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 >人文 >正文

你不得不知:明代青花瓷器鉴定要领

2018-04-17 15:35    

明代的瓷器从整个中国的陶瓷发展历程中来讲,是处于宋朝和清朝两个高峰期的中间,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其瓷器的特点既有宋朝瓷器的高雅韵味,也有着清朝瓷器的艳丽色泽,特别是明代的青花瓷,更是达到了中国青花瓷空前的工艺水平。而明朝各个年代的瓷器,也有着其各自的细微差别,认识一下明代各个时期瓷器的特点,对于收藏者来讲,也是相当重要的。

洪武 要正确辨别与元瓷的不同、并注意不要和典型的永乐瓷相混淆、特点、一、元代除少数玉壶舂瓶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无釉、洪武则除玉壶春瓶和执壶外、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也为釉底、其他器物则底部无釉、二、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口沿外翻、决无梯形感、三、元代碗类有底足钭削的习惯、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较细的器物已改为平削足、四、元代青花龙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五、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六、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到了洪武已变形得不成葫芦形了、七、元代牡丹叶子画的肥厚规矩、洪武己变得稍为细瘦而随便了,八、元代的仰莲辨纹每辨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亓画外、绝大多数莲辨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九、器物颈部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细勾出后不填青花或釉里红、形成中茎有空白地.

永乐 某些特殊器型可视为始于或盛行于永乐朝、如瓢形扁壶、抱月瓶、大天球瓶、单面扁壶、双系盖罐、花浇、压子杯、尖底莲子碗等、二、盘、碗之类撤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有锋利感而无浑圆惑、三、永乐年出现了及白的细沙底、抚摸有极细腻如糯米粉感觉、四、细瓷底足平削、底釉有的程波浪纹、五、白瓷器底聚釉处、程现水绿色特别明显、六、甜白器盘、碗的底部胎体稍厚、并不全部透亮、凡器底部全透者,实展属后来仿品、七、青花器釉面肥亮、釉色多数发青、青花有的出现晕散现象、青花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八、瓷器上多见缠枝四季花和折枝瓜果为主题纹饰的装饰图案、九、永乐款戒式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字体结构紧凑、特别规矩而呆者要注意其年代、十、玉壶春瓶口外沿往往有稍厚的釉层、而呈淡青色的流淌斑块、十一、永乐瓷的气泡一般为大小不同、以30倍放大镜观察、凡气泡一律大小者、要特别注意其年代真伪、十二、永乐瓷与宣德瓷相比、但凡相同的器物、永乐薄、宣德年厚、永乐轻、宣德重、甜白瓷的底足聚釉处、永窑比宣窑更显水绿色、青花器的釉面永窑比宣窑更显肥厚惑。

宣德瓷的釉面、大多都能见到桔皮纹、釉面呈亮青色、釉面细润、二、用30倍放大镜可以看出宣德官窑瓷轴内的气泡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的间矩较为疏朗、凡气泡蜜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三、宣德盘、碗之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四、宣德大盘、碗之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钭削、因此无法用手抓住、清雍正仿宣德大盘、底足内墙接进垂直、足脊处滚圆、如、泥鳅背状、五、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1,进口苏尼勃青料、2、国产料,3、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料、其中,苏泥勃青、料最常用、青花色泽自然、晕散、形式浓重的凝重结晶斑、深入胎骨、六、宣德官窑青花器以小笔触上彩、无一笔涂抹的制作、七、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明显、凡盘子平底者大多数非真宣德、八、瓶、壶、罐之类器物均为分段拼接成形、凡前、后身合模成形者非宣德制。

成化胎质洁细、胎体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釉质纯净、用手抚摸有玉质感、二、釉色有偏青及偏白两种、无论何种釉色、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是成化官窑瓷的重要特征之一、三、青花瓷少数用苏尼勃青料、呈色浓翠外、大多为淡雅色调、四、斗彩的色彩鲜艳、其中姹紫色泽、为成化朝所创刮制、也仅仅被成化瓷所成功的应用、五、成化官窑款、迄今已发现的仅为”大明成化年制”及‥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因其字体风格突出、后的均未能仿得逼真、看款识、便基本能定真伪、六、成化瓷的气泡已彻底改变了宣德瓷的大小不同而疏散的情况、显得小而蜜集、七、”糊米底”是成化瓷极为显明的特征之一。

