阳高兴地说:“天顺以来,30余年间,皇帝召见大臣,都只问上一二句话,而现在却是反复询问,讨论详明,真是前所未有啊!”

弘治十三年学士刘健上奏说,晚朝散归后,天色已黑,各处送来的文件往往积压内阁,来不及处理,如有四方灾情,各边报警等事务,就有耽搁的可能。于是皇帝特定除早、晚朝外,每日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从此出现了“平台召见”这一新的朝参方式。

弘治对臣下宽厚平和。早朝的时候,他都是亲御奉天门,大臣们言事,要从左右廊庑人门内面君而奏。有的大臣因地滑,行走失仪,孝宗从不问罪,奏本中有错字也不纠问,经筵讲官失仪,他还宽慰数词,不使其慌恐。有一年冬天,孝宗夜晚坐在宫内,觉得天气寒冷,就问左右内臣:现在官员有在外办事回家在路途的吗?左右回答说:有。他又说:“如此凛冽且昏黑,倘廉贫之吏,归途无灯火为导,奈何?”遂传下圣旨,命今后遇在京官员夜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令铺军执灯传送。这些事虽不算大,但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如此曲体臣下,也确属不易了。

弘治元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卢思慎,曾对朝鲜国王说: “先皇帝(宪宗)或于用人,间以私意。今皇帝(孝宗)则铨注登庸一出于正。又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群臣皆以丧服(居丧期间),惟祀天祭用黄袍,臣等慰宴时不奏乐,不设杂戏,劝花置于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张矣。”宪宗生前爱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红细布裁制的衣,每年要向那里加派上千匹。而这种织品,用工繁浩,名虽为布,实际却用细绒织成。弘治当时还是太子,内侍给他送来新裁制的衣服。他说:用这种布缝制的衣服,抵得上几件锦锻衣服。穿它,太浪费了。遂谢而不用。他当了皇帝后,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此布。

弘治帝的宽厚还体现在他对对刑罚运用十分慎重。1502年编成的《大明会典》,删除了原《大明律》中多项残暴的法令。他命内外慎刑狱,任用的执法官吏比较贤明公正。

如此完美皇帝,不知各位看官能给他打几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