弘冶是成化瓷的继续、胎洁釉润、弘治官窑器与成化器同样有玉质感、二、弘治釉色白中带灰甚至有的泛青、器物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不如典型成化瓷器那样均一、而有差别、三、器物底足较矮、无高底足的器物,四、盘类塌底现象为明代盘类中最为典型的、盘心一定下凹、五、”大明弘治年制””治”字的水旁三点绝大多数均底于‥台”字。

正德瓷一般胎质较成化、弘治粗而厚重、制作也稍显粗造、琢器接痕明显、二、釉面白中闪青、器底釉面呈典型的青白色亮青釉、三、釉内气泡小而蜜集、呈鱼子状、四、典型正德青花、色泽青中偏灰、五、大碗之类器物口沿部釉厚而呈青色、六、纹饰多表现伊斯兰教和道教色彩、民窑器纹饰大多粗率豪放。

嘉靖-隆庆一、罐、瓶、壶、坛之类大件器接痕明显、多见方型、棱型器、二、盘底仑心下塌而成凹形、这一点近似于弘冶窑、三、盘、碗之类圆器的圈足自上而下向内斜敛成倒过来的梯形、四、器物的透明釉一般均泛灰青、底釉为亮青釉、五、器物胎和釉的交接处有一线橙黄色、较为明显、六、青花一般用回青料、兰中泛紫,较浓艳、无黑铁斑,青花轮廊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现象、七、彩瓷的红、绿彩均无硬亮感、在瓷器上出现龙首正面纹饰始于明嘉靖年间。

万历-天启一、除个别小件器外、一般胎体厚重、器身多有变形、欠规整、二、琢器底足处理草率、瓶罐、缸之类有接痕、三、釉色白中泛青、细瓷釉面光泽度较强、四、盘有塌底现象,底心下凹、五、早期青花器用青料、色泽与嘉靖器相同、不用回青料之青花细瓷青色纯正、粗瓷则发灰、六、青花五彩瓷有加彩和后仿伪品,除款识外要注意器形、釉色和纹饰的时代性、七、青花开始用淡描、铁线描及涂抹描手法、天启瓷,一,天启除个别官窑器外大多为民窑、易脱釉、制作较粗、釉色白中闪青、盘碗器有的器底跳刀痕明显、并有烧裂痕、常有粘砂、不施釉现象、二、器足底切削整齐、露胎部分较多、有的胎釉之际并无棕黄色调、万历后期出现窗格纹、天启沿用,三、青花器有的有指捺水印纹、盘类外壁往往有以5个青花小点并淡红彩组成的变形花朵为装饰、往往在一个盘上有3朵这种变形花朵、四、在青花及彩瓷器上开始出现题词、崇祯瓷,一、崇祯瓷一般为白釉中闪青、光泽度不强、制作较粗的器底有粘砂痕、底釉发青、胎釉之际无橙黄色、多见酱黄色釉口、底有跳刀痕、二、青花色泽部分发灰、少数色泽明快、大约在崇祯十年以后至顺治十四年以前、有以隶体书写的题字。

青花瓷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最重要品种之一,青花瓷萌生于唐巩义窑,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清。元明清青花瓷的产地在景德镇。

元青花作为青花瓷的第一个灿烂期,拥有极高的地位,而元青花被重视,不过是近几十年的时间。元青花在国内存世稀少,主要是因为当时用作出口,特别是出口到西亚,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和伊朗的阿德比尔寺,收藏大量的元青花。当时西亚各国生产的瓷器釉料差,烧温不高,达不到中国青花瓷纯白纯蓝的质量水平,因而纷纷向中国求购青花瓷器,这刺激了元朝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元青花的底釉一般为青白色,或偏白,或泛青,或偏青。元青花形制大,胎骨厚重,多数纹饰繁密,层次丰富,青花发色稳定的不少,白地纯白,青花纯正,而也有相当数量发色不正,带有晕散,有的色泽发灰。元青花的装饰讲究繁华茂密,常常在器物外表装饰多层图案,多达七八层。这种茂密的装饰往往以圆心为主要区域,纹样多为自由洒脱。可看出宋朝磁州窑豪放绘画风格的影响,同时也受传统水墨画的熏陶。元青花圈足之釉不到底,露胎处为褐红色,官窑淡,民窑深,还有跳刀痕现象。

明朝又是中国青花瓷发展中的重要期,鉴定明朝青花瓷器要素很多,如发色、画意、造型、质地。永乐与宣德青花瓷在中国青花瓷发展史上地位特殊,是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可以说是近些年历次拍卖会的抢手货。如常见的永乐青花盘子,这类盘子盘心稍稍下榻,足墙内收,呈倒梯形,两边倒角,这是明朝底足切削的基本特征。底釉白中泛青,青花发色为典型的苏勃泥青(是当时的进口钴料),也是永乐、宣德及成化早期所特有的青花发色,这是鉴定永乐、宣德青花瓷的基本面。

从侧面看去,可见铁锈斑有下凹痕迹。花卉填色习惯用小笔触,显出层次,色阶分明。整个画意浓淡自然,没有突兀感。花卉布局层次清晰,缠枝莲线条优美流畅,因钴料关系产生微微的晕散,使线条呈毛茸茸状,增添了柔和绵软感。放大镜下见气泡透明沉稳,大小不一,富有层次。底足为打磨糙底,因铁质提炼不清,故出现一点点褐斑,底足边火石红线条明显。市场上常出现这类的仿品,粗看与真品没有多大区别,上手后就能发现两者差异。新仿品往往不见塌底现象,因为难烧,底足内收不明显,特别是足墙没有呈倒梯形,也无倒角,违反了明初修足工艺的基本特征。青花发色往往无力或发色过重,虽模仿苏勃泥青料的特征,诸如铁锈斑凹陷现象,但放大镜下能见故意点上去的痕迹。仿品青花色调轻浮,放大镜下见不到青花与釉面之间的通透感。气泡细密,大小差别不明显。真品底露鲜亮的火石红,而仿品故意仿造,通常形成火石红过分的烧焦状,发黑。

永乐与宣德的青花瓷由于用同样的青料,故在呈色上难以区分,两者最明显的差别在于手感,即宣德器厚重一些,永乐器则相对轻盈。宣德青花发色比永乐要略微深厚。

明成化青花瓷是永、宣之后的一个重要品种,成化青花瓷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用的仍然是苏勃泥青料,而后期则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要比永、宣时期淡雅,且成化瓷器多为小巧轻盈。因此无论是色感还是手感,都与前两朝有着明显的区别。成化朝有一种典型的碗,叫宫碗,敞口,收腹,圈足,白釉青花花卉,胫部仰莲瓣纹,底部书“大明成化年制”青花两排竖式六字款。这类器物白釉十分洁白滋润,青花淡雅轻盈。纹饰画法改变了永、宣时期的小笔触着色,而是一笔涂抹,然后勾线框。放大镜下,碗的气泡细密,无明显大小,和永、宣瓷器气泡的大中小不同。成化瓷器多为小器,史称“成化无大器”,成化瓷器总体的特征轻盈、灵秀,与宣德的强烈、厚重截然相反。

明朝青花瓷发展到了后期,正德、嘉靖、万历,三朝的青花瓷除了嘉靖青花瓷少量见深蓝外,多为灰蓝,发色与永宣、成化相比要略逊一筹,拍卖价格也明显低下来。

万历时期有常见的青花龙纹碗,往往造型规整,底足直,碗腹弧度柔和。高,底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深沉,色调匀雅。龙的画法符合明朝的粗放特征,五爪折笔生硬有力,不像清仿龙爪线条粗细结合,折笔分明。而且还采用勾勒填色之法,虽显得单一,但这是明朝后期青花瓷的基本风格。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紧密,有大小,且又有通透感,和仿品气泡的密而浮完全不同。底足露胎胎质细密,侧光能见糯米状。底足平削,两边倒角明显。万历款式不怎么工整,反映了明晚期款式的习惯写法,用笔夸张、坚定有力,“万”如右边折笔、制”“ 字捺笔等,充分表现了这种特征。

综观明朝青花瓷的特点,可作出这些归纳:永、宣的浓蓝、成化的淡雅、嘉靖的深蓝发紫、万历的灰弱。如果掌握了这些要点,那么明朝青花瓷的发展脉络大致得到了了解。或者说要想鉴定一个阶段的瓷器的特性,首先寻找明显的风格与要点,先牢牢掌握,其次再关注常规要点,如釉色、胎质、造型等(这些常规要点有时很难区分),如果掌握了一件瓷器的主题风格与要点,那么这些常规要点也容易区分了。

明代早期洪武时期青花瓷的特点:明代早期青花用料,可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一度中断,用的是高锰低铁国产料,所以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发色泛紫,带灰杂。打捞上来的明青花小罐很多洪武时期的器物可见元代器物的工艺特点:挂釉不到底,底足圈足修胎斜削,足底呈乳丁状,胎质略显疏松。打捞上来的明青花盘颜色鲜亮。明代中期永宣时期的瓷业生产,特别是青花瓷的生产,已经发展为鼎盛时期。

永宣青花发色用料是两种:一种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其青花发色特点,因为苏麻离青料含铁高,含锰低,所以永宣青花发色具带铁锈斑的特点。另一种用的是国产料,青花料高锰低铁,青花发色泛紫,显灰蓝永宣时期青花瓷的绘画风格:

永宣时期青花瓷的绘画常见线条勾勒图案,后用小枝笔添色,青花绘画纹饰常有明显的笔触感,青花发色有明显的浓淡层次感,没有晚明青花那种皴,辟,擦,涂,染,一笔平涂的多种手法。

永宣时期青花瓷胎质特点:永宣时期瓷器胎质坚密,胎泥细腻,器形规整端庄,修胎精细,大件器物多见接胎。器物底足常见跳刀痕。永宣时期纹饰特点:

永宣时期是明代历史上灿如朝霞的辉煌阶段,平安昌盛的繁荣社会,展示在瓷器上的纹饰是瑞兽,龙凤,八吉祥,历史典故,山海,花卉,瓷器纹饰给人的感觉是国泰民安,物阜民丰的繁华盛世。这件茶碗造型奇巧,制作精致考究,青花纹饰单纯大方。碗壁内外装饰有回纹、卷草纹、莲瓣纹等,青花色泽鲜艳浓重。在制作工艺上,器物规整,修胎十分讲究。在器底削足处理上,改变了元代的斜削方法,底足基本平削。在图案布局上,改变了明洪武以前的多层次、繁密的格局,多留空白地。在绘画用笔上,每一笔起笔落笔的笔迹都能看出浓淡。釉面白中泛青,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面内有微气孔,釉色“肥亮”。

永乐青花茶碗,一些书上称之为压手杯。对于压手杯底足的处理方法,在《留青曰札》中是这样记载的:“ 陶辨器足,永乐窑压手杯,滑底沙足,宣窑坛盏,釜底线足。嘉靖窑鱼扁盏,馒心圆足。凡陶器出窑,底足可验火法。”永乐时的茶碗器形,在元代和明初洪武时期是没有的,它是永乐朝才开始的。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器,明代特色已很明显。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瓷器造型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明代瓷器特点的产生,一般认为是从永乐开始的。

明代晚期青花瓷的特点:明代晚期,青花发色用料是国产石子青,坡塘青,回青。青花用料的提炼方法,由传统的水洗提炼发,改变为用火煅烧法。青花发色用料的石子青,坡塘青是高锰低铁料,青花发色带灰,紫色。明代晚期绘画风格,用的是皴,辟,点,染,涂,擦,一笔平涂各种表现手法,绘画作品表现得酣畅淋漓。

明代晚期青花瓷器的纹饰有铭文,寺庙,神仙人物,也有瑞兽,卷草,扁菊,缠枝花卉各种纹饰。透过纹饰中的铭文和祈祷神灵保佑的画面,可以看见战争不断的晚明时期,人们希望,祈求太平祥和的心境。晚明时期青花瓷的胎质较为粗松,修胎也很草率。明代中期和晚期的青花瓷底足都有跳刀痕和火石红。

结语:小编个人认为,民间有珍宝!能人异士在人间,奇珍异宝隐江湖!看谁更有本事成为伯乐!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